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8-24 11:17:00 来源:国际时事讲解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高原明珠”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又被誉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近年来,围绕着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当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走出了一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盛夏,云南大理,洱海湖面,连片海菜花在水面绽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二十多年前,洱海曾因水质下降爆发过几次大规模蓝藻,海菜花在洱海难觅踪迹。经过多年的流域治理,近几年洱海的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为海菜花的大规模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孔海南:海菜花有一个俗称叫“水质指示生物”,有海菜花的地方,水一定是三类水以上,另一方面由于有海菜花,它会进一步净化水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作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上游27条入湖河流。其中,作为洱海发源地的洱源县贡献了洱海一半以上的地表径流水。为保洱海源头活水来,几年前,当地政府联合多家高校科研团队,着手从洱海的源头进行治理。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总台央视记者 李可婧:这里是大理洱源县,洱海的主要源头,进入盛夏,农户们都忙着采收海菜,刚刚采摘下来的海菜长度将近两米,它们不仅仅在水中极具观赏价值,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当地的农户告诉记者,无需化肥农药,只要阳光充足水质清透,海菜花便可以生长。为改善洱海入湖水质,近十年来,洱源县境内建成了3万多亩人工湿地,并通过基底修复、植物优化等措施对湿地进行升级改造,入洱海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三类。

良好的水质让海菜花的大规模生长成为可能,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商机。在大理的餐馆里,海菜花是许多游客都会品尝的一道大理特色菜肴。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除了大理本地市场,今年,海菜花也渐渐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受到市场欢迎,收购价最高达到每公斤100元。去年,洱源县在湿地库塘人工种植海菜花超过3000亩,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杨春冰:我们还要再逐步扩大种植的范围和面积,争取把这个产业做成万亩海菜花基地,既能净化水,又能增加收入的一个生态产业。

精准治污

科技小院打造高值农业模式

洱海的水源得到了保护,为洱海水质整体提升增添了重要保障。但是如何让洱海整个流域都能得到全面保护,也考验着大理当地政府。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一度是困扰着洱海环境的一大顽疾,以古生村为代表的洱海周边村庄不断探索,通过发展绿色高附加值产业,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提高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

过去,洱海流域普遍种植大蒜等需要大水大肥的农作物,施种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曾经是困扰洱海水环境的重要一环。从2018年开始,洱海流域内40多万亩农田禁止种植大水肥农作物,禁止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残留农药。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种什么,怎么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在洱海边的古生村成立了科技小院,开展水稻等作物绿色种植试验,试图找到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值发展的协同发展之路。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许稳:从农田出来的氮磷经过闸门一关,不让它直接入洱海里面去,它只有流到我们生态沟渠里面去了。在生态沟渠里面,这些植物可以进一步吸收农田出来的水里面的氮磷,同时也可以促进颗粒物的沉降。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围绕精准治污的思路,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为古生村量身定制了源头减排、尾水回用,生态建设三道防线。在距离洱海不到200米的示范田边,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建起了1200多米长的生态沟渠,将减水减肥后的农田退水引入沟渠和库塘,经过进一步的生态处理后循环使用,反哺农田。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许稳:在生态沟渠里面的净化完的农田退水,在庄稼需要用水的时候,我们根据它的生长期来定时定量地供应作物的水分需求,实现了水分的活用。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合理减水减肥,科学施用绿色智能肥,科技小院的水稻示范种植田不仅减少了进入洱海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提高了亩产量,今年,他们的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将在洱海流域扩大推广。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徐玖亮:我们在做到增产30%的情况下,碳、氮、磷的排放能够降低30%以上,第一年示范了2万亩,今年在整个流域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推广了5.5万亩。

变废为宝

构筑洱海全流域截污治污防护网

洱海流域总体面积约为2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0万,仅去年,来到大理旅游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将近一亿人次。为应对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对于洱海生态保护的威胁,洱海治理遵循着循环可再生理念,构筑起一道强有力的污染物拦截防线。

总台央视记者 李可婧:我身后不到50米的地方就是洱海,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然而在我脚下15米深处,还隐藏着一个下沉式再生水厂。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置身于此,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迷宫,这里有宽敞的车间和密布的管道,几乎闻不到污水的异味。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个位于洱海边的再生水厂占地40多亩,日均处理大理两个乡镇10万多人口的生产生活污水约1万吨。经过处理净化后的再生水部分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这些再生水不直接排入洱海,而是通过管道输送,用于面山绿化和农业灌溉。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这样的下沉式再生水厂在整个洱海流域目前已推广建成6座,通过污水净化工艺,平均每年拦截各类有机污染物2000多吨,而这些污水处理后剩余的废弃物并不是资源再生利用的终点,它们将被运往下一站,继续发挥作用。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钟顺和:我们每天收集2000多吨的污泥底泥、畜禽粪污、农业秸秆,还有洱海里面的藻泥以及餐厨垃圾,我们可以产生出的气体基本上接近6万立方米。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一些农业有机废弃物经过工艺处理,还可以加工制作成农业有机肥料。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钟顺和:牛粪马粪,包括水草和农业秸秆收集以后,我们就把它们利用起来,生产我们的肥料。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截污治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洱海的治理保护不仅是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迫于现实压力的考量。

