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贵州六盘水的水城,这片土地被色彩深深浸润。这里的农民既能扛着锄头耕田种地,也能拿起画笔描绘梦想,将村寨的四季晨昏化作灵动的艺术画卷。在这场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交流融合中,有一个人始终冲锋在前。他出身农民画世家,是“画二代”;他让乡土艺术突破纸张的限制,成为创业者;更以创新为动力,深耕文化产业,成为拓荒者。他叫徐源,用二十年时间,在水城这片土地上,铺就了一条从“画乡”迈向“画城”的蜕变之路。
徐源在父亲画案边领悟传承
1989年,徐源出生在水城区一个特别的艺术家庭。他的父亲徐承贵是水城农民画的第一代创作者。1983年,父亲在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上,凭借一幅《秋收》斩获一等奖,让“锄头与画笔共生”的理念在水城落地生根。在徐源的成长环境里,父亲在山艺斋画廊作画的身影是常景,小小的他也在父亲的画案边跟着描描画画。六岁那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徐源完成了第一幅农民画作品《种蘑菇》。这幅带着孩童稚气的作品,让他登上了央视《大风车》舞台领奖,也在他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高中时,一次父亲带他去采风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农民画的认知。在水城区杨梅乡的苗寨,他看到一位老妇人用三个月时间绣完一套苗族挑花披肩。为了买下这套濒临失传的绣品,父亲花光了半年积蓄,只为在农民画中更好地展现人物服饰特点。徐源说:“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农民画的源头活水就在这些一针一线里,农民画展现的不只是画布上的色彩,更是一个民族的手艺。”
徐源正在绘制农民画
2008年,徐源考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学成学院派技法后,他满心欢喜地告诉父亲,却没想到父亲给他泼了冷水。父亲说,学会画画后,要忘掉专业套路,用心感受生活,融入民间元素,才能画出好的农民画。于是,徐源做出了关键决定:开始系统研究民间艺术。他跟着父亲背着画夹,走遍了水城的32个村寨,收集了1270个民族符号,把苗族刺绣、蜡染纹样、彝族彩布贴花、布依族纹样等民间艺术形式转化为设计元素。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素材,后来成了夜郎风品牌的核心。
用青春热血培育产业幼苗
2011年,还是大二学生的徐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注册成立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没有启动资金,他和团队白天在贵阳街头画墙绘,一幅30平方米的墙体彩绘只能换来800元;夜晚,他们挤在出租屋里改设计稿,用纸箱当办公桌,连2000元的公司注册资本都是向朋友借的。徐源指着办公室里保存的初代产品——印有水城农民画的纸质书签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靠卖手绘书签凑创业资金,一张书签卖5元,一晚上能卖200张。”
徐源(左一)带着产品参加文博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2年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转机。徐源设计的农民画U盘斩获“最佳新品奖”,订货单像雪花一样飞来。但真正让市场看到农民画潜力的,是2014年的深圳文博会。徐源带着500件产品参展,开展首日就销售一空。一位香港设计师说:“这是活着的中国乡愁。”让徐源当夜辗转难眠,过往推广农民画的点滴在脑海翻涌。直到一位深圳妈妈买下印有《秋收》的笔记本,说要送给女儿学画,徐源才恍然道:“我们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共情力。”
水城农民画伴手礼
让农民画从静态走向多元
从深圳参展归来,徐源以“农民画文化+”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艺术变现模式,搭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产业化网络。
在产品开发上,他带领团队推出丝巾、手提包等50余种文创产品,与本地茶企、酒企合作定制特色包装,让农民画从美术馆走进日常生活。不仅如此,他还打造全国首个农民画主题艺术餐厅,将农耕文化融入餐饮空间,创新艺术观展方式,年接待量超3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典范。
水城农民画艺术餐厅
面对数字时代浪潮,徐源将水城农民画的乡土叙事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创作系列动画作品与微信表情包,让静态画作“活”起来。他推动农民画试水NFT数字藏品,首批上线的《秋收》系列在区块链平台引发关注,实现传统艺术与Web3.0跨界融合。同时,在贵州省版权局协助下,建立版权保护体系,完成2732幅作品版权登记,构建“创作-登记-运营”全链条。
夜郎风文创品牌店
作为兼具创作与市场洞察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源把产业化收益用于人才培育,构建“传统师徒制+现代实训”的双轨培养体系。夜郎风文化公司成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幼儿专科学校等多家院校的实训基地,累计培养专业画师120余人。在就业扶持上,公司优先录用农民画作者并提供保底收购政策,提供从创作到市场的全流程支持,形成“创作-变现-再创作”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从地域符号到乡村振兴引擎
从2011年探索市场化至今,徐源带领夜郎风公司将水城农民画从本土艺术符号打造成了年产值超400万元的文化IP。还带动了水城的书画装裱、画材生产、文创制造、文化服务等关联产业发展。2024年,相关产业收益达到413万元,其中版权收入36.4万元,首次实现了“画笔生金”的产业化突破。画家们不仅通过卖画获利,还能凭借版权分润获得持续收益,改变了“一幅画卖一次”的传统模式。在他的推动下,水城区农民画主题民宿、文化体验店等新业态相继落地,形成了“看画、买画、体验画”的文旅消费闭环,让这门乡土艺术真正成了激活乡村文化经济的“金钥匙”。
徐源(左一)向日本观众介绍贵州水城农民画
从父亲徐承贵的“山艺斋”,到儿子徐源的“夜郎风”,两代人用42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艺术传承到产业革新的跨越。在徐源的身后,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展开,画中农民的笑脸与美好生活交织,勾勒出乡土艺术最璀璨的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小迪 王华 董婧珣 陈亚兰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