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东湖评论:当网暴者成为“过街老鼠”,不文明信息方可消失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6-21 12:17:00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含有侮辱谩骂、冷嘲热讽、贬低歧视的言论层出不穷,网络暴力降低了社会文明的程度。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一时间,网络暴力再度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对于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新规定,有网友觉得,网络直接实名制就行了。也有网友并不看好,没人执行能有啥用?

治理网络暴力信息,需要搞清楚滋生网络暴力信息的温床究竟是什么?看看它迎合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又该怎样使它从网络空间“退潮”呢?

网络暴力信息,是网络社会的亚文化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可以同时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少人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里。

在真实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在人际关系的圈层穿梭。在这里,出于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拿着“理性的名片”,以温文尔雅的姿态塑造自己的人设,扩大彼此的交际圈,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少人既想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一时又无法为自己的角色定位。莫名的烦躁感无意中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各种恶,它们随着主人的键盘活蹦乱跳地闯入网络世界的领地。正是这样的非文明语言表达,成了滋生网络暴力的温床。

一个人的感性不受约束,他在网络世界与人交流时,就埋下了网络暴力的“种子”。如果这样的人多了,来自不同网络用户言语中的贪婪、诽谤、嫉妒和痛苦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网络暴力的“种子”一旦“开花结果”,网络世界的平静被打破,各种刺耳的网络暴力信息肆意传播,网络世界的“宜居性”自然大打折扣。

平台对网暴力信息的“娇惯”,网络世界成了网暴的“乐园”,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摆脱网络暴力信息的侵扰。调查显示,65.3%的受访者遭遇过网络暴力。71.9%的受访者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了。

在传统的出版物上,不雅言语的使用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社会对这类言语的容忍度很低。奇怪的是,网络空间的网暴信息“汗牛充栋”,它们却在大多数人的容忍限度内,这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心理。

比如,在匿名的公共讨论中,谁还没撒过一次野呢。在虚拟空间跟他交流,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变化,对方也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在这样一种较少限制的交际氛围下,有的人潜意识里的暴力倾向得以释放,过于任性的真实表达,往往始于一个不雅的词语出现。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当一个不文明的词语和一句不文明的话没有遭到迎头痛击,也就为更多的粗鲁言词的涌现埋下了祸根。如果在线做个调查,看看在网络交流过程中,是否始终做到文明礼貌,相信肯定回答的比例惊人之低。

又如,因为撒野遭到谴责时,谁还没溜之大吉过呢。如果说不经意间冒出一句不雅的话,虽然有的人皱皱眉头,却也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在公共讨论的激烈辩论阶段,粗鲁的言语和攻击性的语言,因为辩论者的情绪波动剧烈,他们的遣词造句变得“率真”起来。

一旦这样的不文明交流成为评论区的众矢之的,出于自我保护需要,人的本能反应是设法“肇事逃逸”。担心自己被人肉搜索,弄得自己在现实世界狼狈不堪,因为自己的不敬之词伤害了其他讨论者,逃避舆论惩罚时的逃逸心理,提醒他尽快溜之大吉。

再如,当可以屡屡被豁免时,谁又不想继续任性呢。网络世界无边无际,社交媒体平台众多,喜欢搞网暴的人,声名狼藉后要么换个马甲继续我行我素,要么换个平台再显“网暴本色”。

无规矩不成方圆。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人类的世界,如果没有语言交流方面的禁忌,网络暴力信息越是畅通无阻,这个世界就永无宁日。当一个人在网络平台上频频爆粗却不受制裁,让他适可而止又谈何容易呢?无拘无束,继续任性下去,这样的心理必然是社会性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野蛮时代一路走来,文明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集体理性最终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互联网的历史相当短暂,目前这个世界还处于伦理的自然状态,也就是缺乏道德秩序的时代,这并不奇怪。网络文明建设,需要网络网络信息逐渐“退潮”,以便给网络道德规范开辟道路。要让网暴信息“退潮”,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将脏字“关”起来。语言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每一种流行的语种中,都有规范语言文字用法的词典。词典的编撰,给不雅的字词进行标注,交际场合限制这类字词的使用。

