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
唐代至宋、元、明三朝,上至京都,下至州郡县,皆有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和后世大儒的庙,名曰:孔庙,文庙,夫子庙,先圣庙,圣庙,至圣庙,宣圣庙,文宣王庙,至圣文宣王庙,显圣庙,还有学堂,是朝廷讲授儒教的场所,所以后世也称之为“庙”(在北方也叫“学堂”)。
孔子庙(以下简称孔子庙、庙学互指),在中国儒家思想和教育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元朝时期,虽然对儒家思想和科举并不十分看重,但元武宗至大年间,朝廷册封孔子为“文宣皇帝”,庙学在元代尤为兴盛,京师及路府州郡皆有孔子祠,“元朝的庙会之广,其涵盖了元朝所有的儒家思想”;
据有学者不甚全面的资料,“元代兴建约226所庙学,改建1124所寺庙,比南宋、金都要多得多。”
同时,由于对盐课的关注,盐课也是全国税收的主要来源,盐务制度森严,机构众多,大致可分成盐运司、盐运司、盐场司三个层次,而在这三个层次上,各有一座孔子庙,这是中国古代盐务与庙会历史上的一个新现象。
有关元朝盐运司、分司、盐场司设立孔子庙会,史籍上几乎没有任何记录,学者也很难对其进行考证,但在碑文、地方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关的资料。
文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整理,对盐运司、分司、盐场司设立孔子庙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一、盐运使所建的孔子庙宇
《元史•百官志》中说,元以河间为大都,山东为山东,陕西为河东,两淮为两浙,为福建。盐运三品,官职与官职相当,“管农事,购盐,以资为用。”就现有的资料来看,陕西、河东、大都、河间等各道的都会盐使,在其所修建了一座孔子庙宇。
(一)陕西、河东、漕运盐使所修孔子神殿
河东地区的盐政,
“(至元)二十三年(1286)立陕西都转运司,诸色税课悉隶焉。二十九年置盐运司,专掌盐课”,“延祐六年(1319),更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
到元末期,此司拥有250,000引盐,3650名盐人。
山西运城高级中学现存的“陕西都转运盐使孔子庙”(简称“运城寺学碑”),陕西都运盐使叶律世枢、运使马合麻沙、副使吴恕、司事太昔无华,碑文是集贤院的卢挚撰,是朝大夫的侍御史,碑刻是昭文院的荣禄大夫,平章军的尚书,司事府的司事官,不忽木印。
明代成化《山西通志》、万历《平阳府志》、康熙年间苏昌臣的《河东盐政汇纂》、乾隆年间蒋兆奎的《河东盐法备览》、光绪年间胡聘的《山右石刻丛编》、《三晋石刻大全•盐湖区卷》中所记载的文字,以及《三晋石刻》、《三晋石窟志》中的题跋等一系列文字。
碑上记载了孔子庙修建的缘由、时间、过程、庙会规模等内容。
碑文提及:
“路村者,以蹉利自出,从陕西都转运治。乡士民协力,漕臣愿庙先圣其地。至元壬辰,刘公绍庆实总漕事,实始图作是庙。未藏事,以受代去。今使奥屯公茂,规而随之,以一众论。用克以大德戊戌之冬,落成厥功。”
陕西和其他地方的孔子庙都是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修建的,到了元壬辰(1292),刘绍庆开始修建,大德二年,派使者欧屯茂进行了七年的建设。这座孔子庙址位于盐运司管所路村,路村是“自古为安邑之地,因有运使而得名运城”。
因此,这座孔子庙多被后人称作“运学”的运城庙会;元延佑六年(1319),陕西等地的都运盐使,将陕西的河东都运盐,也就是后来的河东。
运城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盐业城市,盐司官员和他的子孙、商人都聚集在这里,孔子庙宇的建立,是为了适应盐商、官吏、灶家和附近居民的需要。
卢挚、石珪和不忽木都是朝廷重臣,不忽木和陕西都转运盐使太昔不花和耶律世権都是好色之徒,负责建造寺庙的奥屯茂和马合麻沙都是蒙古人。
由此可见,在此时期,在此设置孔子庙宇,既是汉族文人的愿望,也是蒙古人、色目人和朝廷的认可和拥护。
(二)河间、都督、运粮使、孔子庙宇
