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行刑时间的演变:从唐朝到明朝的死刑执行规定变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5:36:00 来源:戏说三国

先说结论:古代本就没有“午时三刻”行刑的说法,它的出现也仅仅是在明朝末期,而且也不是最开始就规定好,有什么特殊意义的。

唐朝时期,一般都是在未时(下午1点到3点)行刑

古代行刑时间的演变:从唐朝到明朝的死刑执行规定变迁

“午时三刻”、“秋后问斩”这两个词,对于喜欢看古装剧的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午时三刻”问斩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很多古装剧的标配。那么,为何古代官府要在“午时三刻”杀人呢?其实,所谓“午时三刻”杀人仅仅是明朝嘉靖时代才规定的,也就是说,在明末以前,并没有“午时三刻”杀人的规定。很多人受到《水浒传》等小说的影响,就天然地认为,古人都是“午时三刻”行刑,其实是错误的。

根据《唐六典》的记载,是“日末后乃行刑”。于是,很多人根据这个推断,认为是晚上行刑。

其实,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这里所谓“日末后行刑”,其实是“日未后行刑”,末乃

是“未”的错讹写法。未时,也就是午时之后,大约相当于下午1点到3点之间。

为什么是未时,而不是末时呢?《唐会要》里面有一条记载,元和六年(881年)三月二十七日,御史台奏:“决囚,准令,以未后者,不得至申时。如州府及诸司,已至未后者,许至来日。仍请勒本司官准制,与御史同监行决。

也就是说,如果一天行刑的时间超过了未时,那么就建议改到转天行刑。

未时是一天阳气最高的时刻,可以防止冤魂缠身

古代行刑时间的演变:从唐朝到明朝的死刑执行规定变迁

为何唐朝会那么看中白天行刑呢?主要是古人认为,白天杀掉犯人,可以起到震慑功能,也就是说让老百姓清楚地看到犯人被杀的惨状,以此不敢再进行犯罪。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史书里面写到“弃市”,也就是说行刑之后,要把尸体放到市井之中,让大伙观看。

那么,为何必须在未时呢?这就是报应的观念。人们都认为,未时是一天中阳关最充足,阳气最高的时候(有很多人说是午时,其实完全是误解。古人熟知《易经》,非常清楚“物极必反”的道理。而且,我们都知道,一天最热的时候是在下午3点。因此,古人认为,未时才是阳气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杀人,死者的鬼魂(属阴)是最有可能不会缠上杀人者的。

其实,在唐代,除了必须在申时行刑之外,如果“雨未晴,夜未明”,也是不可行刑的。此外,正月、五月、九月,大祭司日,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也都是不能行刑的。有人推算,在唐代,可以行刑的日子只有80多天。

明代为了保证不出现冤狱,死刑步骤异常复杂

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代前中期,政府都规定只有在未时行刑。

那么,为何到了明末就改成午时行刑呢?这其实与当时的死刑制度有关。

明代正统帝规定,处决死刑囚犯除必须要三覆奏外(也就是要向帝奏报三次,防止出现冤案。最早是由唐太宗规定),还必须再奏请帝的驾帖(类似于一种凭证),然后有了驾帖之后,锦衣卫监刑官才可以提取犯人,拉到市场行刑。

到了市场之后,如果囚犯喊冤,负责管理登闻鼓的官员还要继续呈报帝,帝批示后,再次发还给监斩官。如果监斩官认为,这个凶犯必须处死,那么他还要再次报告帝,说此案没有冤情,然后才能处斩。

因此,这样一来二去,非常浪费时间。尤其是很多犯人为了延缓一时的生命,都会临时喊冤。

为了保证未时行刑,于是规定午时之后就可以处斩凶手

因此,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有给事中上奏,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而且一般未、申时,都没有办法行刑,都要拖到酉时。那个时候,太阳开始落山,就达不到震慑的作用了。

古代行刑时间的演变:从唐朝到明朝的死刑执行规定变迁

这个人建议,以后把喊冤的程序提前一天完成,也就是说,如果囚犯想喊冤,就要在行刑前一天,这样的话,帝午时就可以作出最后批示,然后在午时后行刑。

这个给事中为何说在午时后呢?我觉得,他是想把时间往前提,按照以前的经验,即使午时后行刑,那么如果中间的流程哪一步慢了的话,就会拖到未时行刑。

但是没想到,把喊冤步骤省略了之后,行刑的步骤变快了。逐渐的,明朝末期就出现了“午时三刻”的说法。

可以说,所谓“午时三刻”规定的形成,根本不是什么原先制定好的,而是偶然出现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后金情报系统的“一号人物”是谁
...三等副将,继续统管旧部人马,并将七子阿巴泰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亲孙女嫁给李永芳为妻,,尊号“抚顺额附”。投降后的李永芳追随努尔哈赤,在伐明战争中,攻取清河、铁岭、沈阳、辽阳,
2023-10-27 20:09:00
明朝的骨气与疆域变迁:从强盛到衰落的领土变化
...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利用当地贵族管理少数民族,也就是“以夷制夷”政策。这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能够满足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稳定,羁縻地区的领导名义上是归属中央政府
2023-11-03 16:00:00
锦衣卫:明朝的神秘特务组织与历史变迁
...祖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设立了“拱卫司”,这也就是锦衣卫的前身。但是时间一长,朱元璋怕自己建立的锦衣卫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暴力组织,于是便在洪武二十年将其取缔。然而,他的
2024-02-06 16:40:00
布政使:明朝到清朝的地位变迁
...(明朝疆域图)从承宣布政使司成为了国家一级行政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省)之后,布政使就成为了一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布政使在省里并不是一人独大,通常一个承宣布政
2023-09-18 05:12:00
说说明朝党争的那些事
...是认为这种方法下手还是太轻,于是又开始弹劾其他人,也就是那些与申时行有关的人。比如说尚书杨巍,徐学谟等。但是这些都没有让申时行受到很大影响,后来的高启愚案才让申时行受到了重创
2023-04-25 17:21:00
紫荆关之战:挽救明朝命运的关键
...北京,京师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景泰帝朱祁钰监国。在最初的慌乱过程中,明国的中央并没有很快地完成统一的决策。郕王命令群臣商议战守方略,侍讲徐珵
2023-10-02 08:03:00
朱元璋为什么建立锦衣卫
...时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在这里朱元璋也是遇到了真爱,也就是之后的马皇后。朱元璋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能够从底层百姓上升到皇帝的角色,这样的人生经历已经是非常让人敬佩的
2023-05-17 19:30:00
太庙变迁:明清两代权力更迭的缩影
...尔衮平定叛乱后,并没有急于建造新的太庙,也没有焚毁明朝太庙。相反,他沿用了明朝在北京的太庙。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明朝太庙中的祖先牌位去了哪里呢?太庙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十分注
2024-04-25 06:38:00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是忠臣,还是奸臣
“土木堡之变”将明朝数十年之积累毁于一旦,在这一场战争当中丧生的文臣、武将、大军,不计其数。而这一场战争也成为明朝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后明朝再也无力大规模出征蒙古。要知道,此时距
2023-01-09 14: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