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权臣到忠臣:裴矩的传奇人生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5 18:04:00 来源:戏说三国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但要说是因他一人而使隋朝灭亡,那也不尽然,因为这其中必然也有奸臣的推波助澜。在隋炀帝中后期,就有这样五位当朝宰相,他们用各自的方法影响着隋炀帝,诱使他一次次做出错误的决断,他们共同将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而这五个人的结局却也完全不一样,有的死得很及时,富贵了一生,没有看到隋朝灭亡,这算是幸运的。有的因为跟隋炀帝过于亲近而被叛军斩杀。有的故意得罪隋炀帝,使隋炀帝疏远自己而保得一命,这时聪明的。还有一位甚至活到了唐太宗时期,还成了太宗李世民贞观一朝的宰相,甚至还成了与魏征齐名的诤臣,也是颇够传奇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隋末大乱时,当朝五位宰相的人生抉择,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思考。

从权臣到忠臣:裴矩的传奇人生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历史片段,说是唐太宗贞观元年的时候,太宗刚即位,心气儿很高,想迅速把大唐治理成太平盛世。但他发现,朝廷上有很多人却已经养成了衙门习气,就是为朝廷办事的时候总喜欢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太宗很生气,于是准备抓一个典型,从重处置,以儆效尤。

这一天,他安排心腹亲信从外地来长安,并假扮成贩卖布匹的小贩,以此来试探长安城门小吏是否以权谋私。谁知道这“小贩”刚走到城门口的时候,就被拦下了。城门小吏对该小贩是百般刁难,该小贩也是装着百般求饶,但无论跪地磕头还是好说歹说,小吏就是不让进城。小贩一看,表演到位了,于是“忍痛”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贿银,塞到了城门小吏的手中。这才艰难地进了城。

太宗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居然真有人敢在他眼皮底下,打着朝廷的名号作威作福。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将所有刁难过过往行人的城门小吏都处斩。

这时候,一位宰相站了出来,对李世民说道:“小吏受贿,处罚他是应当的。但陛下用这样的阴谋诡计去骗取小吏犯法,这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吗?皇上您就准备以这种方式治国吗?”唐太宗一听,顿时感觉很汗颜,很惭愧。

而说这个话的人就是裴矩。唐太宗被他问得心服口服,当即废除了先前要处斩所有小吏的命令,改为依律处置。唐太宗还夸奖裴矩道:“裴矩能当庭面争,不阿谀奉承,如果满朝大臣都能像他这样,这大唐江山何愁治理不好呢?”而此时的魏征还没有得到太宗重用,所以在太宗刚即位的这段时间,裴矩就扮演着魏征直言敢谏的角色。

从权臣到忠臣:裴矩的传奇人生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那么,这个裴矩有什么来历呢?说起来还真是传奇,因为他居然还是隋炀帝时期的宰相,受到隋炀帝极度的宠信,而且此人在隋朝时期名声就不太好,人们都知道他是佞臣,在朝廷上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揣摩隋炀帝的意思,然后曲意逢迎,哄隋炀帝开心,以此谋求富贵,甚至很多人都觉得,隋朝的灭亡,与此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隋朝的灭亡,和裴矩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还真有,不过确切地说,不是裴矩一个人的原因,而是隋炀帝时期五位宰相共同的原因。这五位宰相分别是,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门下省纳言苏威、内史侍郎虞世基、黄门侍郎裴矩以及御史大夫裴蕴。这五位宰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柔顺。《隋书·宇文述传》中形容这五人是“以水济水,如脂如韦”,意思就是像水一样柔和,像油脂一样顺滑。隋炀帝说什么,这几个人就听什么,完全没有任何不同想法和意见,更不会像裴矩在唐太宗时期当朝指出皇帝错误的那种大胆做法。在他们的眼里,朝政得失无所谓,隋炀帝的宠信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这样五个人做宰相,隋炀帝即使犯了错也不知道,大隋王朝焉能不亡呢?

