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这件被人称赞“可爱”的青铜器是兵器还是礼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21:2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这件被人称赞“可爱”的青铜器是兵器还是礼器

速览

-钺在中国古代,既可能作为战斗武器,也可能作为象征权力的礼仪用斧,二者并不绝然矛盾。钺与王权、军权存在直接关联,这种象征义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均有出现。

事件背景

近日,有学者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则介绍中国商代青铜器“亚丑(醜)钺”的帖子,引起围观。该青铜器表面刻有形似“鬼脸”的人面纹,被一些人称赞“可爱”,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钺”的用途的讨论。

这件被人称赞“可爱”的青铜器是兵器还是礼器

相关推文截图。

一位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副教授MagnusFiskesjö认为,“钺”是用来砍头的武器,被视为“可爱”是病态的。对此,发帖者反对并表示,“‘钺’是一种象征权力的礼仪用斧,不能用来伤害任何人,更不能用来砍头。”

那么,“钺”在中国古代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澎湃明查”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究。

明查

亚醜钺的由来

上述学者提到的“亚醜钺”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原益都县)苏埠屯遗址的1号商墓,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1965年至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派出专人调查了益都县苏埠屯(村)属于奴隶社会时期的一处墓地,并发掘了四座奴隶殉葬墓。有关亚醜钺的介绍可见诸该馆发表的《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一文中。

据文献记载,亚醜钺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北壁靠近北墓道口的填土中,其“体瘦长,眉、目、耳、鼻、口均突起,两侧有扉。两面各有两个铭文。右为正写,左为反书。长32.7、刃宽34.5、肩宽23.3厘米”。

这件被人称赞“可爱”的青铜器是兵器还是礼器

《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中对亚丑钺的介绍截图。

类似的铭文在青州商代墓葬群出土的其它铜器中亦有体现。例如,据《海岱考古》第一辑中《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地发掘报告》记载,青州M7墓葬出土的一觚圈足内和一爵鋬内均有类似铭文。考古学家郭沫若在上世纪30年代将此释读为“亚醜”,并根据安阳出土甲骨刻辞中有“醜”和“小臣醜”等内容,推断青州一带为远古亚醜一族的活动地域,“亚醜钺”因此得名。

然而,对于器物上铭文的解读,至今尚无定论。例如,考古学家张长寿(殷之彝)发表的《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一文阐述,苏埠屯商墓遗址应为薄姑氏的文化遗存,一般认为为嬴姓国;先秦考古及中国古汉语研究专家李零在《苏埠屯的“亚齐”铜器》一文中将铭文释为“亚齐”,推测亚醜族可能为商代齐国。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进峰则认为,“殷商时期的醜族应是旨族。甲骨卜辞中‘小臣旨’的得名与旨族有关。”

此外,对于“亚醜族”的性质,学界也说法不一。例如,王树明在《“亚醜”推论》中表示,今青州商代墓地乃夏族姒姓斟灌、斟寻方国之贵族(国君)墓地,“亚醜”族徽乃“斟灌国”徽号;孙华在《匽侯克器铭文浅见——兼谈召公建燕及其相关问题》文中则认为,苏埠屯大墓是反叛商王朝的东夷首领之墓。

《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一文中写道:“苏埠屯一号墓的规模之大,殉葬奴隶之多,和河南安阳武官村所发掘的商代大墓相似。据目前知道的资料,除了河南安阳商代‘王陵’之外,这还是属于最大的商代墓葬。我们推断,这个墓里的奴隶主的身份,应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例如:墓的形制是‘亚’字形和两把大型铜钱,都是很好的证据。铜械的铭文,屡见于著录,郭沫若同志以为是氏族族徽,已有考证。这又证明苏埠屯原是一处氏族的墓地。”

由此可知,无论器物上的铭文作何解,“亚醜钺”的所有者在中国先秦时期应当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且可能与王族有某种关联。

斧钺的用途

据《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记载,该墓中发掘的铜钺“体形巨大,两面透雕作张口怒目的人面形。直内,双穿,刃部有使用痕迹”。

在分布上,这两把铜钺位于有殉葬奴隶们的人骨和人骨架附近,且根据考古报告,“有的头骨上还遗留有二、三节颈椎骨,可以推断这些奴隶们是在殉葬时被杀死的”,由此引发的猜测是,亚醜钺可能曾在墓道中用于斩杀活人祭品。

这件被人称赞“可爱”的青铜器是兵器还是礼器

苏埠屯M1殉人及遗物分布图。其中红框标出的部分为亚丑钺的出土位置。图片源自《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

