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8 11:40:00 来源:知识火花

前言

洪武二年冬,京城暮色渐浓。御书房内,一位身着朝服的男子正聚精会神地批阅着案头一叠叠奏章,他便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继位已二年有余,为了巩固新朝的统治,他日理万机,勤勉政事。为官清正,深得百姓爱戴。当此国家兴盛之际,一场关于白萝卜的乌龙事件,却让朱元璋难以开口的隐秘被揭开了一角。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宫女热心,竟酿祸端

这一夜,朱元璋批阅公文到深夜,仍无休息之意。龙体虽强健,亦难免疲惫。一位年轻宫女黎翠莲眼看皇上过于操劳,出于一片热心,自作主张前往御膳房为皇上烹制了一碗白萝卜粥。

“这粥可当心些,切勿烫到龙体。”黎翠莲小心翼翼地将粥端到朱元璋案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朱元璋抬头看了她一眼,神色未变,然后继续低头批改公文。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黎翠莲暗自松了口气,刚要退出御书房,就见朱元璋放下笔走到案几前,捧起那碗热腾腾的白萝卜粥,用里衣袖口试了试温度,然后取出随身佩戴的银针,刺入粥中轻搅了几下。

就在这时,只见那银针迅速变得漆黑,仿佛与白萝卜粥发生了某种奇特的反应。

朱元璋的脸色立时沉了下来,他冷冷地看向黎翠莲:“你给朕的粥里放了什么东西?”

黎翠莲吓得跪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辩解道:“回、回皇上,臣妾什么也没放,只是在御膳房用白萝卜熬的素粥而已。”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胡说!”朱元璋勃然大怒,“你想害朕,这粥明明下了毒!”

“皇上明鉴,臣妾绝无此意......”

“给我闭嘴!”朱元璋一声厉喝,黎翠莲只觉得头顶一阵寒意。她惊恐地抬头,就见几名侍卫已将她团团围住。

“把她带下去斩了!还有,通知御医院,仔细查问这粥的来龙去脉!”朱元璋命令道。黎翠莲泣不成声,哀求饶命,却最终被拖出御书房。

当晚值守御书房的官兵及关系人等,无一幸免,全部遭到斩杀。京城为之震惊,人心惶惶。一时间,关于皇上遇刺的流言四起,谣言甚嚣尘上。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一场离奇变故,难解朱元璋心结

次日清晨,御医院的人便接到了皇帝的召见。

“朕昨晚受到了袭击,你们必须查明真相!”朱元璋开门见山地说。

大夫连忙稽首请罪:“请皇上明示,臣等定当努力调查,绝不留情。”

“好,朕昨晚批阅奏章时,一宫女送来一碗白萝卜粥,用银针试后发黑。明显有毒,那宫女已被王府正法。你们要查清她到底下了什么毒,有没有同党!”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是!臣遵旨!”

大夫带领众医官第一时间来到御膳房,用银针试了试昨晚做的白萝卜粥,果然银针立即变黑。众人面面相觑,这粥当真有毒无误!

为了查明真相,他们找来一个小太监喝下了这碗粥。谁知小太监毫无反应,身体如常。

大夫十分困惑,亲自为小太监查脉,也未发现任何异常。反反复复检查多次,这小太监就是无恙。

“怪了,这粥明明能使银针变黑,喝下去的人却没有中毒反应,这是为何?”大夫满头疑云。

最后,他决定亲自询问御厨。经御厨反复描述,这粥的做法与往常没有两样,只是放了较多的白萝卜。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原来如此!”大夫恍然大悟,“这粥之所以使银针变黑,定是因为多放的白萝卜引起的。白萝卜中天然含硫化合物,与银针接触就会导致黑化。并无实质毒害!”

得到这个结论,大夫稍感宽慰。他随即返回御医院,又做了一个对照试验:少放白萝卜的粥不变黑,多放的则会黑针。这就证实了白萝卜导致银针变色。

于是,他踏踏实实地将调查结果回报朱元璋。朱元璋默默听完,久久没有说话。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他终于淡淡吩咐道。

大夫退出殿外,心中还是忐忑不安。皇上性情古怪,这次的乌龙事件,自己能否平安就这样过去呢?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猜忌横生,一笔难回

次日,朱元璋果然找来负责这次事件的官员们,其中包括大夫在内。

“你们听好了,这次的事,朕决不会借题发挥,追究过多。”朱元璋说,“凡参与此案者,一概无罪释放。斩杀的宫女黎翠莲,赏银十两抚恤其家属。”

众臣跪地谢恩,大夫也如释重负。朱元璋对此事的处理,堪称宽厚仁慈。

然而,当晚公堂上点烛时分,朱元璋独自在暗夜中长叹。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他心知肚明,白萝卜变黑银针并无实质害处。但一念之差,黎翠莲就丢了性命。想到她临终前泣血哀求的样子,朱元璋不免自责和心疼。