但要说这五个人看不出来隋炀帝会成为亡国之君吗?其实他们还都看出来了,他们都意识到隋朝将要在隋炀帝的手上灭亡,于是也都做出了各自的应对方法。至于他们五人之间,哪一个的做法最有启发意义,我们且一一来看。首先来看最受隋炀帝宠信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

宇文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也算是一个名将,参与过隋朝平陈战役,并取得了战功。当年晋王杨广想除掉哥哥太子杨勇,争夺皇位继承权,正是宇文述出面拉拢了大权臣杨素和扬约,最终拥护杨广取得了帝位,是为隋炀帝。

但宇文述从本质上讲还是一员武夫,论文韬武略,各方面都差点儿,有的也只是一些权谋小术。这就是的宇文述既没有功高盖主的威胁,又十分听皇帝的话,所以隋炀帝十分宠信他。

而宇文述有多听隋炀帝的话呢?那几乎到了盲从的地步。《隋书》中描述他是“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就是已经达到了“无我”的状态,隋炀帝的旨意就是他的一切,他也从来没想过要给皇帝提出意见或建议,也没必要费心去权衡朝政的利弊,这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唯一的原则就是,听隋炀帝的,甚至于用尽心思揣摩炀帝的想法,然后就往皇帝的心坎儿上说,哪怕这事儿对朝局十分不利,他也要干,为的只是让隋炀帝开心。

从权臣到忠臣:裴矩的传奇人生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比如大业十一年八月的时候,隋炀帝有一次率领后宫妃嫔以及文武百官外出巡幸,这才他们来到了北方的雁门郡。而突厥的始毕可汗曾经被隋炀帝骗过,一直想报仇,于是当他得知消息后,便立即率领十余万突厥骑兵围了过来,将炀帝一行围在了雁门郡里,整整围了三十七天。而他带过来的数万人马,也在与突厥人的战斗中损失殆尽,按理说,炀帝应该好好犒赏那些活着的将士,至少给那些立了功的将士一些赏赐。但隋炀帝不想给,就把自己的想法暗示了下去,然后召集朝廷大员商议。

苏威和宇文述就说:“当初给将士们承诺的封赏太重了,要不还是别封赏了吧。”而另一位指挥大军击退突厥的大将樊子盖则愤怒地说道:“人无信不立,更何况陛下您呢?陛下难道忘记了危难之时,将士们怎样舍生忘死保卫陛下的吗?”的确,雁门之围的时候隋炀帝被吓怕了,队伍也没士气,于是他为了鼓舞军心,便承诺说,如能击退突厥,守城有功者,没有官阶的直接升为六品,赐物百段;有官阶者,直接提升两级。

所以如果真这么做,隋朝可能会出现大量冗官冗员,而且会有一些因雁门之战有功而崛起的军事新贵。所以宇文述和苏威既想方设法反对,又能借此站在隋炀帝一边,两全其美。

隋炀帝最终选择了宇文述和苏威的建议,也伤透了将士们的心。

经过这一次雁门之围,隋炀帝算是吓怕了,史载炀帝在雁门被围时,天天抱着小儿子杨杲哭,哭得眼睛都肿了,有几次突厥人从城外射的箭雨都射到了炀帝的脚面前,吓得炀帝不停地大吼大叫。于是从那以后,炀帝彻底失去了以往的雄才大略,整个人都颓废了。朝臣们就问他,从雁门离开后,咱们去哪儿。按道理来说,此时的隋朝已经天下大乱,作为皇帝,就应该立即回到京城长安,励精图治,拨乱反正,至少也应该先回到长安再说。可是炀帝却想去江都扬州,宇文述看出了炀帝的心思,苏威也看出了,并且两个人都已经明白,隋炀帝再这么离经叛道,隋朝恐怕要亡啊。于是两个人也都开动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从权臣到忠臣:裴矩的传奇人生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苏威率先对隋炀帝说道:“今盗贼不息,士马疲敝,愿陛下亟还京师,深根固本,为社稷计。”隋炀帝听后非常不高兴,让他现在回长安,不就等于让他去抵御各路起义军吗?说不定又要重新感受一次“雁门之围”,要是被起义军围在京城里,那就真完了,隋炀帝这样想着。但苏威不给他台阶下,不仅逼着隋炀帝回长安,还出言吓唬隋炀帝,说现在全天下都是起义军,您能跑到哪儿去,他还羞辱隋炀帝,说天下的起义军都够他征讨许多次高句丽了。