山东省民政厅转载的《亚醜钺的前世今生》一文中,专门讨论过钺在古代的用途,并将其概括为兵器说、王权象征说、军事指挥权说和刑具说等几种,其中提到,从广义上说,钺同斧相似,将钺划定为兵器不为过,但是从实际的考古发现来看,相对于其他兵器如戈、矛等,钺的出土量可谓稀少,而且大多只出于贵族墓。由此可见,就算钺是兵器,也不可能是大规模使用的常规兵器,必定还肩负着其他功能。

中国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钺与古代王权的关系不言而喻——甲骨文中的“王”字本像斧钺之形;《太平御览》卷三四一引《字林》曰“钺,王斧也”,更是直接说明了斧钺与王权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钺常常与王同时出现。例如《诗·商颂·长发》中有:“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史记·殷本纪》中有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中有:“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左传·昭公十五年》载:“鏚钺……文公受之,抚征东夏。”由此可见,在商周时期,斧钺与王权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上述文献亦显示,商周时期的斧钺与军权间似乎也存在某种联系。这是因为王权的诞生、巩固与发展往往都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撑。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主任钱耀鹏在《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中写道:“斧钺在象征王权的同事,难免还会渗透到王权政治体系的诸多方面。其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斧钺仍被作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授予军队统帅。”他以妇好墓举例,称甲骨文中屡见妇好率兵出征的卜辞,而妇好墓中便有两面铸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大钺,形成印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鹏飞在《钺代表的军权意义的起源与发展》中,对比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出土的斧钺数量,认为北阴阳营文化可能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以钺象征军事身份,且拥有军事身份的人社会地位也较高的考古学文化,钺的军权象征义在崧泽文化继续发展,在良渚文化达到了新高度。据钱耀鹏研究,夏商周时期,斧钺通常出自大中型墓葬,数量较新时期时代晚期更少。至秦汉,有无斧钺仍是高级官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从新时代石器时代起,至秦汉,斧钺的有无亦即能否使用斧钺,都与当事人的身份有关联。

此外,由于钺和王权的相关性,斧钺在朝政和礼仪活动中同样具有意义,这从《周礼》《逸周书》《礼记》《汉书》《后汉书》等诸多文献记载中可见一斑。

钱耀鹏指出,斧钺作为王权的象征,不仅仅限于中国古代。例如,两河流域苏美尔王朝初期,便发现有金斧出自王室墓地,似是王权象征或礼仪用品。在特洛伊遗址的第二层,亦出土有四件由绿松石等制成的前端为斧,后端为锤的王斧,象征着王权。

综上所述,钺在中国古代,既可能作为战斗武器,也可能作为象征权力的礼仪用斧,二者并不绝然矛盾。钺与王权、军权存在直接关联,这种象征义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均有出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闪耀吧!中华宝藏⑨丨“钺”不一般 它是古代王侯的“私人订制”
...便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资料显示,从礼制来看,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是庙堂中不可或缺的宝器。而钺作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在当时社会被统治者和铸造者们赋予了更多的希望和想象
2024-07-25 13:15:00
高高在上的礼器“飞入”寻常百姓家,来看2000多年青铜文化演变
...淮安市博物馆、金坛区博物馆承办的“‘铜’你说话——青铜器精品展”在淮安市博物馆展出。88件文物,时间从春秋晚期到近现代,类别涵盖青铜酒器、兵器、生活用器等。曾经是高高在上的礼
2023-08-13 15:07:00
透过商朝的青铜礼器,谈商朝的“竞争性宴饮”
...争性的宴饮是贵族阶级日常生活的主要性质,通过对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过程,商代的青铜礼器通过用途可分为祭祀、宴饮、陪葬等,竞争性的宴饮是贵族成员之间,为权势而采取的拉拢下属的
2024-06-21 19:16:00
殷墟博物馆新馆:穿越三千年,寻根“大邑商”
...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集中展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近4000件出土文物,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为解密并阐释中华文明密码、延续中华文化根脉
2024-03-01 18:20:00
...用器,造型更规整、制作亦精美。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青铜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被夏代统治阶层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特殊内涵。青铜礼器自陶礼器脱胎而出,在礼制
2023-07-14 10:33:00
周朝时期的艺术与科技成就
...介绍一下周朝的科技成就吧!青铜艺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鼎盛时代,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周三朝,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
2023-07-12 07:11:00
中国上古三代时期建都选址
...三千余年的遗物,出土文物达一千三百七十五件,其中,青铜器四百七十五件,玉器七百五十四件(颗),陶器和原始瓷器一百三十九件。这是一座商代大墓,距今约有三千二百年,这批文物数量大
2023-08-31 20:17:00
...西方考古学的理论,达到文明的三个标准要素是:文字、青铜器、城市。良渚遗址没有发现青铜器和文字,按个文明标准来套的话,是算不上文明的。事实上定义文明的标准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很多
2024-07-18 22:03:00
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内涵,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工艺水平及文化精神。本文将以一件具体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为例,从种类、器形
2024-04-22 09: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