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6:05:00 来源:历史故事迷

公元833年冬,江南一座破败庭院中,啼哭声划破了寒夜的宁静。罗母抱着腮帮鼓起的婴儿,神情复杂地看着他,她为他取名“横”,希望他将来闯出一片新天地。

罗横是罗隐的乳名。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儒家,祖父曾任县令,但父亲早逝,家境陷入困顿。然而,天资聪颖的罗横却对典籍有着极高的兴趣与领悟力。他7岁能作文,少年时已经博览群书,在乡里小有名气。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阳春三月,村里送京的马车驶过罗家时,罗横眼神一亮,跑到车前兴奋地问:“大人,这是去京城的马车吗?”车夫呵斥道:“让开让开,京城能随便进吗!”罗横怔住了,望着马车远去,久久出神。

这一年,罗横15岁。他早熟的头脑已经在思考人生。

罗横生性聪慧,又刻苦钻研,深得乡里人的喜爱。村中一位老秀才经常手持拐杖来看望罗横,发现他对典籍了解甚广,便常与他讨论学习心得。罗横就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老秀才的教导,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老秀才,我想去长安赶考,实现仕途抱负。”一日,罗横郑重对老秀才说。 老秀才赞许地点头:“好孩子,仕途抱负可嘉。只是科举不易,须发奋图强方能成功。”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罗横眼中闪过坚定的光:“我一定会努力的。老秀才,您能给我出一些好题,帮我训练吗?”

从此,罗横就在老秀才的指点下,参加村中的科举模拟考试。他勤于思考,见解独到,每次都能以极高的分数脱颖而出,受到村人称赞。这更坚定了罗横实现仕途梦想的决心。

在村中学有所成的罗横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征得母亲同意,开始周游各地。这一去数年,罗横见识广泛,学识大增。他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秀才朋友,彼此切磋学问,促进进步。

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期许中,罗横度过了十几个春秋。他勤奋读书,博览群书,既学习诗文,又研究经史。在这个积淀的过程中,一个梦想逐渐成形——他要去长安赶考,闯一番事业。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这一年,罗横26岁,第一次北上长安赶考。

兴奋和忐忑夹杂在罗横的心中。他自觉文采出众,又潜心准备多年,这次必定能高中进士,实现他的仕途梦想。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竟然落第了!

原来,这已经是晚唐了的晚唐,科场早已不是清流凭真才实学就可以通过的地方。种种舞弊使许多懂规矩的庸才轻松入选,而言辞犀利的罗横文却得罪了许多衙内弄权者。

首次失败的打击并没有击倒信心充沛的罗横。他继续在长安等待下一年的考试。然而,连续七年,他都焉然而返,一次次碰壁。这些失败累积起来,也终于动摇了罗横的决心。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那一年,罗横满怀雄心壮志来到长安,想要一鸣惊人。然而,等候考试的日子里,他发现科场中充满了种种弊病:考官接受贿赂,号角商兜售试卷,还有了门路的举子直接走后门。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凭借权势和钱财就能入选,而真正的秀才们沦为淘汰者。

罗横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但无奈自己手无权势,难以改变现状。考试那天,他一如既往写出了出色的策论,引用大量典故,立意新颖。然而放榜那天,罗横的名单并不在上面。宣布结果的考官面无表情地宣读着,丝毫不顾及场下失意者的心情。

罗横心中充满失落,但还是鼓起勇气问考官:“为何我不能中选?我的文章明明优异。” 考官冷笑:“你的文章太犀利,我们可受不了。回去好好反省!”

罗横一怔,这才明白文章太锋芒毕露得罪人是自己失败的原因。他郁郁然回乡,母亲见他消瘦垂头,心里十分心疼,劝他改行。但罗横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梦想,还是决定继续努力。

第二年,罗横再次北上长安,他这次注意收敛自己的锋芒,试图获考官喜欢。然而,他的文章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灵气与深度,考官还是不欣赏。放榜时,罗横再次无功而返。

第三年,罗横又来到长安,然而科场的舞弊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罗横意识到想要通过正统途径如实自己的学识已成奢望。他痛苦地在城中游荡,看着到处张灯结彩准备贿赂考官的举子们,自己却一无所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梦想破灭。

就这样,罗横在长安耗去了七年光阴,每一次北上的憧憬都被现实无情打碎。终于,他感到力竭,对这个腐朽的科场彻底绝望。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再一次从长安城回来,罗横神情恍惚。七次落第的沉重打击终于压垮了他的梦想与意志。

“大哥,我听说你又没中举?”邻家的小宁奔跑着问,没注意罗横脸上一闪而过的痛楚。

“嗯......”罗横勉强笑了笑,“我改名罗隐了,今后要静静读书,不去应试了。”

从此,罗横改名罗隐,隐居家乡,不再奔波科场。他把自己锁在屋内,整日便对着书案发呆。

“罗兄啊,你说句公道话,朝廷这是何等腐朽啊!”村中一位遇刁难的秀才找到罗隐倾诉,“那些酒囊饭袋什么都不懂,凭借权势欺压我们这些读书人!”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罗隐默然,他太明白这话中的苦涩滋味。

在七次失败的打击下,罗横彻底丧失了对科场的信心。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是不是自己的才华还不够突出,文章还不够流畅,才屡屡碰壁。

起初,罗横还克制着自己不去责怪旁人。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希望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然而看着一批批没真材实学的举子顺利高中,罗横终于忍不住质疑起了这个让人心灰意冷的科场。

“弟弟,你别太自责了。这个乱世,读书人总是吃亏的。”邻居王叔叔慈祥地劝导道。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罗横点点头,渐渐地,他看开了。人生顺逆无常,自己的才学与境遇也许注定不会搭配。他不再执著一定要出仕立身,放下了对科场的留念。

从此,罗横隐居在家乡,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他耕种田地,与邻里交好,偶尔为人写写帖子文章。不再有仕途压力的罗横看起来容光焕发了许多。

“我改名罗隐了,今后要做一个隐士,静静生活。”罗横对村民们宣布道。

村民们了解他的遭遇,也祝福他能够解脱。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一日,罗隐手持笔杆,在纸上提笔疾书。

他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黄河》,以浑浊不清的黄河借喻科场的种种腐朽,讽刺朝廷失德。

“混沌浊水向东流,上有倒悬翠云盘......”罗隐写完,长叹一声。他看清了这个乱世,却无力改变。

当听说朝廷重用一个耍猴的艺人时,罗隐再次提笔写下了名篇《蜂》。

“采蜜日日不知疲,授人以口不言谢......”