苏威的话真是句句往隋炀帝心上扎,把隋炀帝逼急了,直接下了一道旨意,将苏威贬为庶民,遣回原籍长安。苏威走后,隋炀帝还对着另一位宰相裴蕴怒骂道:“苏威这个老家伙,真是奸诈,竟然还以盗贼胁迫我。我当时就想抽他的嘴,只是看他是老臣,我才忍住的。(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批其口,且复隐忍。)”隋炀帝这几句话也真是“性情中人”哈!

苏威就这么离开了隋炀帝这条破船。至于他是有心得罪隋炀帝,以期被炀帝贬回长安,还是为江山社稷计而规劝隋炀帝,这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他是幸运地活到了唐朝,还获得了唐高祖的接见,这也算是乱世当中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隋炀帝为什么那么想去江都呢?因为他想去那里割据,他也知道中原很难收复了,所以准备留下两个孙子代王杨侑和越往杨桐分别守在长安和洛阳,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算了,他自己在丹阳另建都城,大不了跟原来的陈朝一样,割据江南,还能继续作威作福。

宇文述看出了隋炀帝的意思,于是提出了一个缓冲的意见,他说道:“现在官员们的家人都在东都,皇上不如先去东都,再做打算。”隋炀帝一看有台阶下,就赶紧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了东都后,宇文述又以东都附近有起义军为名,劝皇帝为了安危着想,驾临江都。隋炀帝就这么一步一步在与佞臣宇文述的双簧中,来到了江都。

不过宇文述在第二年的617年就去世了,而618年,隋炀帝就在江都被叛军杀害,隋朝正式灭亡,宇文述也算逃过一劫。

那么这五位宰相中的另外两位,内史侍郎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蕴的结局是什么呢?自从宇文述死后,虞世基就成了隋炀帝面前最能说得上话的人了,也就是所谓的首相。虞世基这人有个特点,就是文笔好,脑子思路清晰,据说隋炀帝在位前期一天要处理一百多件朝廷大事,他都是扣头将处理意见告诉虞世基,然后让虞世基起草、下诏,虞世基每天就要草拟一百多道奏章,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所以他的才华有点儿像清朝雍正时期的张廷玉,都是极其卓越的秘书之才。但这样的人,也没有单独处理政事的能力,尤其在大事面前,更是拿不定主意。

从权臣到忠臣:裴矩的传奇人生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隋炀帝到了江都后,所带来的人马几乎都是北方关中地区以及河洛地区的子弟,一开始隋炀帝还骗大家,只在江都待一段时间,时间长了,将士们就都不信了,于是纷纷逃亡,逃回北方的家乡,但隋炀帝每一次都是派人去抓,能抓回几个是几个,抓回来就地处死。于是到了大业十四年三月十日这天晚上,炀帝的禁军骁果军就发动了叛乱。叛军拥护宇文化及为首领,准备冲进宫中杀掉隋炀帝。可是动静太大,被五位宰相之一的裴蕴听到了,于是他情急之下就想了个办法,他准备伪造一个圣旨,把江都宫外所有的军队都交给大将来护儿调遣,来护儿是忠于隋炀帝的,所以裴蕴希望能依靠来护儿,将宇文化及的叛军镇压。

但是裴蕴想了想,自己单干的话,可能有点冒风险,于是就来找虞世基,希望由虞世基来伪造这道圣旨。听了裴蕴的想法,虞世基觉得行是可行,但他拿不定主意,他以前都是听隋炀帝的,现在让他自己拿主意,他有点心慌。于是他问了裴蕴一个问题:“你说的禁军造反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会不会是假的?是别人用来陷害我们的呢?”裴蕴一听,直接无语,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拯救隋炀帝的最后的机会。到了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攻进宫中将隋炀帝缢杀,叛军们觉得还不解气,就有找到裴蕴和虞世基两人,也一刀给宰了。叛军都觉得,隋炀帝这么祸害将士们,裴蕴和虞世基这些宠臣也是帮凶!