只是,他无法对百官公开承认错误。这会让臣民对他产生怀疑,认为他已经迟钝昏庸,判断失误。作为一个君主,他必须时刻保持强硬果决的威严形象。哪怕仅仅是为一个宫女,他也不能轻易认错示软。

这就是身为帝王的宿命所系,哪怕内心痛彻,亦只能强自按捺。

想到这里,朱元璋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的猜疑多虑和残忍果断,已伴随多年,只怕也不会就此改变。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当年为了巩固政权,他诛杀开国功臣时的决绝与无情,至今还历历在目。那场腥风血雨,夷灭了无数英明才俊,使他至今难以释怀。可终归是当初的不二选择,这也是立身君位者的宿命吧。

朱元璋自嘲地笑了笑,对着空荡荡的殿堂喃喃自语:“要当一代明君,自己都嫌难。要当一世帝王,自己都害怕啊......”

他的叹息声,在深宫静夜中回荡。洪武年间,正是大明王朝最鼎盛的时候,也是朱元璋内心最艰难的时候。

一场白萝卜引发的误会,揭开了这位开国之主内心难以启齿的伤痛与坚持。也许,真正伟大的君王,永远都孤独与痛苦并行吧。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来人!粥留下人斩了

结语

时光荏苒,朝代轮回。当此大明进入中期,国势渐衰之时,苍苍民众忽视了开国之君的功绩,只记他晚年残忍。

殊不知,正是有了他这样一个多疑残暴而又勤勉明断的君主,大明王朝才得以在动荡之世踏足中原,钉下一片清平盛世。

亘古的帝王,要成就一方繁荣昌盛,就难免要舍小家为大家。当一个君主为他的臣民奉献一切时,他的付出与心酸,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和难以想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君王的宿命,也是王朝循环的悲哀。

多少恩怨情仇,都会在历史长河中飘渺。当我们回望过往,不妨多一分宽容与包容,少一分苛责与揣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8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半夜批奏折,婢女端来一碗热粥,朱元璋:粥可留,人斩了!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之君,其由平民登上帝位,历程极为艰辛。然这般一路逆袭之人,在登基后却变得极为敏感,对众人皆存猜疑之意。却有一日,仅因深夜一宫女送来一碗粥,便将其诛杀,此为何故?【
2024-08-16 10:01:00
一碗粥引发的血案,朱元璋真的如此杀戮成性吗
...而要说斩杀功臣最多的皇帝,那一定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丞相李善长、将军蓝玉和徐达,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如果没有蓝玉,那么当初陈友谅的军队,就打到北京城了。最后蓝玉却因为反
2023-01-17 17:51:00
朱元璋用一根银针试出“毒粥”,斩杀宫女暴打太监
...到,这些重臣却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下场。而这一切都和朱元璋本人有关。清算旧臣朱元璋本人可以说是非常多疑的,在他当上皇帝之前,对于他的臣子还是很好,并且和知人善用.但是没想到,他
2023-02-15 16:47:00
原创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宫女送来1碗粥,朱元璋头也不抬的说:斩了!
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宫女送来1碗粥,朱元璋头也不抬的说:斩了!古代的时候最不好做的大概就是皇帝了,虽然他们高高在上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同样也高处不胜寒,皇家亲情淡薄,上一秒兄
2024-11-17 04:29:00
宫女在深夜好心给正在批阅奏折的朱元璋送粥,朱元璋为何却说:杀
朱元璋,原本一个最底层、甚至于差点饿死的穷苦老百姓,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最终打下大名江山,他的自身的能力与军事素质绝对是超乎常人的。虽然明朝与汉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属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
2024-10-11 14:50:00
聊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壮阔一生
...度警戒而显得有些暴戾和不近人情。其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虽然打下了大好江山,但也以残酷和多疑著称。朱元璋是大明开国之君,其生平可谓是波澜壮阔。
2023-07-05 21:44:00
朱元璋杀戮与猜忌背后的恐惧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明太祖朱元璋从要饭的和尚,一路杀伐征战开疆拓土,终于成了大明朝的皇,这种逆天式的发展经历堪称传奇。但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性情突变,屠尽满朝文
2023-10-21 07:32:00
...泡在后宫里呀。也可以说雍正就是累死的。还有一个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是穷苦孩子出身,建立天下之后,对于自己用命换来的江山自然是非常的珍惜,因此他凡事事必躬亲,非常担心大臣们蒙蔽他
2023-08-03 20:09:00
明朝最会驭人之术的皇帝,二十多年没上朝还能掌权
...称嘉靖皇帝,他所用的帝王之术恐怕连他的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也得佩服他,毕竟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没有一位皇帝能像他这样,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嘉靖皇帝究竟有怎样的驭人之术呢?他身
2023-06-18 16: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