• 我的订阅
  • 人文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21:16:00 来源:戏说三国

前言

在大明开国之初,有一位家贫无钱买书的智者,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以借书苦学的坚韧精神,最终成为大明的"开国文臣之首"。这个人就是宋濂。

本文将引领你穿越时光,聆听宋濂求学的传奇故事。他在书籍的海洋中追寻智慧,是如何以贫寒之躯,战胜了困苦,成为大明文官楷模的?

这是一场关于求学与奋斗的壮丽征程,一段诠释知识改变命运的感人篇章。让我们一同探寻宋濂的求学之路,感受他那份不屈的学子精神,成就一段传世的文官传奇。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读万卷书,志不在仕

元朝至大三年农历十月初十,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漓入夜。陈氏作为一个书香门第的少妇,怀孕不满七月就险些难产。好在婆婆金氏和数名乳母手忙脚乱地照料,她才在破晓时分产下了一个瘦小的男婴。

这孩子生得过早,又正值元至大三年,祖父宋仲朗的生辰,父亲宋斯文取名“寿”,意为“祝福平安长寿”。这就是后来明初开国文臣宋濂的诞生。

刚出生的宋濂成天啼哭不止,一阵风吹来就脸色苍白,令人担忧他的生存。幸而他有贤慧的祖母和母亲长年紧紧抱在怀中,时时给予哺乳和照看,这才渡过生命最艰难的开始。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宋濂虽然体质弱幼,但童年时期渐渐长成聪慧过人的孩子。他的祖上世代书香,宋濂的祖父宋仲朗曾任太常少卿,父亲宋斯文也是元朝礼部尚书。按理说,宋濂生在书香世家,背景出众,将来可望一飞冲天,大有可为。

然而,宋濂生逢乱世,正值元末动荡之际。为躲避连年战乱,宋家带着宋濂迁居到乡间隐居。家道中落的他们过上了清贫的生活,但这却成就了宋濂读书不辍的决心。

他体质虚弱,家中又无力置办典籍,但宋濂从小有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在母亲的陪伴下,他开始了自己求书的旅程。宋濂穿梭于乡间村落,恳请人家借阅典籍抄录。他既没有财力购书,也无心占有,只求可以翻阅来充实自己。为了不耽误人家,无论酷暑严寒,宋濂总是日夜兼程抄写,确保按期完好归还。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见他如此诚恳勤奋,村中的望族们也习以为常,将自己珍藏的典籍借给他抄阅。好些书籍已被宋濂翻来覆去地抄写过几遍,上面都有他熟悉的标注笔迹。

宋濂一心求学,对外界的眼光毫不在意。他日复一日地重复这种朴素无华的学习方式,渐渐积累起深厚的经史和文学修养。村民们也逐渐敬佩起这个不畏贫穷的孤傲少年来。

虽然生活拮据,但宋濂的求知欲望从未被现实打败。他一直梦想有朝一日能结集自己的心得,编撰出属于自己的著作。这股学习的热忱,也成就了他在儒学修养上的卓越造诣。他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诸家著作了如指掌,被誉为“有识运读天下书”的四明先生。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应召出山,羽翼猛进

少时立志要著书立说,宋濂却不急于仕途。他在家乡找到了称心如意的讲学机会,开始在东阳地区的乡校中担任老师,传播自己的学问。

宋濂的教学内容严谨,既重视传授经史子集等古典典籍,也会融入当下对时局政事的讨论。他的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负责,很快在乡邦间积聚了声望,被称为“四明先生”。

至正九年(1349),34岁的宋濂获元廷帖诏,欲其入翰林院办事。这是高级文官的官场机会,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然而宋濂谢绝这系统的升迁之路,声称要留在家乡奉养老母。

其实,宋濂内心早已看清,眼下的元廷腐朽昏庸,民不聊生。他上山隐居,在东明书院里当“道士”耕读,渐渐聚拢了几批有心求学的学子。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九年后的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廷的统治已是土崩瓦解。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攻占多个州县。这让宋濂不得不面临是隐遁深山,还是重出江湖的抉择。

起初,宋濂担忧朱元璋也是弑杀之徒,不愿轻易出头。他带领母亲迁居深山,试图躲避这场空前的战乱风暴。然而随着对朱元璋渐有了解,宋濂意识到,这或许是天下苍生久盼的明君。最终宋濂鼓起勇气,答应在故乡郡学为百姓讲学,并观察时局变迁作为抉择改投的依据。

