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太原晚报
暑假捉害虫
彭 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放暑假后,孩子们除了看文学书、小人书外,常常相约去逮夏虫玩。除了常见的捉蚂蚱、粘知了、扑蝴蝶、逮蜻蜓等玩法外,夏季软体害虫也多,孩子们便把消灭软体害虫当“乐趣”,捉虫玩虫方式各显神通。
毛毛虫也叫“吊死鬼”,是一种飞蛾的幼虫。那时,大院或街边的树上吊挂着许多毛毛虫,不时会掉在行人的头上、身上,甚至把小树的绿叶基本吃光。
于是灭虫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大院人家头上。孩子们拿竹竿或夹子去捉毛毛虫,除了好玩以外,还可用于喂鸟、喂鸡,这样既灭了害虫又给鸡们添了“活食”。有趣的是鸡们也通人性,每当看见我们舞起竹竿时,非但不害怕,还“咯咯咯”地跟着我们跑,争抢着享用“大餐”。
臭虫是靠吸人和牲畜血的寄生虫,人被咬后,奇痒无比。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见过,但五六十年前太原城里的多数人家都有臭虫出没。
灭臭虫方法多多,将床板搬到烈日下暴晒,用滚开水对着床缝隙浇烫,将臭虫烫死;或用“六六六”药粉和水做成“膏”,抹入床缝隙及屋里的墙缝隙,将臭虫毒死。不过使用化学药粉毒虫的同时,人也跟着吸入有害气体。孩子们则有自己独特的灭臭虫办法,给臭虫“驮”大头针。
臭虫只有在晚上关灯后才出来,我们先备好许多大头针,关上灯等待一会儿,感觉臭虫钻出床板或墙缝“嗖嗖”地爬动时,突然亮起灯逮捉。此时即可看到红色臭虫见光后快速返逃。臭虫身体扁平状,约有西瓜籽般大小。当吸足人血后,就好似一个微型红色的“坦克”在爬行。这时,我们迅速用大头针从臭虫背部戳进腹部,这样就成了臭虫“驮”大头针,放地面上,臭虫“驮”着大头针能走动一会儿。遇到臭虫多的时候,一只大头针可戳多只臭虫,成了“臭虫串”。那些臭虫被戳在大头针上,腿脚乱蹬一气后,不一会儿就一命呜呼了。
蜈蚣又称“百脚虫”,老太原人称其为“毛擦擦”“钱串子”,人被蜈蚣咬后会有剧烈疼痛感,还有蜈蚣的近亲蚰蜒,也是毒虫。
当年大院里的旮旯处、小巷里,老宅墙根及多年的碎瓦砾堆里,总会有蜈蚣、蚰蜒出没。蜈蚣一般在天黑后出洞穴游动,但黑夜不安全,因此我们只能在白天不停地往毒虫常出没的洞穴灌水,最终毒虫憋不住,只好跑出来。大家共同行动,一人用铁铲将毒虫压住,其他人点燃柴草,用火来烧。
有时逮到害虫后我们会先玩一会儿,之后再丢给鸡鸟吃。如披着绿色铠甲、有六条腿的绿绿虫,学名金龟子。绿绿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危害梨、桃、李、葡萄、苹果树之外,还危害柳树、桑树、樟树等林木。
绿绿虫喜欢待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因此,捉只绿绿虫,不费吹灰之力。有时候,两只绿绿虫叠在一起繁衍后代,一捉就是两只。我们喜欢让绿绿虫转磨,捉住绿绿虫,在其后腿上拴根棉线,离棉线一厘米处,再捏上一个泥巴坨坨。提着棉线,轻轻摆动,绿绿虫便以泥巴坨坨为中心,转起磨来。绿绿虫转起磨来,呼呼地响,像拉风箱。棉线下面,像吊着一个翡翠环。绿绿虫也真是憨,如果不干扰它,它便会一直转下去,直到转得精疲力尽,才肯罢休。
“与虫共舞”虽没有今天网络游戏的新奇刺激,但却渐渐打开了孩子们的“五感”,在暑假的“虫课”里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丰富与精彩。如今回望昔日的童年,我们这一代人会觉得自己富有,因为能长时间与大自然、小动物为伴,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31 11: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