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南特区报
海口11岁男孩沉迷抽盲盒
1个多小时花了近4千元
家长:申请退款被要求提供孩子自述视频、在校证明等
本报讯 0.01元抽盲盒?能中个大奖?小心落入商家陷阱。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更容易成为受骗对象。日前,海口岁男孩小强(化名)沉迷抽盲盒,先后6次共花费了近4000元。因担心父母责骂,小强很快卸载了该款App。直到父亲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少了钱,事情才暴露。
目前,小强的家长已向相关网络平台申请退款,正在等待处理结果。记者 苏钟
孩子刷短视频下载App抽盲盒:1个多小时几千块没了
“0.01元抽高端礼品盲盒……小成本就能抽中近万元的奖品”,这些宣传语极具诱惑,不禁让人产生“我也可能中大奖”的兴奋感,然而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落入商家的陷阱。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更容易成为受骗对象。
上个月,海口11岁男孩小强抽盲盒上瘾,先后分6次共消费了近4000元。小强的父亲告诉记者,8月初,小强在刷短视频时,刷到了平台推送的“0.01元抽盲盒”和“1元抽手机”等广告信息。于是,好奇的小强未经父母同意,根据页面提供的广告外链,在父母手机上下载了一款App,并于短时间内在该App提交支付了6笔共3900余元的订单。因担心父母责骂,小强很快卸载了该款App,且未跟父母提及此事。
“让孩子玩了1个多小时的手机,几千块钱就没了,而且抽中的都是不值钱的小玩意。”小强的父亲回忆道,他后来发现自己的账户平白无故少了钱,结果一查才发现款项已打到一家注册在海口的网络公司。
家长:涉事App客服以缺少“在校证明”为由拒退款
事后,小强的父亲联系了该款App人工客服申请退款。客服表示可以退款,但索要退款需要的“必需材料”,即保密协议手印、户口本信息、学生证或在校证明、孩子的自述视频以及手机运营商信息。
“客服人员称所有证件资料办妥后,可退70%-90%的款项,但不能全额退款。”小强的父亲表示,其他几项材料收集都比较顺利,唯独学生证或在校证明无法提供,“维权期间孩子正放暑假,学校没人值班,无法开具在校证明。客服一直以缺少在校证明为由拒绝退款,即使提供其他能证明小杰在校身份的材料也不行。”
9月5日,小强的父亲又以其他方式证明孩子年龄尚小正在读书、没有自控能力,再次联系客服人员协商解决问题,但又一次遭到拒绝。“1个多月来,我和线上客服、售后专员进行了多次沟通,但都于事无补。好在9月6日,学校开具了小强的在校证明,顺利拿到材料并提交客服。”令小强的父亲焦虑的是,“不知道所有材料提交完,后续客服会不会以其他理由再继续要求提供材料。”
对此,记者联系了该款App人工客服。客服回复称,若家长提供了正确且完整的资料,他们将安排专员与其进行电话沟通,以了解详细情况并提供具体的处理方案。处理方案的具体内容需要由专业人员在核实后再进行提供。
盲盒有“诈”:能中大奖?小心被“收割”
小强的遭遇并非个例。网络上,不少含有盲盒App下载链接的推广视频,均是以“低成本高回报”的噱头吸引网友下载。然而,不少人在参与了抽盲盒活动后,感觉有些名不副实。
海口网络达人庞先生告诉记者,一些网上抽盲盒的信息看起来非常诱人,实际上却是套路。比如有的号称“首抽0.1元,快来薅羊毛”,付款一看是3次起抽,单次99元,相当于99+99+0.1元起抽,即实付198.1元。而最后抽中的奖品,可能并不值198.1元。还有的显示了中奖,但奖品迟迟没有收到货。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把好第一关。”海口第十二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人金老师表示,很多App要求实名制,如果家长给孩子使用有家长实名认证的App,容易规避国家相关政策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监管。同时,由于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可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1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