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蔡秉辰获得了亚残会金牌 徐兢 摄
10月27日,在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男子铅球F33决赛现场,南京选手蔡秉辰以12.03米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亚残运会纪录,为南京争得首枚金牌。喜人的成绩背后,少不了蔡秉辰这些年奋斗的汗水与泪水。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蔡秉辰家中,探寻冠军背后的成长故事。
一次选拔改变人生
帅气的脸庞,健硕的身材,眼前的蔡秉辰是个阳光大男孩。“我也没想到能拿金牌,比较平常心吧,教练让我努力就好。”回忆起领奖时刻,蔡秉辰的眼睛亮晶晶的,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亚残会。
出生时脑部出血,蔡秉辰被确诊为脑瘫,幸运的是智力、语言都没有受影响,但双下肢和右上肢受影响,不能长时间走路。乐观坚强的妈妈找到社区,说有适合孩子的活动都积极参加。10岁那年,南京市残联的教练来选拔运动员,手长腿长、性格阳光的蔡秉辰被教练一眼相中。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比想象中辛苦太多。2019年,18岁的蔡秉辰进入省队开始主攻铅球。妈妈告诉记者,一周6个全天都在练扔铅球,就会浑身肌肉酸痛,手上全是老茧。
在教练的精心调教下,蔡秉辰的技术不断提高。蔡秉辰是坐在投掷凳上扔铅球的,教练手把手指导他怎么用腰部和手臂、手腕一起发力。闲下来,他会刷社交平台上的视频学习铅球技巧。
拿金牌后懂得感恩
“蔡秉辰很懂得感恩。拿了亚残会冠军后,他买了邮票、特产等小礼物送给身边帮助过他的人。比如外公、外婆,我的大姐夫一家、二姐夫一家。”妈妈说,从小时候治疗康复到长大后训练,全家人都给予了蔡秉辰最多的支持。
“下一个目标就是残奥会了,我会全力以赴。”蔡秉辰说。他想对残疾人朋友说,如果选择走体育这条路,一定要能吃苦。
此前,他已取得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田径男子铅球F34级第2名,迪拜2023世界残疾人体育大奖赛第14届残疾人田径锦标赛F33级第3名的成绩。一块块奖牌被用保鲜膜包裹起来,整齐地陈列在书柜里,随着灯光的反射闪闪发亮。
蔡秉辰用拼搏告诉世界“人生不设限,没有不可能”。他表示:“拿了金牌,我要感谢教练、残联还有家人。”
记者了解到,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残联、社区残协一直关心蔡秉辰,帮他申请了多项教育补助金。疫情时,蔡秉辰放假在家5个多月,长时间的训练中断会导致体能、技术下滑。街道残联协调了附近医科大学大操场,让他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05: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