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用生命坚守初心的边疆好法官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吕丹大家好!我叫吕丹,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150公里,有佤、傣、白、彝等20多个民族,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从20世纪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亲切回信,这里流淌着许党报国、守边戍疆的红色血脉。各族群众与党中央同心同向,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实现了“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奇迹,生动展现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图景。“时代楷模”鲍卫忠就是这片热土孕育培养出来的人民好法官。
鲍卫忠是一位有着15年党龄的佤族共产党员,他从法院最基础的岗位开始干起,一干就是24年。还记得我刚到沧源法院任职,党组决定由我分管执行。和鲍卫忠初次见面,他的工作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对执行指标了如指掌,案件进展、民俗风情说得明明白白,一种踏实而又令人信任的感觉油然而生。
沧源县面积不大,但99%以上都是山区;人口不多,各族群众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下乡办案往返六七个小时是常态,我们这里的执行案款数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却直接关系民族群众的个人和家庭利益,所以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鲍卫忠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案件再小,处理不好影响团结,那就是大事!”在他看来,就地解决矛盾而不是照方抓药,就是对“枫桥经验”最朴素的践行。他把在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变成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依法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被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使老百姓心田里根植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念。这种信念,更是一种信心,一种“用法治护航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心!
2016年3月,为期3年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面打响。作为执行局的带头人,鲍卫忠变得更忙了。白天时间不够,晚上通宵加班。他牵头全面梳理了历年来的历史存案,逐一研究破解,仅仅3个月,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化解了600余件“钉子案”“骨头案”,他说:“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虽然辛苦,但却值得!”
领导和同事对他有一句一致的评价那就是:“从没听他喊过苦、叫过累。”只要当事人有需要,休息日、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办公室。2021年8月,一名消失已久的被执行人突然间有了消息,鲍卫忠立即带队驱车前往。那一天,下着瓢泼大雨,山路泥泞难行,小黑江水汹涌翻腾,经过五个小时跋涉,才终于找到被执行人藏匿的简易房。看到执行干警,被执行人从最初的躲闪转为强硬,现场气氛一时剑拔弩张。原以为鲍卫忠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没承想他却再次给被执行人做起了思想工作,说:“咱们都是佤族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说。法律一定要遵守,但办法我们可以一起想!”渐渐地,现场气氛缓和了下来,被执行人也主动说起了家里的难处,诚恳地表示会尽快想办法把钱还上,简易房里传出了欢快的笑声。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说鲍卫忠“每办一个案件,都会多一个兄弟和朋友”,那是因为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一门心思为老百姓着想,用“人心换人心”的方法,磨掉了一件件“钉子案”“骨头案”,让大家再次感受到,执行工作既要攻坚克难、维护法律尊严、亮出法律利剑,更要走进一线、维护群众利益,打通执行“最后一公里”。
在工作中,鲍卫忠总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到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他就不开警车或者把警车停得很远。因为他担心让村民看到了,会给当事人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不能真正了结。鲍卫忠能够将心比心,把司法的温度传递出来,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
法治兴、边疆稳。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是人民法官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以鲍卫忠同志为榜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践行“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司法理念,以高质量司法审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0 05: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