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亮起“古韵风帆”,对公众正式开放。四大类型展陈、四大活动陆续开启,邀请观众登上“运河之舟”,览古今同辉。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并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它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览展示各具特色、珠联璧合。
12月25日,从高处远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运河之舟”为分体式建筑,设共享大厅
这座智慧型综合博物馆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组成,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从外观看,展陈大楼南侧为绿化退台式设计,层层叠落,向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自然过渡,室内与室外空间交融,为观众提供享受自然的空间。
博物馆设计处处饱含运河元素,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三艘铜船高大古朴,仿佛正在运河之中航行。“它们分别代表粮食漕运、国际交往和人才交往。”首都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兼东馆筹备处主任张宇说。
站在远处看博物馆,展陈大楼建筑高于共享大厅,5片船帆状的屋顶高低错落,曲线饱满,动感十足。同时,展陈大楼立面通过街巷路口、篷架、门楼等柔化建筑体量的元素与水系结合,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博物馆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主楼区域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区域组成。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之初,我们充分考虑了首都博物馆多年的运营经验,同时结合了新时代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设计了分体式的建筑。”谈及共享大厅的作用,张宇说,博物馆除了承载主流业务,还承担了城市客厅的功能,共享大厅的礼仪空间大厅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共享大厅设有报告厅、4D影厅、开放式展陈空间,可以举办多元化的活动。
据他介绍,博物馆从声学角度进行了设计,观众的入口位于西边椭圆形的区域,这里包含预约、寄存、票务、安检等功能,将嘈杂的环境聚集于此。观众正式进入共享大厅和主楼后,可以享受相对安静的环境,这种递进式的设计使大家可以逐渐沉淀下来,感受博物馆的魅力。“共享大厅开放、灵动,在开放时间上更加灵活,比如在夜间开放,一方面更多地为观众提供服务,同时也能降低博物馆的运营成本,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给观众更多文化休闲体验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经综合测算,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吨。
隔震层达1.8万平方米,设防震科普展
确保馆藏文物的绝对安全是博物馆职责的重中之重。
“透过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橘黄色的隔震支座。”建筑地下一层设有防震科普展,透过地面上预留的两处方形的玻璃“窗口”,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隔震支座。首都博物馆展览部策展人赵雅卓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展陈大楼周边设置了长达620米的隔震沟,展陈大楼地下一层下方设置了1.8万平方米的隔震层,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观众可以透过地面上预留的玻璃“窗口”看到橘黄色的隔震支座。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隔震层内共设有242个隔震支座,它们将整座博物馆托举起来,阻隔了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大幅提升藏品、人员、场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隔震层、隔震沟的隔离作用对文物库房的防水、防潮也有很大帮助。
防震科普展还有一块球形屏幕,正式开馆后将演示地球板块构造和地震带的知识。赵雅卓说,互动投影墙将介绍地震震级、烈度等,播放地震中博物馆遭受破坏的影像,让大家了解建筑和文物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展览还将介绍防震技术,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了解隔震沟的应用原理。小朋友可以搭建积木防震小屋,通过展台的互动装饰了解不同的防震技术。
除了建筑需要防震,展柜也需要格外关注,科普展展示了隔震展柜,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装置让观众更易理解防震知识。
为保护文物,博物馆将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运用在展厅、库房等文物存储、展示空间内,打造先进的文物展示物理环境。
推出四大类型展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亮相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开馆之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
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介绍,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展陈大楼二层的4个展厅。通过八个部分超过1000件文物、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博物馆将展出哪些镇馆之宝?她透露,为了基本陈列的开展,博物馆选了很多重量级的文物。“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说,展览将展出清代的六方套瓶。在历史价值上,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墓的墓志是关于‘通州’地名最早的实物见证,墓志拓片将进行展示。”
两项专题展览与两项临时展览同步开放。专题展“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长27.4米,观众可跟随艺术家的视角共同体验大运河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专题展“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采用目前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观众可“穿越时空”,畅游大运河。
临时展“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将展出吴昌硕、齐白石等多位名家的48件作品,营造出一派鸾翔凤集、百花齐放的盛景。临时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紧扣10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景别、同一视角的对比变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副中心的“拔节成长”和“蝶变重生”。同时,观众还可以参观“石刻园林展示区”“博物馆防震科普展”等。
另外,展陈大楼二层西侧,三层东、西两侧设有公共艺术平台展区。二层西侧陈列已故旅美雕塑艺术家王维力的9件雕塑作品。三层东、西侧展示来自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3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作品及相关文物,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雕漆、京绣等。
博物馆将陆续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等展览,举办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陆续向公众开放4D影厅、可视化库房等展示空间。
推出四大活动,老字号将展示非遗技艺
据首都博物馆保护部副主任傅萌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在开馆后推出四大主题活动——“运河之声”曲艺秀、“运河之星”创意汇、“运河有戏”演艺周和“运河有约”惠民月。
