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有很多人认为,天启皇帝不识字,是个文盲。
这个很多人,不仅仅包括网友,读者,甚至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历史研究者,历史学家。
比如,朱东润曾说“(天启)一字不识,不知国事”,意思是说朱由校一个字也不认识,所以他来当皇帝,那肯定是没有办法处理政务的。
孟森说“盖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意思是说朱由校特别蒙昧,特别愚蠢,就像一个未开蒙的孩子一样,同样的说法,还有王桐龄的“熹宗一黄口孺子”。
甚至作者小时候曾经手不释卷捧读的《明朝那些事儿》,也采用了朱由校没有文化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堂堂一国之君,大明之主,福至心灵顺便心灵手巧的天启皇帝,真的是一个文盲吗?
这一切,还要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的一个早晨,开始说起。
这一天,大明左副都御史杨涟向时任大明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上了一封堪称重磅炸弹级的奏疏。
奏疏中罗列了当朝权宦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可谓是雷霆万钧,字字如壮士拔剑。
奏疏的最后,杨涟还点明了他的中心思想,那就是现如今大明朝廷只知道有魏忠贤,而不知道有陛下您。
(魏忠贤)
杨涟的率先发难,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怒火,一众臣僚接连上疏附议,誓要把魏忠贤置于死地。
这些奏疏很快在朝会时分被摆到了皇帝的御案之前,当时也在现场的魏忠贤可以说是吓得战战兢兢,浑身哆嗦,外加屁滚尿流。(如果他有的话)
然而,朱由校拿起这封要命奏疏之后看了一会,神情怪异,一言不发,最后竟然转手交到了他身边的随侍宦官王体乾的手上,命王体乾代为宣读。
宦官王体乾,他是魏忠贤的心腹,这位仁兄拿到奏疏之后一顿夹头去尾加删改,通篇读下来避重就轻,朱由校听完感觉不痛不痒,认为群臣弹劾证据不足,无法定罪,因此魏忠贤逃过一劫。
这件事情的后续是,魏忠贤捡回一条命之后心生愤恨,开始整治杨涟,将他削职为民,坐罪狱中,最终被折磨至死。
乾坤不毁,精爽如新,公之生平已可概见矣,杨涟一生之悲壮传奇另有文章,但根据这段史料,很多人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朱由校没文化不识字,不然他为什么要把奏疏拿给宦官去读呢?
你随便一想,感觉这个说法还有点道理,但如果仔细商榷,你会发现,这个说法很没道理。
因为,史料(《明史》)中只说“帝命体乾诵之”,虽然说明了朱由校的行为,但却没有说明朱由校这种行为的原因。
(王体乾)
皇帝有可能是因为不识字么?当然有可能,但皇帝也有可能是累了,乏了,疲惫了,或者干脆皇帝就是喜欢让宦官替他阅读奏疏,没有理由的那种。
我们对朱由校是文盲的偏见,大概是从他幼年时期的经历而来的。
很多人会认为,因为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非常厌恶自己的合法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庶长子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所以万历老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朱常洛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教育,就连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也被万历囚禁,终受尽凌辱而死,那么作为朱常洛儿子的朱由校,在万历漫长的执政生涯里,当然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以至于“历年如斯而讲读未就”,意思是说朱由校从小就不受人待见,没人愿意车车他,因此长期不能出阁读书。
这句话,是当时的大臣们说的,但问题是,大臣们都是外臣,他们是如何知道内宫中的事情的?