起初,宋濂的讲学更多停留在儒家典籍与古代历史。但他渐渐发现,朱元璋推行的政策让百姓欢欣鼓舞。宋濂也逐步确信,这是一位仁义之主,可以托付天下苍生于他。于是,宋濂将自己的政治智慧献计于朱元璋,全力支持这场夺取天下的行动。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助明开国,英明体仁

看清大势所趋,宋濂不再迟疑。他放下自己多年的隐居生活,加入到明廷的行列中。明太祖朱元璋看重宋濂的才能与品行,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后,亲自设宴款待,任他为修国史的总裁官,主编《元史》。

宋濂治史严谨公正,抛弃成规,着手建立明朝自己的制度。他参与起草的重要政策有:选拔贤士执掌文武百官,重视农业发展,严惩贪官污吏,弘扬孝悌忠信之风。

这些典章制度与仪制的制定,使原本以武功起家的朱元璋,有了君主的风范。明朝逐步走上正轨,国力日渐强盛,这多得益于宋濂等儒臣的制衡作用。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两年后,朱元璋信任宋濂的儒风道德,亲自启予他担任皇太子朱标的师傅。朱元璋心想,自己是诸将中杀出的汗王,缺少文治修养,必须通过宋濂等儒臣来培育太子。

宋濂遂一心一意教导太子学习,兼管几位皇子的启蒙教育,希望后辈鉴古知今,积极进取,敦品励学。也正因有宋濂等贤相的教诲,太子成长为一位英明体仁的君主人选。

眼见宋濂对国家的不遗余力,朱元璋甚至亲自颁诏褒扬他是“圣人之下,君子之上”的贤达,是明朝开国元勋。以宋濂的年纪与功劳,本可安享荣华一生。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谪仙终老,风雨飘摇

宋濂助明开国的功劳已经修成正果,本已功成身退,准备在山野间渡过晚年。然而世事难料,也许是宋濂积功太盛,引来旁人妒忌,这场祸端自他两名儿子开始萌生。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辞去翰林院职务归隐,太祖朱元璋亲自设宴欢送,还赏赐布帛,令宋濂百岁时做寿衣。送别当晚,朱元璋还叮嘱道:“卿老之后,我仍需藉卿之谋。”足见他对宋濂的信任。

然而好景不长。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两名儿子及孙子卷入牵连一桩冤案。明太祖一怒之下,竟然想处死宋濂以儆效尤。得知噩耗的宋濂几欲晕厥,他想起自己辛辛苦苦助明开国的努力与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不解怎会沦落到这般田地。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在太子与马皇后苦苦哀求下,朱元璋这才收回成命,只将71岁的宋濂老学究流放夔州。宋濂离开京城的那一刻,泪水早已打湿了他的白须。一生忠心报国,到头来却是如此结局,他不禁在心中唏嘘。

宋濂离开故土已十多年。如今远涉重回家乡,但却是身怀流放之罪。想到他生前引以为豪的功名不再为世人称道,宋濂不禁伤心欲绝。

他在路途中日夜兼程,勉力支撑着老迈的身躯。终因郁积成疾,宋濂在夔州病重不治,以72高龄离世。闻讯赶来的州官见他已经去世,也无能为力,只能合葬于此。

对这位勤勉儒学先驱的悲惨命运,无不为之深感惋惜。死后百年,明孝宗正德年间方才平反昭雪,追赠宋濂“文宪”的谥号,表彰他为开国立朝的卓越功勋。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结语