“运河之声”曲艺秀将邀请在京老字号特色商铺和相关文化团体,通过传统市集中的杂耍游艺、说书唱戏等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非遗项目,让观众沉浸式参观体验漕运时代背景下北京的市井文化气息。记者看到,全聚德、锦芳等13家老字号商铺正在现场进行准备,将在活动中为观众展示非遗技艺。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之声”曲艺秀,工作人员正在布置老字号特色商铺。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运河之星”创意汇活动也异彩纷呈。12月底,两项创意大赛——2023北京策展人大会和2023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2023北京策展人大会探讨如何发挥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构建覆盖全市博物馆,全面展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特色展陈体系,建立适用于当代北京地区博物馆策展实践的新路径。2023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是有序推进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从1.9万余件参赛作品中推选出30件进入年度总决赛。届时,观众可以现场直观感受博物馆文创竞技的魅力。
“运河有戏”演艺周中,中国煤矿文工团、大运河沿岸非遗演出团体通过“运河的节奏”“说唱运河”“水路和戏路”“水上弦音”四大主题,将伴河而生、因河而兴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运河沿岸世代相承的传统艺术在大运河博物馆里活态呈现,拉近大运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运河有约”惠民月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为主会场,以通州区博物馆、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北京祥体育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为分会场,推出精彩纷呈的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随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大运河文化、老字号传承、非遗文化、通州地域文化与民族团结等5大主题社教活动也将陆续开启,主要面向儿童、亲子、成人等多种受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展现北京历史风貌。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社会教育空间,展陈大楼内设置了培训教室、学习体验中心、多功能厅,共享大厅设置了开放式展览陈列区、运河食舫、码头小叙、报告厅、阶梯活动区、4D影厅等功能空间,可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体验。
关注1
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哪些看点?
“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第一部分“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概述史前至南北朝时期区域性运河建设情况及北京人水关系。以大型沙盘“人·水·城”展演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从先民依水而居到先贤营城理水,从人类起源到国之首都的北京故事,展现人与水、城与河的共生关系。
第二部分“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展示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伟绩。隋代大规模开凿、疏浚运河,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明州(今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实现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并在唐代得到维系和发展。隋炀帝兴修永济渠,是由中原直通今北京地区的第一条运河,成为隋唐帝国向幽州(北京广安门附近)运送兵员与物资的主要渠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军事政治功能。
第三部分“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展示辽金时期北京在解决水源、畅通水道方面为后代大运河建设积累的经验。这一时期,北京从北方军事重镇向政治、文化中心城市转变,城市地位提升,城市职能扩大,人口大量聚集,对粮食和各种商品产生了巨大需求。
第四部分“大都既定 一脉贯通”,展示元代将大运河裁弯取直,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修建通惠河,使江南漕船直达大都积水潭,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伴随着水运交通的畅通,物资交换、人员交往、风尚交融,京师文化传播辐射到运河沿线地区,引领潮流,形成南北融合、中外互鉴的开放格局。
第五部分“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展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发挥政治国脉、经济命脉、社会动脉的重大作用。明清两朝定鼎北京,大运河不仅为京师输送了源源物资,更输送了济济人才。他们为北京创造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北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第六部分“漕运转型 曲折探索”,展示民国时期探索北京河渠水道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民国时期,京杭大运河处于历史的低谷,功能从“国家漕运”向“内河航运”转变。社会各界运用新型技术治水的理念层出不穷,治理方案也几经尝试。伴随着近代城市化发展,有识之士开始着眼于从“水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索北京河渠水道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方式。
第七部分“运河新生 造福京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经过综合治理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全民积极参与北京段大运河整治建设。同时,北京段大运河与城市引水输水工程共同构成首都“西蓄东排”的城市水系格局。
第八部分“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北京段大运河成为城市发展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融合之河、民生之河。展览采取开放式结尾,翘首展望大运河与北京的美好愿景。
关注2
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提供哪些服务?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12月27日14:30正式对外开放,并提供延时服务。开馆后,每日开放时间为10:00-20:00,周一闭馆。观众持有效身份证件现场验证并进行安检后,即可入馆。
届时,博物馆将提供免预约服务;免费人工定时讲解服务;公众咨询台、寄存柜、饮水机、母婴室、无障碍电梯等便民服务。
运河风物(文创空间)、运河书屋(阅读空间)、码头小叙(咖啡厅)、运河食舫(餐饮服务)和运河小铺(文创体验)五大文创空间目前可提供纪念品、中餐热餐与西餐冷餐等8大类服务,设计有主题邮局、文创商店、阅读空间,以及下沉式休息区和观众休憩鉴赏区。
关注3
如何到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绿心路1号院5号楼。目前,公众可乘坐地铁一号线八通线,从通州北苑站A口(东北口)出,通州北苑路口南公交站换乘317路到上码头路站。
乘坐地铁六号线,从北运河西站B口(东北口)出,地铁北运河西站南公交站换乘317路到上码头路站。
乘坐市郊铁路S1线(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从乔庄东站出,京东运乔建材城公交站换乘317路到上码头路站。
自驾车的观众可导航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P12停车场,参照指示牌引导进馆。
大型客车导航至公交路线317上码头路站落客,观众参照指示牌引导进馆,车辆停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P12停车场。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付春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7 1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