净化网络空间,建设网络文明,平台应该编撰自己的“禁用词词典”,通过技术手段把形形色色的脏字屏蔽使用。当平台把脏字“关”起来,网络交际的“词典”中不提供涉嫌暴力信息的字词,这样的“断奶”,也是文明驯化的必要手段。

把理性“请”进来。网络文明的实质是网络交际中的公共禁忌,其中就包括语言的禁忌。这样的禁忌来自于人们的理性。不可否认,倡导网络文明几十年了,这样的倡导“叫好不叫座”,在于网络世界理性的弱势。

理性是制定规则的能力,假如所有网络用户都有制定文明交流规则的意志力,他的理性将规定网络交流的方式,规定字词的理性选择。这样,他们越是理性,网络暴力信息就越是没有生存空间。

营销号“雅”起来。世界舞台虽大,但真正的活跃者毕竟非常有限。网络世界也是如此,数十亿的网络用户,网络舆论场的意见领袖,在数量上同样属于少数派。抓住关键性的少数,意见领袖文明了,他的追随者们自然就不会反文明了。

营销号是法人性质的意见领袖,营销号不搅动浑水、煽风点火,他们的追随者也不会“赤膊上阵”彼此“厮杀”。所以,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号文“雅”起来,决定着网络暴力信息“退潮”进程的快慢。

让网暴者“痛”起来。网络文明的禁忌是网络发展的共识,这种共识是网络用户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样的共识建立在对网络暴力信息说不的基础上。“说不”,意味着网络舆论的网络暴力信息的谴责,限制它们的蔓延。

当网络暴力信息的发布者在舆论场受到冷落,这样的发帖者成为舆论场的“过街老鼠”,在频频尝到施暴后的舆论惩罚后,切肤之痛会慢慢提升这些用户的网络教养,通过培养他们理性的强大,真正跟网络暴力信息“脱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杨虹磊【责任编辑:伍佳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1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擦亮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近日,为切实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于7月7
2023-07-11 20:06:00
【大学生评论大赛】东湖评论:后真相时代,网络暴力何时休
近日,某高校学生发帖称自己的舍友有“公主病”,在宿舍架起“公主楼梯”,非要走楼梯上床,蹲便器也不愿意用,非要在厕所装智能马桶。随着事件的发酵,“公主”瞬间沦陷在网络暴力之中。可是
2023-11-13 16:04:00
9月11日,2023年湖北省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湖北省网络文明大会在黄石举行,并为全省网络素养教育示范基地、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典型实践案例授牌。汉江师范学院等13家单位获颁
2023-09-13 13:18:00
近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发布,“清朗·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累计处置微博、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等重点平台违法违规账号1万余个,清理相关信息7.4万余
2023-11-03 14:52:00
近日,以“网聚文明力量 奋进伟大征程”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大会着力打造我国网络文明的理念宣介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国际互鉴平台,这场
2023-07-21 17:57:00
本网评论员 詹蔷从取快递被“出轨”的杭州女子,到寻亲而被群嘲的刘学州,因网络暴力而深受其害、甚至陨落的生命,让我们扼腕痛惜。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有些主播的直播间充满了
2023-07-20 11:35:00
1月9日,抖音平台发布2023年网络暴力治理年度盘点显示,全年预警并处置不当言论相关事件5004起,共对85.8万个账户提醒理性发言,日均评论举报量下降51%,有220万用户参与
2024-01-13 16:06:00
【保护青少年画好同心圆⑳】东湖评论:扬网络正气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今年10月,13岁的林杰(化名)因网络游戏,个人信息被人“开盒”,手机被打爆、短信被塞满,使得父母、老师都不得安宁。事后,林杰因报复心理,用网暴者曾经对待他的方式,发泄自身情绪,
2023-12-15 12:32:00
【大学生网评大赛】东湖评论:莫让网络“受害者”沦为“施暴者”
12岁的林杰(化名)在网游组队失利后,他的个人信息遭到队友“开盒”,社交账号也不断收到骚扰信息,林杰在无奈之下从妈妈那里翻出自己的压岁钱,为队友购买了游戏道具,事情才就此解决。但
2023-12-12 18:47: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