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在一呼一吸间,坚守和护佑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1-05 06:1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在一呼一吸间,坚守和护佑

——记者直击医院肺病科病区

■记者 樊昕旖

通讯员 怀小峰 陈路易

“护士,我们这边需要吸下痰?”

“好的,马上来!”

“盐水没有了。”

“好的,马上来!”

这段时间,在嘉兴市中医医院肺病科病区,不断传来患者和家属的焦急询问声、医护人员匆匆的步履声、监护仪的紧急报警声和推车的行进声,这些声音汇集成了肺病科全体医护每日工作的主旋律。

肺病科病区住院患者近50人,患者多为高龄老人,慢性基础疾病多,经常发生病情反复的情况,一天抢救几次是工作常态。

“拼尽全力,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每三天,病区都要将出院病人的病历整理好,送到病案室去。越是在人多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对每一位病人负责。”刚刚交完班、查完房的张峰回到办公室,正打算整理一下前几天出院病人的病历。

然而还没等他坐下,电话铃声就响起了。

“我们没床位了,我也没办法。只有等48床的病人转出去,才有床位。”作为肺病科主任,张峰不仅要诊疗病人,还要负责病人的收治、病人的管理和全院的会诊协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压力山大,硬着头皮上”。

话音刚落,张峰快步走向护士站,和护士长商量起转收病人的对策。匆匆交代完事情,张峰回到了办公室,忙碌了一个上午,杯里的水都凉了,但他顾不得这么多,猛地灌了几口下去。

这波新冠感染,给呼吸科带来巨大考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能得到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绝大部分能挺过这一关。”张峰告诉记者,因为肺病科病区已满员,医院的其他病区也在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轻症采取属地化管理,由呼吸科制定诊疗方案,由各个病区进行诊疗。同时,医院为了快速提升患者救治能力,迅速成立了由呼吸科高年资医生和院级专家组成的网格化指导组,分片区负责业务指导。

还没聊上两分钟,张峰的电话再次响起,这次是其他病区的“求救”电话。“张主任,我们这有个病人的情况不太好,呼吸困难,您赶紧来看看。”

“来了来了。”张峰赶紧放下手中的病历本,小跑出去,“拼尽全力,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一天要吸痰几十次,习惯了就觉得还好”

中午时分的护士站,忙碌但有序。

护师钱玲珍正在移动医护工作站上输入护理记录,病人采取了什么治疗方法,用了哪些药,当前还有哪些症状,通通要详细记录下来。

“每天早上7点多到岗,安排患者检查,然后要进行晨间护理,接下来就是交班查房,给病人做各项中医治疗,再挂上盐水,忙到讲也讲不完,只有趁空才能写写记录。”钱玲珍说。

钱玲珍说的“趁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闲”。在她敲下短短100多字的时间里,有家属来借剪刀的,有来要棉签的,还有来要求换盐水的。10分钟内,钱玲珍起身了有10多次,但她始终微笑着说:“好的。”

记者注意到,钱玲珍的两个口袋都是鼓鼓的,好像装着不少“好玩意儿”。钱玲珍也大方地展示着兜兜里的“宝贝”,“这是记录本,有些临时需要记录的东西都可以及时记下来,这是剪刀,有时候用来撬瓶盖,还有一台PDA,用来扫码的……”

“妹妹,我家老头子有痰了,他咳不出来。”还没等钱玲珍介绍完,隔壁病房的老奶奶就跑过来请她帮忙吸痰。

拉开床帘、撬开生理盐水瓶盖、戴上手套,钱玲珍轻轻将吸痰管伸入大伯咽喉,一边还轻声道:“大爷,你再咳两声,吸不出来。”

据钱玲珍介绍,病区里老年人多,如果咳不出痰来,卡在喉咙口容易引起窒息,要及时吸出来。“有时候一天要吸痰几十次,习惯了就觉得还好。”

“我就用早饭垫几口就好”

从病房出来,记者碰上了肺病科副护士长诸葛岚,她刚从ICU转送病人回来。从肺病科病区到ICU要经过一条长廊,为了保障病人路上安全,每个转病区的病人都要由肺病科医护人员亲自“护送”。

“怎么样了,有什么特殊情况?”风尘仆仆的她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走进护士站询问着病人的情况。她指着墙上的一览表说,那些亮起红灯的都是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22盏红灯啊,都需要我们时刻关注。”

作为护士长,诸葛岚直言“肩上挑着的是责任,更是使命。”她的日常,不仅要安排人员,对护理记录进行质控,更要注重病人的管理。加药、接收病人、帮病人翻身、抢救、与家属交流沟通……她说:“每个病人都是我的病人。”