元初分设了河间盐运司和都察司,后来又将河间纳入了都督府。泰定元年(1325年),“将河间盐运司设在河间、大都等地的漕运使。
元文宗时期,河间大都设有学堂,因为盐运署设立在芦,所以也被称为长鹿府。
《元史•赵师鲁传》中说,孔子庙宇是大都河间等地的都是转运使赵师鲁创立的。天历元年(1328~1330年),赵师鲁在河间大都担任盐运司,“治乱,整顿吏治,杜绝奸佞,省州官吏代为捐税,为官吏和商贾提供便利,年税也随之增加。
闲暇之余,自裁其俸禄,令幕僚新建(建)孔子祠。命官赴江右府,设礼乐,聘工匠,以岁贡为祭。
赵师鲁“割己俸”,带领盐运司的官员,建立了孔子神殿,又设礼乐,聘请工匠,用时代的树木祭祀孔子,得到了文人们的好评。
另外,山东腹里地区的盐运使也曾经开设过一所寺庙。清朝康熙《山东盐法志》中有这样的记录:山东盐运使“以士大夫、士大夫为其所用,何时成立,因所缺,无人考证”,其中有一段提到,山东盐运司文庙,供奉孔子,四配,十贤,以圣人、圣人为祭祀,立圣人、名士、乡贤等,以春秋为祭品。
山东盐运使文庙始建于元代,而明代的文庙建筑尚存,其祭奠作用或还保持,其教育作用也已经丧失,但清朝中叶《山东盐法志》的编纂人员对其修建之事并不甚清楚。
二、盐运分司设立的寺庙学堂
盐运司“分司”实质上是由盐运部派遣来的,负责监督各地的盐务工作,监督各地的生产,取缔私盐,确保盐课的顺利进行。分司通常是以盐转运使的副手为之。”
《元典章》记载,山东东路盐政司在公元31年(1294)以后,设有滨盐司、乐盐司、胶莱盐司(又称为胶莱莒密盐使司),共有三个司,共有灶台2780个。
胶莱莒密盐,秩正五品,隶属于中州,治位于今莱州的张府,管辖八个盐矿。元大德三年(1299),胶莱莒密盐使创办了一所寺庙,殿宇中有一块“胶莱莒密盐使所修庙学志”(下文简称“西由寺学志”),至今仍在。
由于该寺在治所西有一处,故后人又将其称为“西有场文庙”。明代《莱州府志》中有《元傅梦弼西由场文庙记》、《莱州府志》、《掖县志》都有《西由场文庙记》的记载;
毕沅、阮元在嘉靖二年(1797)所著的《山左金石志》中提到了《西由场新建庙学碑》,而《四续掖县志》中也有《胶莱莒密盐使司新建庙学记》。
胶莱莒密盐使蔡仲彬,判官罗国才,判官张稹,副使邓玉,司吏武晖,孙辅,王口,吏部陶温立,翰林院修承事郎傅梦弼,翰林院侍郎官乔达书,碑文为翰林直学士,御史李天英。
碑铭中,对此分运司寺学建设的缘由、时间、过程、规模等作了详尽的说明。
胶莱莒密盐各司寺的寺庙组织较为完整。铭刻着胶莱莒密盐使的罗国才让他的儿子罗垣奉先生和朱睾先生来设计这座寺庙,“殿、门,都是全新的,有礼堂,有讲堂,有星门,有两座。
殿即孔子的大成殿,也叫“礼堂”;明伦堂或说学堂,是学生们读书的地方;大门是道家的大门,是寺庙的大门;一对就是一对,两边都画着一位名人的画像。
《四续掖县志.古迹》于一九三五年修葺,其中有「前堂为文庙,后堂为书院」,可知其格局与河东陕西的陕西盐运司庙学格局一样,也是先有酬劳,后有学府。
三、孔子庙建于盐场
“盐(局)是盐务机关的一个下级单位,其职责是管理和处理完盐指标。盐坊有几百个,每个地方都有一个营和一个灶。”
《元史•百官志》中说,山东盐使在元代中期和晚期,设有“盐坊十九处,从七级统领一名,从八级的司丞一名;管钩一郎,从八品”,官阶与下县一样。
根据现有的数据,在山东乐盐分司管辖的新乡、官台一带,都设有孔子神殿。
(—)夫子庙
乐安(现在广饶市)的夫子庙里,有一块“新镇夫子庙”的碑文,是四年后由杨廷杰所撰,枢密院题字为李世能题字,上个世纪二三十年还在。
此碑刻虽未被抄本,但其主要的内容在《乐安县志》、《续修广饶县志》中均有所记载:
新镇创修圣庙碑,右碑在(广饶县)城北新镇庄,至元四年仲冬立。题曰:新镇场创修夫子庙碑。前乡贡进士杨廷傑撰记,枢密院诠写李世能书丹并篆额。(碑)记略云,司与上县等不可无圣庙。兹庙创修于至元二年,历数年,经数任,而庙宫、学舍始备云云。按,新镇在元时原设有盐场司,故碑•^言及之。
这座夫子庙是在“盐、上县等诸官不可有神殿”的大环境中“创修”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二年。元朝的开国帝王分别是:太宗、顺帝、元朝、元二年、1265年。
在这个时候,蒙古国很少有建立寺庙的记载,而孔子庙的大规模修建是在元成宗年间开始的,在顺治元统二年,还颁布了“兴举学堂”的法令,加快了寺庙的发展。
