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宋初年,武将跋扈不臣,威胁中央的倾向,决不是个别文臣的杞人忧天,而是一种确实存在的潜在危险。(宋史专家虞云国)
现代人多半认为谋害岳飞的,秦桧不是主谋,主谋是皇帝赵构本人。
这结论没错,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大背景,南宋初期的士大夫集团以及相关的舆论,可以说无论政治派别如何,主和还是主战,都坚决一致的要求把武将手中的军权收回,回归北宋时期以文御武的中央控制军权模式。
宋代是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被皇帝和士大夫集团一致敌视的岳飞,实乃国家公敌。
这里说的国家,是指封建国家体制,封建国家不同于今天的民族国家,本就是为了皇族与士大夫随时牺牲国民的自私团体。
不能让武将拥有独立的军队。
南宋初期的各位宰相,从李纲开始到秦桧,都是这一政治主张的支持者和实施者。“X家军”在后世说起来很威武,但却让整个士大夫集团碾转反侧。感到威胁的,绝不仅仅是皇帝一人。
而在南宋初期,岂止只有岳家军一支?
陛下在九重之中,又岂知将帅所统军马曾无一言以念及陛下者乎,如泗州之兵,事无大小,则知有张俊“楚州一军,则知有韩世忠。襄阳一军,则知有岳飞,殿前司则知有杨沂中,一旦缓急之际,人皆各为其主,谁复知有陛下者乎?
南宋初期盗贼猖獗,后来的将领集团都是在招降和平定盗贼的过程中,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后出现了四位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他们各拥兵数万,由于军队的组成大量由盗匪(或者说义军)组成,所以慢慢的朝廷看他们的眼光中逐渐有了异色。
最胖那个就是岳飞
绍兴二年年底,掌握在这些将领手上的军队合计超过十五万,而同时期赵构能掌握的神武中军和御前忠锐军合计不过数万而已,战斗力更远远不如。
“张俊军三万,有全装甲万副,刀枪弓箭皆备;韩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三千;王躞军一万三千;虽不如俊之军,亦皆精锐。刘光世军四万,老弱颇众,然选之亦可得其半”
南宋朝廷对这四大将的军队是没有控制力的。虽然其中有些军队,如刘光世的刘家军纪律涣散只以经商而著称。而四大将中也没有任何一位表现出对君权的野心来,但起源于五代军人的天水赵氏,又怎么可能对此情况放心?
南宋朝廷不会不知道,虽然这些将领本人或许不敢公然违抗朝廷,但时间一久军队会有自己的意志,迟早,某位大帅,或者大帅的继承人,会自发或者被动的认识到一个事实:
缺乏军队支持的南宋皇权是一碰就碎的瓷器。
五代乱世中军队作为一个整体有自己的意志
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有!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杭州,赵构的扈从部队忽然举起叛旗,以清君侧名义诛杀大臣,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构以太上皇帝的身份被软禁,苗、刘两将又改年号为明受,取代了既有的建炎年号。
所以,这次兵变又被称为明受兵变。
南宋初期的明受兵变,赵构曾经失去自由
韩世忠率领的大军最终将赵构救出时,赵构痛哭不已,但他肯定也会想到,要是像韩世忠这样的将领也来个黄袍加身会怎么样?
南宋初期大大小小的兵变络绎不绝,始终是悬挂在南宋小朝廷头上的一把利剑。
在这场兵变之前,朝廷实际上对文武之间的矛盾采取调和态度,甚至一再下诏
文臣见武臣必执礼
!但文臣的意见却很坚决“
诸大将不宜益兵
”。对于这几个军头,朝廷必须下手削弱了。
不仅仅是文臣,就算是当时刚刚兴起的城市商人阶级也希望减少军人手中的权力,因为将领们往往在自己的地盘自行任命郡守,这些郡守往往来自军队内部,行为粗暴无法度,城市商人们苦不堪言。
武人不识字,不晓法,徒害百姓而已。不当为郡守。-----布衣吴伸上书
朝廷的第一次收回兵权举动在绍兴六年开始了。
绍兴六年伪齐南侵,大将刘光世在战时违反命令,导致战局一度危急,于是在战后,朝廷有了正当名义,打算开始对刘光世下手。
刘光世本人面对罢职命令没有反抗,反而似乎很高兴的去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但朝廷发现,刘家军中的问题远远不是刘光世一人。
由于对刘光世去后的军权分配不满,军中的高级将领发动叛乱,朝廷派去接管军权的文官们像牲畜一样被杀,最后四万叛军直接渡江投奔了伪齐。这被称为“淮西兵变”,对朝廷的震动更甚于上一次。
不仅如此,由于赵构曾经向岳飞许诺,把刘光世麾下的淮西军给他,而这,次朝廷却违反承诺要把军队归属中央,于是岳飞干脆挂印而去以示抗议。
岳飞走了,文官能拿下岳家军吗?
在朝廷派来接管军权的文官面前,岳家军的将领虽然没动刀子,但纷纷宣布称病不出,文官们尴尬的发现在岳家军中没法调动一兵一卒。
南宋朝廷第一次收回军权的尝试就这样失败了,赵构不得不处理责任官员,请回岳飞,并给其他大将加官进爵以示安抚。所以像北宋时期那样“以文制武”的方略已经行不通了。
军队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这不是换个把将领就能驯服的。
这时候南宋的边境还有韩世忠,张俊,岳飞三支大军。虽然少了刘光世,但皇帝和文官都知道其实兵变的危险并未减少。三支大军中朝廷比较放心的是张俊,而岳家军也是其中最为强大而精锐的。而岳飞在这时却频频要求增加兵力,正好犯了朝廷的忌讳。
朝廷吸取了教训,决定的第二个收兵权方略是“抚偏裨”,意思是在正式下手前,
先分化瓦解诸大将麾下的将领。
韩世忠之所以幸免,一个原因是他有救驾之功
从绍兴八年开始,文官集团和皇帝达成了共识,首先提拔军中的次要将领来分诸大将之权。起用了刘锜和张宗颜,分大将防守之权。同时剥夺了诸将的选用地方官的权力。
同时赵构还着手进行与金朝谈判,因为诸大将的军力,只有在平定内乱和对外扩张中壮大,所以必须在收回军权前,停止与金军作战。
只要停战,文官们就可以慢慢的去驯服军将,
在保存宋朝朝廷体制和民族利益之间,士大夫和皇帝选择了前者。
绍兴11年4月,朝廷借赏军功的名义,要三大将:岳飞,张俊,韩世忠到临安受封。从后来的结果看,这是最后一次生机。
张俊乖乖听话,而韩世忠在初期防备后也向朝廷服软,和岳飞却表现的不那么情愿,岳飞到临安的时间最晚,最后被朝廷认定为必须除掉的对象。于是屠刀终于在风波亭落下。
而朝廷的“抚偏裨“政策被证明进行得十分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诡异的事实:
在岳飞被逮捕之后,将领们的反应和淮西兵变时截然不同。
岳家军中的好几位高级将领王贵,王俊,统制官姚政,庞荣,傅选都参加了对岳飞的谋害,背叛者获得了加官进爵的酬谢。
而其他多数主要将领虽然未参加迫害,实际也没有公开反对,而是保持了中立和沉默。就连后来被处死的张宪,牛皋,其实也没有激烈反抗的行为,而是平静而无奈的走向他们的结局。
而岳家军被交给一名庸帅-田师中统领,在经过清洗后,这支强兵在历史上再无声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09: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