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岳飞的“罪名”看冤案的缘由
岳飞谋反冤案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长期以来,都认为这起冤案是秦桧一手打造的。秦桧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以“莫须有”的罪名除掉岳飞,甚至在《宋史》中也持这种说法。《宋史·岳飞传》中就记载:“(金)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岳)飞,始可和。(秦)桧亦以(岳)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并诱使岳飞的部下诬告其唆使部将张宪等谋反,以坐实岳飞的罪名。
然而,岳飞身为朝廷重臣,又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将领,秦桧虽然身为宰相,但仅仅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杀害岳飞,从当时的制度和法律来看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宋高宗赵构不是一个昏君,更不会任由秦桧蒙蔽摆布。其实,在《宋史·何铸传》中,秦桧对承办此案的御史中丞何铸说了这样一句话:“此上意也”。这不是秦桧的托词,而是岳飞冤案背后的实情。从刑部和大理寺对岳飞等人的判决书来看,罪名、罪证和刑法条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这是一起典型的用法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案件。
从相关史书记载来看,岳飞的罪名并非是“莫须有”,而是实实在在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被解除军权、任枢密副使不久,时任谏议大夫万俟卨便对岳飞进行弹劾,第一个罪名便是“稽违诏旨”,说白了,就是违抗圣旨,同皇帝对着干。这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可谓是武将同谋反和谋叛并驾齐驱的罪名。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通过发动兵变夺取江山的。因此,他做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们的兵权,建立了文臣统帅军队的制度,武将只能在文臣的统帅下,指挥数量有限的军队,这样就不足以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也是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下的过程中,各地将领只能进行零星的防御性的抵抗、而无法同金兵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原因。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同金兀术在镇江黄天荡大战,金兵有十万人,而韩世忠仅有区区八千人。直到后来韩世忠作为统帅一路大军的宣抚使,其麾下的军队也不过三万人。
在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中,岳飞是唯一在抵御金兵的战争中崭露头角的。他于靖康元年(1126年)投奔赵构的大元帅府,因功补承信郎(从九品的武职虚衔),至绍兴四年(1134年)仅仅八年时间,就做到了清远军节度使,时年仅32岁,“自中兴后,诸将建节,未有如(岳)飞之年少者。”应该说,赵构对岳飞是非常器重,也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而岳飞也不负所望,不论是抵御金兵,还是剿灭盗贼,都是屡立战功,收复的大片失地和许多重要城市。
然而,赵构对金兵的抵抗完全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性的抵抗,并非真心要收复失地,“迎还二圣”(宋徽宗、宋钦宗);他信任和重用岳飞,固然是看重岳飞的军事才能,但更希望岳飞能完全听从自己的旨意,为己所用。
但在这一点上,岳飞显然是让他“失望”的。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被任命为湖北、京西宣抚使,成为同韩世忠、张俊并驾齐驱的将领。岳飞向赵构提出将张俊等所统辖的军队统一交由自己指挥,收复中原,被赵构婉言拒绝。而时任宰相的张浚更是认为岳飞的建议不妥,结果岳飞“上疏自言与宰相议不合,求解帅事,遂弃军而庐墓。”赵构在同左司谏陈公辅谈及此事时,陈公辅直言“前此朝纲不振,诸将皆有易心,习以为常,此(岳)飞所以敢与宰相议不合也,今日正宜思所以制之。”为此,赵构不仅拒绝了岳飞的要求,还给岳飞派去了监军。
然而,岳飞并未理会赵构的圣旨,而是将军队交给部将张宪,自己上庐山替母亲守孝去了。赵构不得已,专门派出使者到江州,“敦请(岳)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但岳飞“坚执不肯出”。使者不得已对他说:“相公欲反耶?”僵持了6天之后,岳飞被迫接受了诏令。
赵构召见岳飞,在安抚他的同时,对他说:“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从赵构的这番话里,已经可以隐约感到杀机了。
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撕毁和约,再度大举南侵。岳飞率军大败金兵,取得了颍昌大捷。就在岳飞打算乘胜追击时,赵构下令岳飞退兵,并“一日奉x十二金字牌”,岳飞“愤惋泣下”,说: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按照规定,君主的一道诏书就必须执行,现在连发12道金字牌,那就是预感到岳飞会“抗命”;如果这一记载属实,那应该说赵构已经对岳飞极度不满了。岳飞退兵后,赵构在召见岳飞时,对他说了一番话,并且还向左右大臣公开了这番谈话的内容:“朕昨面谕岳飞,凡为大将者,当以天下安危自任,不当计较功赏。”实际就是指责岳飞的行为是“计较功赏”,不以“天下安危自任”。
不久之后在同淮西宣抚使张俊谈话时,借唐朝郭子仪的事迹,对张俊说:郭子仪“虽总重兵处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身享厚福,子孙庆流无穷。今卿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仪,则非特身飨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这番话明着是说给张俊听,实际上就是在暗指岳飞!
就在岳飞等人退兵后不久,金兵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又渡过淮河南下,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赵构命韩世忠、张俊和岳飞等分兵救援,但岳飞却“念前此每胜复被诏还,乃以乏粮为词”,拒绝发兵。结果赵构“御札付(岳)飞云:社稷存亡,在卿此举”,岳飞才不得已“奉诏移兵三十里而止”尽管这一记载与其他记载有所出入,但《宋史·岳飞传》中也明白记载“帝(赵构)趣(岳)飞应援,凡十七札”。
也正是这件事,使得赵构对岳飞最终动了杀机,“上始有诛(岳)飞意”。不久之后,万俟卨在弹劾岳飞时,正是借此事指责岳飞“稽违诏旨,不以时发”。而秦桧等正是秉承了赵构的旨意,最终打造了这起冤案。
明代文征明有一首《满江红·拂拭残碑》,可谓是第一个提出了赵构是岳飞冤案真凶的观点: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词中明确道出了岳飞冤案的原因,秦桧只不过是一个帮凶而已。事实上,在赵构看来,岳飞对自己权力的威胁要远远大于金兵;金兵只是要他的土地,而岳飞则可能会要了他的江山。这也是他不愿意岳飞收复失地、迎还二圣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看看南宋之前同为南渡王朝的东晋。东晋曾经两度北伐,第一次是权臣桓温统率的,结果功败垂成,而东晋王朝则渡过了桓温篡位的危机;第二次是刘裕统率的,虽然最终也是功亏一篑,但刘裕还是实现了篡位的目的,东晋王朝就此寿终正寝。殷鉴不远,赵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是不会允许历史重演,尽管岳飞也并没有这个野心。因此,岳飞冤案的根本,还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