这个“至元”,很有可能是从皇帝到皇帝的时代开始的。新镇场县夫子庙始建于后元二年(1336),至元四年竣工,历经三年,历经几代盐吏的多次修缮,其主要建筑及学舍方方正正。
(二)明清时期的台场庙学研究
位于寿光市羊口镇的官台村,是在元代设立的一座官台,在此还修建了孔子的祠堂。
嘉靖年间《青州府志》中有这样的记录:“官台场庙,位于郡城以北七十里的营里社,始于元大德十一年,至元末年,即为废止;1936《寿光县志》中记载:“今县城北六十余米的官台,元始有盐官,名曰官台。”大德十一年,孔子庙宇立于高台,后又被废除。”
说明这座寺庙是在大德十一年(1307)修建的(或修建),在元末年被废除,大约有六十年的历史。
据《寿光县志》记载:“至明代,官台村以北还有灶学碑,明末清初,灶学碑,都在此。”“灶学碑”,也就是庙学碑,应该是元代,而不是明朝。
石碑在70、80年代丢失,碑刻的文字也未在当地的史籍中找到。
四、由南盐运司、盐场司的官员所主办或共同兴建的学校
元朝在东南沿海设两淮,两浙,福建,三个地方。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平江路的孔子庙,由朱虎投资重建,两浙盐运司的岱山场盐吏,曾参与重建岱山学府,嵩江学府由大松场的盐吏提供。
(一)平江路学
在《平江学大成殿记》中,元人燕公楠有言:“成宗登基之年,首诏郡国敦学建此庙宇。”大德二年十二月八日,平江大成宫建成,由闽南两省的盐运司朱虎所建。”
《姑苏志》中提到,王凿说:“元大德初,王都中有朱虎,以私产为业。大德二年,平江路的大成宫虽然是两浙盐运使节朱虎投资重建的,但是平江路学堂是平江路的官方学校,不是两浙的盐运司,而是当地的官方机构。
(二)岱山文庙
大德《昌国州图志》中有这样的说法:“泰岳书院,故名。”宋咸淳癸酉年,魏筑等于郡,因岱山市废酒庄,设立了一块官田,尚未准备妥当,便投靠了他,没有任何恒产。到元三十年,徐应举和朱许芳两人,购得三座民宅,迁于市,以保其位。”
《四明续志》中也有这样的记录:“贞元三十年,徐应举和朱许芳,在此购得三户民宅,迁于市。”
据史料所述,岱山学堂建于宋朝,是至元三十年(1293),是岱山场的盐管事徐应举和朱许芳购买的三座房屋,并将其迁移到了市中心,重建后的岱山学院很有可能不在岱山的盐场。
(三)嵩江学府
根据贡师泰《元福建等处盐运使司判官张君墓志铭》的记载,元顺帝张元礼在1282-1354年间,曾任“入义副将,任大松场县,以民为乐。他出了一笔巨款,修建了嵩江学院,聘请了一位高僧,训练了一批才子,从斋饭再到学堂,与学生们一起讲学,时人们都在想念他。”
朔望舍(释)食是一种祭拜孔子的仪式,自隋以来,每年都有一两次的"节食",或皇帝或官员视学时而进行的"释食节"。
嵩江学院是大松场的司尉,而不是总管,很有可能是张元礼的私事,并不是大松场的意思。
虽然平江路学、岱山书院、嵩江书院等均为盐官所主持、出资或参与兴建,但据有关文献所述,孔子书院或书院或非盐官之属,或为当地官吏或民众所辖。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盐运司、分司及盐场所设立的孔庙、夫子庙、圣庙即庙,亦称“运学”,是元朝特有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殿堂。
在当时儒家思想和科举不甚重视的情况下,孔子庙会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产生了三个盐司,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元朝的孔子庙会设置在内里县,其建立的时间与当时的皇帝对孔崇学的推崇是一致的。
三个等级也有等级之分,所建的孔子庙宇的构造与大小也各不相同,但其主要的庙宇、学府均已具备。在礼庙里供奉孔子,在明伦堂里教导学生,由此,盐司官员、盐商、盐户及其后裔,都被他们所影响,以实现他们的移风易俗,化民为善。
元代盐司设立孔庙,与当时的孔子及其庙学政策、盐赋丰厚、盐官的私欲密切相关。孔子庙宇的建立,既是出于汉族文人的愿望,也是色目人、蒙古人和朝廷的认可和拥护。
在明清两代,只有河东地区的盐司庙学制得以继续,并对后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6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