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他凭借廉政入仕靠美色升官,最后挽救了大明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8 14:25: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英宗时期,朝廷用人多是看其长相来决定升迁的大小。到了中期的时候,像王越、严嵩、张居正这些历史上有名的人,都是美男子哦。

朝廷中也有许多命运惊奇的人,有才华、有样貌,却上了贼船,虽然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他的一些事迹,却又让一些学者叫好。

他凭借廉政入仕靠美色升官,最后挽救了大明朝

这位身具传奇色彩的人,就是明朝正德时候的政治人物张彩。

张彩出生在陕西的普通官宦人家,由于是长子,就只想着去朝廷做官。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才考上进士,考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长得极为好看,野心却很大,想做到最有地位的大臣。

为了这个目标,张彩就拼命努力,先是讨好自己的上司吏部尚书。

为了能够更好的得到马文升的重视,经常把别人长时间办不好的事自己做,结果极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于是在马文升的帮助下,才几年的时间就升到了文选司郎中;在这个美差上,多年拒绝受贿,还被别人诬告过,因此张彩身上挂上了廉政的标签。

他凭借廉政入仕靠美色升官,最后挽救了大明朝

更让人称奇的事,虽然张彩八股文写的不好,但是精通战略,把许多老将军都说的心服口服,甚至还有人,想让张彩去掌管军权。

于是乎,做了十年官的张彩,成了朝中的香饽饽。但好景不长,正德帝登基,清洗朝中大臣,自己的伯乐马文升被罢官,太监刘瑾迅速成为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好不容易在官场上建立的关系网破裂。

为了能够继续在官场上升迁,张彩改变了以往的作风,盛装出行去拜会刘瑾。两人的关系像是一见如故,而张彩也因为这,在一年的时间里,连升六次,成为了吏部尚书。从昔日的廉政标兵,瞬间变成了人人敬畏的屠夫。

他凭借廉政入仕靠美色升官,最后挽救了大明朝

果然,利益总是相互的,由于张彩长期在吏部工作,熟悉了政治上的利害关系,在张彩的帮助下,刘瑾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拉拢壮大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为了能够更好的维系己方的权利,张彩设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直到很多年以后,被张居正学习沿用,有很多制度都没有改变。

张彩还曾经帮助刘瑾,把本来让正德帝敬佩的人,回家养老;甚至将官职买卖,从中牟取暴利。

他凭借廉政入仕靠美色升官,最后挽救了大明朝

渐渐地,权利越做越大,膨胀的张彩漏出了荒淫好色的本性,更是挑战封建社会的道德。像张彩知道来求官的小妾十分的漂亮,在得到官位后,张彩并没有要钱,直接把人家的小妾带走了。更惨的是,自己的小妾被张彩惦记上,随后自己就身负罪名,锒铛入狱,最后把小妾交出去才解决这件事。

坏事干净了的张彩,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

劝刘瑾说,买官的人都是打着你的名号来敲诈百姓,只是把其中一小部分给你。就这样刘瑾抓了很多行贿的人,吃到了立功的甜头,在张彩的献策下,刘瑾开始打起了查各地府库的行为,就这样追回了多年的亏款,结束了很多贪官的好日子。

脑子犯病的刘瑾为了再立新功竟然想着整顿军屯,不顾张彩的劝诫,结果激起了安化王的叛乱,最终刘瑾被杀,张彩在牢里病死。

就这样命运把张彩改变的成了一个贪官,但他最后反贪的行为,被后来的张居正学习,变相的挽救了明朝的命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8 16:46: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首辅最厉害的是这五人,他去世后首辅就没什么作用了
明朝的内阁首辅,最著名的无疑是张居正、杨廷和、徐阶、严嵩、万安这五个位。那么,这五位首辅谁最厉害,谁的成就最高呢?万安算得上是明朝的第一个首辅,是真正让内阁独立发挥作用的人。朱元
2023-05-02 20:19:00
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是怎么衰败的
...发挥。进入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明朝受到隆庆开关及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影响,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期间更是涌现了诸如戚继光、俞大遒等优秀将领,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等辉煌战果。
2023-05-19 15:23:00
明朝的皇帝为何有八分之一死于落水
...,减轻农民负担,丰盈国库,这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包括张居正的一鞭法,无一例外都损害了各大家族间的现实利益,所以他们奋起反抗。刘大夏口口声声说自己烧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资料,让中华
2023-08-05 21:26:00
魏忠贤真的是满清的帮凶吗
...官集团彻底把握了朝廷,皇权从此旁落。后来正德的死、张居正被清算、“倭寇”的十年混乱、天启的死、崇祯的自杀……那个大事件背后不透露出阴谋的气息?最终的结果是成王败寇。失败的一方
2022-12-14 11:17:00
为何说明朝的衰亡任谁也救不了
...叹。万历皇帝朱翊钧,8岁登基,在位48年,初期朝政委托张居正,国事颇见起色,但张居正死后皇帝已长大成人,年轻的皇帝可以否定张居正的改革,但却拿不出治国治民的更好办法,在《明实
2024-04-19 10:19:00
朱载垕贪恋美色无心朝政,却赚回世界一半的白银
...己所用。朱载垕也这样做了,他非常相信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潜邸旧臣,并将他们提拔上高位,原本他们应该尽心辅佐朱载垕的,但是高拱和张居正早在很久之前,就因为政见不同而处处争锋相
2023-05-18 09:15:00
揭秘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
...皇帝朱翊钧8岁即位,在位48年。早期,政府将政事托付给张居正,国事颇有起色。然而,张居正死后,皇帝已经长大了。年轻的皇帝可以否定张居正的变法,但他无法提出治国安民的思想。《明
2024-04-25 07:07:00
明穆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与成就
...即位,改元隆庆。在位初期,重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与蒙古俺答议和,促成隆庆和议。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
2024-06-26 10:55:00
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是张居正吗
张居正,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来唯一堪称伟大政治家的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税制;张居正的《帝鉴图说》成为后世帝皇之学的最佳范本,就连慈禧太后都凭此书统治中国五十多年
2023-06-24 21: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