通过蜜蜂的比喻,罗隐讽刺了不劳而获的世态炎凉与自己的遭遇。这首仅28字的诗,道出了他对这个世界最深的无奈。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一位过路书商眼尖地发现了罗隐的文章,惊为天人。他立刻敲开罗隐的门,恳请收下50两白银,将罗隐的文章刻印成书传播开来。

罗隐摇摇头:“朋友,我写这些,只是发泄情绪,无意成书。银子你拿去吧。”

书商叹息而去。罗隐的文章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深受百姓喜爱。

改名隐居之后,罗隐重新拾起了笔杆。他注意到朝政日益腐朽,良师益友相继去世,想到自己多次应试无果,内心充满了愤懑难平的情绪。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这日清晨,翠鸟与朝霞映入眼帘。罗隐顿时有所感悟:既然朝堂已经糜烂,自己无法改变乾坤,不如通过诗文来抒发情绪,警醒世人。

于是,罗隐昼夜不停地写作。他先是写就了《黄河》一诗,借黄河的浊流喻指科场的不公,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接着又写就《蜂》一诗,借勤劳的蜜蜂喻指自己多年苦读却无用,讽刺时弊。

“你写的诗文太有魄力了,小心惹祸上身!”村长来拜访时忠告罗隐。 罗隐笑了:“我已经隐姓埋名,再无举国忧勤之心,只当警铃,幸能唤醒几个梦想家就好。”

村长感叹道:“文章锋芒太露,也许就是你当年屡试不第的原因吧。” 罗隐不以为意:“我已经看开了。”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时光荏苒,罗隐在家乡渡过了短暂的晚年时光。他的文章名声传得愈发远,但罗隐早已看开名与利,过起了淡泊的生活。

这一年,罗隐已经55岁。吴越王钱镠聘请他做县令,但他只是敷衍处理公务,然后便回家静读。

“隐兄,你可要当心言语,别触怒了权贵啊。”一位邻居劝说道。

“我本就是隐士,不求仕进,只想静静度过余生。”罗隐温和一笑。他不再有当年的锐气,取而代之的是淡定和通透。

那年冬天,罗隐卧病在床。他摇曳的蜡烛映照着墙上自己的影子,罗隐忽然觉得一切忽如刹那。

他取出笔杆,在纸上写下了人生最后一句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0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他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一句千古名句,也是一句充满了负能量的诗句。他用蜜蜂采蜜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他认为,人生就像蜜蜂一样,辛苦劳作,
2024-10-17 10:43:00
唐朝诗人罗隐:以独特的才华在诗坛留下深刻印记
...的那句诗,虽然流露出深沉的无奈和负能量,却也成为了千古名言,被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传颂。它不仅是对罗隐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体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023-12-16 22:08:00
罗隐: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坎坷人生与文学成就
...朝最负能量的诗人,有句诗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句。 早期负能量之罗隐但凡说到唐朝的负能量诗人,很多人会将其理解为现实主义诗人,所以首先都会想到杜甫,不得不说杜甫的
2024-03-19 15:27:00
龚自珍霸气十足的一首诗,最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无数,如果你不熟悉这位诗人也没关系,但是他的一句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必早有耳闻。龚自珍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如果不能入仕,就等于
2022-12-25 14:06:00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句你知道吗
...延续了这句古老的名句,于是他就提出了“月圆无恨”的千古名言。'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期间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李白、李商隐、
2024-05-04 14:26:00
李商隐最有诗意的一首诗,成为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写,立马使得这首诗显得生动无比,成为一首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2023-05-18 19:13:00
李贺:唐朝“诗鬼”的坎坷人生与文学贡献
...的繁荣。李白、杜甫等名家巨匠纷纷涌现,以才情横溢、千古留名。然而,在这个文学巨擘的时代,有一位诗人的命运却异常坎坷,他被称为“诗鬼”——李贺。在封建禁锢的年代,许多才子佳人都
2024-04-18 13:26:00
李商隐朦胧诗《锦瑟》是诗歌的迷宫〔191〕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具朦胧之美,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然而,一千多年来,经过一代代学者的努力,通读其诗,解读其美,但仍有难以索解之处,《锦瑟》诗就像一座诗歌艺术的迷宫。不过
2023-05-21 10:07:00
一对大雁殉情而死,诗人有感而发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之作
...并安葬了对方之后,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这一千古名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2023-05-14 13: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清明追思先哲 赓续关学文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以及他的关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
2025-04-02 13:44:00
遇见《韵之队诗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着,心灵似乎也变得愈发浮躁。然而,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能够穿越喧嚣
2025-04-02 15:28:00
豫人为善丨大别山下56年的守望
大河网讯 带着准备好的鲜花,扛着扫帚,沿着97级台阶走到墓园……“老朋友们,今天我又来看你们了。”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烈士陵园内
2025-04-02 15:30: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吴祚麓芜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临江淮平原,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位置
2025-04-02 15:36: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