很简单,因为他们“觉得”是这样。
但是很抱歉,你觉得,你认为,这不行,相比之大臣们的看法,很显然内宫中宦官们的记载更有说服力。
明末宦官刘若愚曾经回忆道,朱由校在髫龀年幼之时,虽然没有接受过较为正规的皇家礼仪和教育,但是其父朱常洛对他十分关心,曾指派自己当年的老师吴进忠来教育儿子。
吴进忠水平如何暂且不论,但至少这足以说明,朱由校受到过教育,所以他肯定不是文盲。
另外,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是因为他爷爷万历看不上他,他父亲泰昌死的又早,对他管教更加疏忽,但是自从朱由校即位当上皇帝之后,他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可一直没停下来过。
(经筵)
我们知道,皇帝有文化最好的体现,是经筵。
这个经筵,就是逢年过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宫里的翰林啊,文官啊,在皇帝的主持之下,围坐一团,对皇帝进行高强度教育。
虽然这种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道德教育,主张革以君身,正以君心,用奥妙而不可捉摸的天道来压制皇帝权力的无限膨胀,但是整个流程也包括大臣给皇帝上文化课。
这种极隆重,极严肃,极正规的皇家教育,朱由校不仅举办过,而且还经常举办。
凡皇帝在位七年,天启元年五次,二年三次,三年五次,四年一次,五年两次,六年两次,七年一次,大大小小一共办了十九次。
而在经筵中负责教育皇帝的主要大臣,有两位,一位是孙承宗,一位是丁绍轼。
孙承宗讲学之时,皇帝每每肃然起敬,而丁绍轼一次在教授完皇帝之后,认为皇帝表现十分不错,还专门赋诗一首,歌颂恩德。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皇帝知书善谈,有丰富的阅读量和知识量,到清初时,还流传有朱由校本人的三道诏书。
清初有个学者,叫做朱彝尊,他在亲自参考了朱由校的遗笔之后感叹:虽然明皇帝字写的不怎么样,但至少他还是亲力亲为,自己下笔,而不是找司礼监的宦官们代写。
综上所述,如果你说朱由校在搞文化上是个天才,直逼宋徽宗和李煜,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说他文盲到一字不识,很显然也并不合理。
而之所以人们会产生“天启是文盲”的错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这位皇帝不明事理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慨,因为在人们的眼里,一个尊奉孔子,读圣贤书,知书明理,在儒家教育下茁壮成长的帝王,是绝不会目空万物,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做木匠”身上的。
(木匠皇帝)
如他的爷爷神宗皇帝一门心思扑在矿税上,如他的父亲生病之后从不看医生而只钟爱偏方一样,朱由校也几乎把他一生之事业都献给了刨木头。
他执政初年,民间木匠造出来的床,整体巨大,质量又沉,安置和移动都很麻烦,十几个人都不一定能抬得动。
并且,这种床趋于流水线制作,制式普通,样式也不美观,面对这样的情况,皇帝设计图纸,亲自锯木头钉板子,他是白天研究晚上制造,一年多时间过去,竟然研究出了一张移动便携的折叠床来。
皇帝还很喜欢DIY,对建筑模型更有热情,他曾经以一比一的比例制造出了一座乾清宫模型,虽然高度不过三四尺,但却精妙复杂,内有洞天。
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从天启五年到天启七年,皇帝还对万历年间损毁的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改建工作,大到地基立柱,小到门额牌匾,朱由校无不亲临现场指挥。
皇帝对皇家建筑修复的亲自参与无疑大大提高了整体工程的进度,万历老兄花了一辈子时间也没修好的三大殿,朱由校不过三年时间就完工了。
当然,是在皇帝常年拖欠辽东和西北军饷的前提上。
正如当年杨涟的死再一次警醒了大臣们,眼前的大明天子似乎比当年那个变幻莫测的嘉靖和严重怠政的万历更加可怕,他们也终将明白,只要朱由校活着,这个已经自诩九千岁的宦官就永远会立于不败之地。
(天启手工制物)
喜欢让嫔妃们扮成商贩然后和她们做买卖的南齐萧宝卷,为了刷成就感而异想天开猛开快车的杨广,以及这个对木制品拥有无限热情的朱由校,其实本质上他们都很聪明,然而,他们的聪明似乎用错了地方。
清人评价朱由校,说他是顶级的木匠,那么想来,如果朱由校不是皇帝,那他一定可以成为大明的鲁班,成为手艺行当的一代宗师。
但问题是,他是皇帝,本应该身系天下安危的皇帝。
朱由校不在乎帝国的发展如何,更不在乎帝国的命运如何,假使他还想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皇帝,那他就巴不得有如魏忠贤这样的人来替他打工,而至于结果和未来怎样,那不是朱由校所关心的,因为在皇帝看来,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就如明天也一定会如期到来。
昔年光宗死,而新帝未立,年幼的朱由校被光宗的选侍李氏挟持在乾清宫里,生死安危,是杨涟等一众大臣拼了老命把他从李氏的手里抢了出来,然后欢天喜地的拥立他为大明的新君。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往事如落花残叶,想来朱由校已经不能记得。
(杨涟)
那个兴许还曾经抱过朱由校的杨涟,身陷锦衣卫的诏狱之中,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最后被锦衣卫用铁钉活生生钉进大脑,受尽折磨而亡。
今人研究史料,发现朱由校其人并不如我们看上去的那么愚蠢,在史料中,他曾经和一些边臣交谈,思路清晰,对问如流。
我们当然可以说朱由校其实是个聪明人,只是他选择了不怎么聪明的度过他的一生,但是我们无法承认,他是一个好皇帝。
上天给他的时间太多,足有七年可供挥霍,而上天留给他弟弟朱由检的十七年又显得那么不够用,所以如果把这七年送给崇祯,那么大明的命运,是否又能够改变呢?
如果是个很好的词,但是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