那么,在唐太宗时期成了诤臣的裴矩,此时在做什么呢?他在忙着结交底层将士,他也看出了隋朝气数已尽,于是无论对待谁都是彬彬有礼,都是慈眉善目,《新唐书·裴矩传》中记载他“矩性勤谨,见天下方乱,其待士尤厚,虽厮役皆得其欢。”意思就是对谁都很客气,尤其是下等军士。

当时隋炀帝见骁果军屡有逃亡,就问裴矩有什么办法,裴矩有建议说,可以让将士们自由自愿在江南娶妻生子,这样就心安了。隋炀帝还因此夸裴矩说:“人们都说你有奇智,看来此言不虚啊。”而将士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对裴矩感恩戴德。等到禁军叛变的当天,也有叛军将裴矩抓了起来,然后一大帮子叛军认出了裴矩,就都说道:“不管裴侍郎的事,不关裴侍郎的事,快把他放出来。”裴矩就这么活了下来,后来又被宇文化及裹挟,一路北上,又被窦建德掳掠,最终逃回了长安,归顺了新建立起来的唐朝,被唐高祖和唐太宗两代皇帝重用。

从这五个历史人物在乱世中的所作所为,你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魏征:唐朝的忠诚谏臣与智慧象征
...但好景不长,隋朝的覆灭让他不得不投身于唐朝的建立。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宰相,成为朝廷的重要谋士。可以说,魏征的政治生涯就像是一场“千里马遇伯乐”的传奇,令人瞩目
2024-12-31 09:03:00
女皇的传奇:武则天的力与智慧
...夺目的光芒。年轻的她,因才华出众,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那时的她,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然而命运的风云却在她的生命中悄然聚集。在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被迫
2024-12-04 10:37:00
魏征之死:唐太宗李世民的复杂情感与历史反思
...征,因病离世,结束了他辉煌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征以其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风范,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然而,魏征的去世却引发了一场令人费解的风波,唐
2024-10-13 12:03:00
长孙皇后的智慧与坚韧:唐太宗背后的隐形力量
...皇后在后宫的生活中,始终不主动打听朝中大事。即便在唐太宗李世民主动谈及国政时,她也故意闭口不言,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她深知,作为皇后,自己的角色应当是支持而非干预。她的这种
2024-10-13 12:05:00
从女儿身到皇帝,武则天的逆袭人生,真是她说了算
...小姑娘那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她被送入了皇宫,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武则天,穿着华丽的衣服,心里却想着:“我可不想一辈子当个小妾!”于是,她开始了自己的“
2024-12-09 10:19:00
武则天67岁登基!权倾天下,还养几个“男宠”他们的结局如何
...一、从小宫女到女皇的华丽逆袭话说武则天年轻时,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后宫的一名小宫女。你能想象吗?一个小宫女居然能在男权社会中翻身做主,成为女皇!这简直就是“宫斗剧”的开场白。年轻
2024-11-18 10:57:00
李世民与魏征:一段千古传诵的君臣传奇
...何共同书写历史的。一、李世民的崛起李世民,字世民,唐太宗的名号。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参与了“起义之战”,帮助父亲李渊
2024-12-21 10:02:00
君臣情深的传奇故事,唐太宗与魏征的生死之交
在贞观十七年,唐朝的权臣魏征病危,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前往探视。这是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唐太宗为了探望卧病在床的魏征,展现了深厚的感情。魏征感动得拖着病体,穿戴朝服,向李世民行
2024-04-18 13:12:00
...”的旗帜。在高举“纳谏”的皇帝中,不乏明君,比:如唐太宗。根据历史的记载,唐太宗公私分明,被揭短而不嫌痛,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开明之极,更让唐朝出现了一个盛世的局面。由此看来,
2024-05-26 14: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