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式下达了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立项通知,由南京博物院牵头申报的“馆藏中华古籍与近现代纸质文献规模化脱酸装备试制及实证”项目获批立项。这是南京博物院在“十四五”期间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突破。听起来高大上,不妨随记者走进南博实验室一探究竟。
纸质文献“冻龄”需要“脱酸”
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博物院),就坐落于南京博物院文保楼。
“馆藏中华古籍与近现代纸质文献规模化脱酸装备试制及实证”听起来抽象,其实就是我国馆藏纸质文献普遍面临酸化问题,然而现有脱酸技术仅能满足小批量的处理需求,远未能实现规模化脱酸保护。
纸张为什么要脱酸?据项目负责人、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介绍说,我国纸质文献收藏量非常大,种类也很丰富,文献价值很高,但是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酸化现象,酸化已经成为导致纸质文献损坏的最大杀手。
纸张酸化是造成古籍字画、文献档案、族谱拓片等纸张损毁的重要原因,是影响纸张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纸张酸化后,再不对其进行保护性抢救,那么最终只会化作一堆碎屑,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纸张分手工纸和机制纸,清代以前的纸都是手工纸,古籍都是由手工纸制作的。我们现在用的纸大部分都是机制纸,两种纸的健康状况差别很大。”你觉得,古籍与近现代纸质文献,哪种更“脆弱”?按照常理觉得古籍年代久远,健康状况肯定不如近现代纸质文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张金萍说,“反倒是年纪更轻的近现代纸质文献酸化的更厉害,古籍相对来说‘老而不衰’,近现代纸张反倒是‘未老先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来,同样是“酸”,但成因各不相同。古籍当中的酸更多的是后天的,比如说空气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会对古籍产生酸化影响,而近现代的酸化是先天的,当时在造纸过程当中加入了一些施胶剂等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遇到水变成酸,而且是强酸。
张金萍强调,虽然近现代纸质文献的酸化程度要远远高于古籍,但并不意味着古籍不需要脱酸,因为酸对纸张的影响是长期持续的,所以也必须要对古籍进行脱酸,才能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
体检开药方,治疗后还要复检
让我们走进实验室,看一看究竟如何“脱酸”?据副研究员张玉芝介绍,“就像一批病人进入医院,首先要对文献进行体检,测试其PH值,了解酸化程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施胶度,将直接影响脱色液能否顺利进入纸张的纤维内部。”
在纸质文物分析室,技术人员们正在通过耐折度、抗张强度、撕裂度等一系列实验,系统了解纸张的机械强度如何;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动态接触角,通过接触角的测定可以了解造纸工艺中的施胶轻重,这会直接影响到脱酸液进入纸张纤维内部的速率,指导科研人员对脱酸液的组成进行调整。
普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几百倍,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可以达到一两千倍,甚至5000倍,可以清晰看到纸张纤维的排列、纤维间空隙、纤维老化断裂情况等,与能谱分析仪(EDS)联用,更是可以知道纸张内填料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在X-衍射分析室,只见技术人员将一枚纸质样本轻轻放入样品夹槽内,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通过图谱显示的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的比例情况,由此推测纸张的老化程度。
接下来还要治病“开药方”。如何对症治疗?工程师蒋弼说,根据纸张特性,我们采用浸泡的方法,把图书放在浸泡池里,采用特殊工艺让脱酸液进入纸张内部。
再放恒温恒湿实验室里,待状态稳定后,会进行一系列复检,来验证脱酸结果。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通过紫外、湿热、干热等一系列操作,使纸样快速达到10年、20年,甚至100年以后的老化状态,通过模拟加速老化实验和自然状态下的长期挂样实验,对纸张的性能参数进行对比,检验脱酸效果。
南博领衔自主研发,
尽显“产学研用”优势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南京博物院是国内最早致力于纸张脱酸的单位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开展过气相脱酸、液相脱酸(包括水溶液脱酸和无水液相脱酸)的单位,目前拥有水液相脱酸装备、无水液相小型脱酸装备、手持式脱酸雾化喷涂装备、自动翻页装备、大尺幅脱酸装备等各项专业设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果,获得了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扎实全面的前期研究工作为申报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奠定了基础。
纸张酸化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展了脱酸的研究,国内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为什么国外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设备,我们还要自主研发?张金萍介绍,因为我们国内纸张、书籍的特点和国外有很大差别,首先是造纸原材料不同,酸化图书主要集中在近现代,民国时期造纸原材料质量不是很好,其次是装帧形态,我们的书有各种版本,有线装、平装、精装等,加之造纸工艺、纸张厚度、印刷方法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完全引用国外的技术,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自主研发适合国内纸张特点的脱酸技术,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张金萍表示,“我们将立足于中国纸质文献的特点,通过前端理论研究、中端研发制造,后端应用评估这样一个技术路线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早日解决中国纸质文献酸化问题,为行业提供系统化脱酸解决方案作出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2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