宋濂这位大儒,他衣锦还乡的梦想落空;但他一生对学问的执著追求和报国的赤子之心,则跨越了时间和命运的逆转,永远值得后人敬仰。正如他在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宋濂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最闪光的注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是为什么?
...李善长却鲜为人知,李善长才是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第一文臣。李善长之所以在后世的名声越来越不显,一切都因为他在洪武二十三年被卷入了胡惟庸案中,李家满门几乎被抄斩了,所以韩国公李善
2023-01-09 21:44:00
从和尚到帝王师:姚广孝的传奇人生与政治智慧
...起义,而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活跃在江浙一带,身边文臣武将众多,其中能被称为首席谋士的当属刘伯温,可以这样说,朱元璋能够灭亡蒙元军队,打垮南方各地起义军势力,最后统一天下,刘
2024-03-23 05:40:00
李善长的地位为什么会比刘伯温地位高
...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左丞相(明初最高官职),封韩国公,位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处州青
2023-01-07 15:02:00
朱元璋封的开国六公爵都是谁?其中有个人,爵位承袭到了大明灭亡
...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为他是明初六公爵里唯一的一位文臣。和武将相比,李善长这个文臣总是直接围绕在朱元璋身边的。他懂谋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众人成为四海之
2024-12-23 11:49:00
李景隆的传奇人生,从明朝开国元勋到叛臣
...终在这一年的元月于应天府(即南京)即皇帝位,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后的朱元璋为了褒奖有功之臣,于洪武三年开始封爵,共册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和两位伯爵,在这六位公爵中有一位
2023-09-12 19:52:00
...璋选拔各级将领。李善长可以说是老朱最亲近和最信任的文臣。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其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
2024-06-08 06:47:00
聊聊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家文学家,他什么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可见他的实力真不是吹的,以朱元璋的看人用人眼光,那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而且还跟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023-05-20 10:17:00
朱升:大明开国第一谋士的战略智慧与传奇人生
提到大明开国第一谋士,估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刘伯温,刘伯温也的确有才华,其名气也的确是大明开国众谋士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但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大明另一位谋士,他比刘伯温更具战略思
2024-02-18 20:13:00
姚广孝:黑衣宰相的传奇人生与大明开国之智
...做住持。如此一来,便又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使其终于大明一朝,都被统治者奉为开国功臣,享受万世祭拜。落雪后的墓塔被映衬得异常清晰,33米塔身,清瘦挺拔,八角九层叠涩塔檐展现了明
2023-11-15 22: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
赵培宪:从战俘营到正义审判的血泪控诉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赵培宪同志(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位于太原市小东门附近的“太原工程队”的血泪记忆旧址,静静地隐匿在城市的喧嚣当中
2025-08-06 13:00:00
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的祈福墙上,学子们留下心中所愿。“逢考必过”、“圆梦西工大”、“学业所成”......你们许下的心愿都实现了吗?#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相关热词搜索:心愿
2025-08-06 13:25:00
池州学者喊话《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及出版社: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创作地非泾县应为秋浦县(今贵池)
大皖新闻讯 随着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其原著小说也引来一些阅读爱好者青睐。近日,池州市贵池区文联主席张华在研读原著时发现
2025-08-06 14:30:00
武当武术名家陆国柱向武当山特区档案馆捐赠珍贵档案资料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 通讯员 王婷婷)8月5日上午,当代著名武当武术名家、书画家陆国柱先生珍贵档案捐赠仪式在武当山旅游发展中心隆重举行
2025-08-06 16:24:00
【图说政务】上周看点:荔波县今年新增5种病种实现“跨省通办”
编辑:骆文文一审:王曼二审:徐红三审:袁小娟
2025-08-06 18:49:00
“看·见殷商”展览新增四件国博珍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陈玺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8月5日,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引入的四件殷商时期珍贵文物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览正式亮相
2025-08-06 20:05:00
《南京照相馆》六安家书让人泪目 金寨最新揭开三封“哑谜”家书背后真相
大皖新闻讯 电影《南京照相馆》开头,一对夫妇拦住邮差苏柳昌问:“阿昌,有信吗?六安寄来的。”在拿到信后老两口兴奋不已:“是我女儿的字
2025-08-06 20:18: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殷维制作 孙上修
2025-08-06 21:5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烽火岁月里的课本 见证不屈民族脊梁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在武当山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
2025-08-06 19:58: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②|栗子树下的交通站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刘丽普 曹青文案:宗苗淼 王学峰 李春炜制作:齐媛媛 曹旭 翟晓晖 宋学双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室
2025-08-05 08:28:00
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只想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少疼一分是一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回望烽火岁月,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一当兵我就被分到了卫生队,其实心里想得很简单
2025-08-05 12:05:00
团城演武厅 香山脚下的清代阅兵场
◎户力平在香山脚下,有一座椭圆形的城池建筑,青灰色的城墙,绿色的琉璃瓦顶,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雄伟而古朴,这就是具有260多年历史的清代阅兵场——团城演武厅
2025-08-05 1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