“苗苗,病人的出院办好了吗?费用都核对好了吗?”诸葛岚盯着出院单,对着护士站里面喊道。

诸葛岚口中的“苗苗”是护士郑苗苗,还在哺乳期,每天还要吸奶,喂自己不到一周岁的宝宝。对于这帮任劳任怨的姐妹,诸葛岚满是感动和感谢。她说,每天晚上都有30多位病人需要输液,呼叫铃不断,但是没有人喊累,有时到了交班的时候,大家还会主动留下,时间最长的一直坚持了10多个小时。

看着所有工作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诸葛岚松了口气,向办公室走去。边走,她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三张信纸。“这都是这两天,出院的病人送过来的感谢信。其实他们的理解,才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

说着,时针已经指向中午12点半,此刻诸葛岚还没吃上饭。

走进办公室,诸葛岚拿出袋子里的几个面包,“中午没来得及订饭,我就用早饭垫几口就好。”

“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赶场都是用跑的”

下午,刚刚开完病区协调会议的张峰回到办公室,立即喊来诸葛岚,开始商讨下一步的工作方案。

“好了,先这样,我手头有好多片子要看,等下还要去会诊。”张峰的语速很快,但充满力量。

刚打开片子,又有源源不断的电话打进张峰的手机。张峰抓紧时间看完手头的片子,写下医嘱,再一次起身向外走去,这次他要去妇科病区,会诊一位病人。

一路上,记者要用小跑才勉强能跟上张峰的步伐。张峰说:“最近在呼吸科,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赶场都是用跑的。”

“痰有吗?”“现在在吃什么药?”“血压怎么样?”妇科病区的患者是位70多岁的老太太,一进病房,就听到她的呻吟声,张峰详细地询问着病人的情况,脑子里飞快地想着应对措施,快速走进妇科办公室,交代了一番,又快速走了出去。

当记者跟出办公室时,已不见张峰的身影。半小时后,回到肺病科病区,记者看到他已坐在电脑前交代着病例书写的事项。

下午3点,张峰参加全院线上例会。

例会一结束,张峰赶去其他病区进行会诊。“其他病区的医生对呼吸科疾病没有那么熟悉,因此哪个科室需要,呼吸科医生就要及时去会诊。每天都要会诊十几个病人,走一圈怎么也要1个小时了。”

说完,张峰再一次消失在记者的视线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5 0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分危重症病人会出现‘白肺’的情况。”张峰表示,医院呼吸科的就诊量持续处在高峰状态,目前以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多数都有基础疾病,若出现明显的咳嗽、咳痰和气短以及缺氧等严重情况的
2023-01-04 06:14:00
呼吸科医生盯上患者眉毛,看肺病揪出潜伏多年的脑病
...张全录)头发、眉毛稀疏,还伴有呕吐等症状,周女士去呼吸科治咳嗽,不料竟被医生“盯上”眉毛,“揪”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昨日,病情好转的周女士高兴地说:看病也可以“治一送一”。武
2023-03-07 15:51:00
...脚趾重重压伤,他不顾脚伤,坚持继续救助患者。在进入呼吸科之前,赵明东曾在急诊、ICU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经过多年钻研,赵明东掌握了15种呼吸机的调节,能精确测量病人的呼吸力学指
2023-01-04 10:01:00
市五医院呼吸监护病区专业诊疗多项领先
...员共同努力下,呼吸监护病区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依托呼吸科强大的综合实力,科室步入了快速发展之路,医、教、研均取得显著进步,形成了以呼吸危重症规范化诊治为特色的内科危重患者救治
2023-11-02 00:43:00
在提升重症救治能力中彰显医者本色
...转网上有个流行语是这样说的:最近医院只有一个科——呼吸科。当面对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带来的医疗压力,呼吸科人别无选择,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全力救治患者。“急诊送来一个
2023-01-16 04:17:00
...艰难起身回到了岗位上。“那段时间发热门诊、急诊以及呼吸科病人太多了,医生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我不去,必须得有人顶上。”那几天,她就这么扛着,不断给自己打气:“我不能倒下,不能
2023-01-03 01:41:00
探访新冠疫情下的妇科病区| 住进妇科病房的男人们:温柔的妇科护士像在哄小孩
...医院,能住进妇科已经很幸运了,而且治疗也没啥区别,呼吸科医生每天都会来查房,自己的状态也好多了,现在就是大家每天都会在病床上多趴一趴。88岁的高老爷子是1月4日晚上入住妇科的
2023-01-08 02:18:00
一对见不上面的“战友”夫妻
...治疗要点的培训后,按照内科医生首诊、外科医生跟进、呼吸科医生支援的救治流程,姚晓伟所在的心血管内二科便开始接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人,新扩充的46张床位不到24小时就住满了。随着重
2023-01-21 05:05:00
全力以赴打赢“生命保卫战”
...到南京鼓楼医院。该院院办数据显示,除重症医学科ICU和呼吸科专门的ICU外,该院还有7个病区改成新冠重症患者ICU,全数用于收治新冠感染患者。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顾勤告诉记
2023-01-09 06:01: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