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亚日报
吓坏了!1岁男孩误吞“心型”发卡……
莫让“误吞异物”危害孩子健康
本报记者 卢智子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以下简称海南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误吞“心型”发卡的1岁男孩。入院时,男孩咳嗽不止,情况危急。
海南医院急诊科迅速联系多学科会诊,并第一时间将患儿护送到消化科胃镜室,经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儿行急诊无痛胃镜下异物钳异物取出术。最终,通过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钳夹退镜时避开了异物尖端,不到5分钟顺利取出完整异物。
术后,男孩转入儿科病房监护,给予补液、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次日即康复出院。
消化道异物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儿童消化道异物种类繁多复杂,轻者可不引起损伤自行排出,重者可导致消化道瘘、穿孔、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海南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误吞异物,多发生在5岁及以下的孩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对未知的危险无法预知和避免,通常喜欢拿到东西就往嘴里送。吞入的常见异物包括硬币、果核、纽扣电池、玩具零件、磁性异物、别针、螺丝钉、弹珠、骨头和食团等。
医生提醒,儿童误吞异物作为一种突发事件,预防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家长在日常中要注意孩子误吞异物情况,如儿童自述误吞异物,或家长目击儿童有异物吞入,且异物尚未排出,不论是否出现症状,均可认为儿童误吞异物;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刺激性咳嗽、异物感、咽喉部疼痛等呼吸系统症状或吞咽困难、恶心、呕吐、流涎、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时,应警惕儿童存在误吞异物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家属带误吞异物的儿童就诊时,应告诉临床医生,患儿是否有异物误吞史,异物的类型、大小、数量、形状,误吞时间,最后进食时间,患儿误吞异物后有何表现以及既往病史等。
“当患儿出现气道损害的征象,吞入异物较尖锐、较长或为超强吸水聚合物,且位于食管或胃内;吞入异物为强磁体或多个磁体、纽扣电池,有炎症或梗阻的症状或体征(发热、腹痛或呕吐)要紧急取出。”医生介绍,患儿行内镜异物取出术后,若未出现并发症,大部分无需特殊处理,少部分只需给予流食、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消化道异物顺利取出后24小时即可出院。若患儿行内镜异物取出术后出现并发症则需对症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
患儿出院后进行居家观察时,不要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保持正常饮食结构,避免摄入可能影响粪便颜色的食物;看护者要严密观察患儿症状,如有腹痛、呕吐、发热、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患儿的粪便或呕吐物,以判断异物是否排出;遵医嘱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或复诊。
如何预防儿童误吞异物?医生建议,一是家长、看护者和教师等教导儿童不要将物品放入口中;二是妥善放置诸如硬币、纽扣电池、钥匙等小物件(包括玩具和非玩具),避免儿童在无看护情况下接触存在误吞可能性的各种玩具,避免给儿童穿戴存在误吞可能性的饰物;三是在给儿童制作食物的过程中,避免将鱼刺、碎骨片和果核等混入食物,在儿童进食过程中,避免食用大块食物,同时教导其充分咀嚼后再下咽;四是放置有毒物品以及药物的储藏空间务必加锁;五是加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学会做好预防和及时救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0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