除了洱海流域18个乡镇街道常年居住生活的将近100万人口,仅去年,来到大理旅游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将近一亿人次,如何应对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对洱海造成的生态环保压力?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一张蓝图,统一规划,在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记者看到,洱海流域建成5700多公里的污水管网,20座再生水厂,25个有机废弃物收集站点,实现了污水垃圾的全覆盖全收集,为洱海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生态防护网。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 熊仲华:整个洱海流域我们按照全处理全覆盖这样一个理念,把整个流域的2565平方公里纳入统一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然后流域之治到生态之治,基本建成整个洱海流域的治污体系。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洱海的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了,保护的成果正在不断转化为风景中的生产力和山水间的幸福感。

总台央视记者 李可婧:一边欣赏洱海美景,一边品味白族特色民居,沿着生态廊道骑行成了许多游客来到大理旅游的必打卡项目之一。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环湖129公里,沿途处处是风景,如果累了,还可以停下来品尝一杯云南本地产的小粒咖啡,享受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90后的白族小伙儿杜杰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三年前,他在洱海生态廊道边开起了一家咖啡馆,生态廊道的美景成了咖啡店的流量密码,店里的生意火爆经常一座难求。但回忆起几年前,沿洱海15米范围的建筑物需要被拆除,腾退土地用于环湖生态廊道建设时,他和许多洱海边土生土长的村民对此并不理解。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街道下末北村村民 杜杰:当时整个村的村民不理解为什么去拆这个房子,但是到此时此刻,我们村民终于理解了,因为第一是保护洱海,水越好,包括我们村每个人的收益就越多越好。他们出来吃饭以后散个步都很幸福。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人退湖进,如今,环洱海129公里生态廊道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生态绿色屏障,保护好洱海成了当地村民的共识。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街道下末北村村民 杜杰:我们村的人去洱海,如果看到垃圾他们会去捡。政府对洱海保护的决心力度是很大的,现在慢慢把我们村民也感化到了,一定要保护好洱海,洱海水清了,一直清下去,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今年上半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6000多家民宿在大理发展壮大。来到大理办“目的地婚礼”成了许多新人的时尚新选择。

据统计,仅去年,大理共举办目的地婚礼4000多场次,推动婚庆行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产值达2亿元以上。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行业协会目的地婚礼分会会长 赵灿辉:实际上从全球目的地婚礼的角度来看,这拨客人其实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是非常挑剔的一拨客人,基本上选择的是最优美的自然环境。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洱海清,大理兴。随着洱海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山清水秀的大理正在不断擦亮生态这张亮丽名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颜值”变“产值”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 鲁旭俊:以洱海之美为代表的良好生态,正在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到大理来休闲体验。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效正转变为风景中的生产力和山水间的幸福感。

(总台央视记者 李可婧 梁治 王溪 大理台)【编辑:王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4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漫游苍洱 解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大理样本”
...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人民网记者 符皓冬日暖阳下,洱海之畔的一处酒店露台上,一对新人身着新婚礼服,以苍山洱海为背景深情告白:“相爱携手一生、共同奔赴山海……”自2019年以
2024-11-13 09:25:00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让洱海水更清古生村村民更富——科技小院探索绿色高值模式记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清澈的溪水沿着青石板渠汩汩流淌,漫过滩涂和水柳,汇
2023-04-22 05:34:00
...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美丽成为大理最大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此外,大理市洱海、剑川县剑湖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大理市创建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大理州8个县市入选绿美城市省级试点
2023-12-11 18:39:00
...报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洱海更清乡村兴(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虽是冬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却是暖意融融。一盘清炒的油菜薹,配上当地
2023-02-03 05:25:00
大理州洱源县推进洱海流域水质保护与农业转型升级
8月的云南大理天蓝水清,洱海湖面上盛开的海菜花远看星星点点,宛若繁星坠落水面;近看,花娇嫩,叶繁茂,水波荡漾,光影交错,又如一幅流动的油画。海菜花是多年生沉水植物,它的根生长在水
2023-08-18 01:00: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杨文明以保护洱海为牵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区域协同与联动互补的关系新岁序开,苍洱如画。鹭鸶穿梭稻田,鸥鸭齐聚湖畔;湖水清澈见底,水草随波飘摇。坚持
2023-02-03 05:45:00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洱海山水工程,组织实施红河、昆明、大理三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级示范工程及一系列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治理修复面积70余
2024-08-03 15:45:00
云南大理:有机农业种成“风景”
...端罗帮义四月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花红柳绿,在苍山洱海之间,上万亩有机种植的麦田成为大理又一道独特的风景,已然成为了游客们驻足打卡的地方。在洱海保护中,大理始终坚持产业结构调
2024-04-08 14:55:00
...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的建议,分享了他在洱海进行“科技大会战”的做法。故事是这样的。2021年,张福锁正在大理度假,在客栈中无意间被一名北京骑行客认了出来。对方得知
2023-03-07 05:44: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