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①】紧抓两个要害,“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3-12-25 01:4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①】紧抓两个要害,“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本报记者 杨召奎

《工人日报》(2023年12月25日 04版)

开栏的话

即将过去的2023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完成。

新一年,尽管挑战重重,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巨轮仍将破浪前行……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设“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栏目,既回顾梳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又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投资促消费、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民生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新变化,见证中国经济强大韧性与活力。敬请关注。

阅读提示

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抓耕地和科技两个要害,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自然灾害,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时而影响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受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作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背后,与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密不可分。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严格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推广、提升单产水平,强化装备支撑、推进规模化生产,同时进行科学防灾减灾,促进节粮减损,使得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耕地保护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到底对粮食生产有啥好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李东伟对媒体表示,高标准农田的“高”首先表现在粮食产量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部分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可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其次是农田抗灾减灾水平更高,最后是资源投入利用效率更高。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支撑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

一条耕地红线,支撑着十几亿人的口粮安全。然而,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等问题屡禁不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一直冲击着18亿亩耕地红线,威胁粮食安全。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六个严禁”。但一些地方仍顶风侵占耕地,冲击耕地保护红线,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对此,自然资源部一方面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明确各类建设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对于违法占用耕地问题公开曝光、督促整改、问责相关责任人,用硬手段确保各地坚决整改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另一方面,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需使用耕地的落实进出平衡,保证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一系列措施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近年来,各地区紧紧抓住耕地和科技两个要害,为粮食增产提供有力支撑。”毛学峰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表示,玉米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以上。近年来,赵久然带领团队育成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200多个,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累计推广4亿多亩,增产粮食400多亿斤。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省今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与以下措施密不可分:加强科技推广,提升单产水平。推广优良品种,遴选发布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72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介发布主推技术27项,实施“一喷多促”1974.9万亩,落实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10个。同时,强化装备支撑,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快推进大型大马力和高端农机装备应用,使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以上。持续推进规模化生产,全省粮食生产托管服务达到3545万亩次。

更优良的种子、更先进的技术、更智能的设备、更科学的种植方式……现代科技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全流程,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利用科技还可以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8月下旬,玉米南方锈病在河南省驻马店、周口、商丘、许昌等地的田间出现。河南省气象局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监测土壤墒情演变趋势,并派技术服务小组开展实地调研,动态研判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风险,指导基层气象部门及时发布玉米南方锈病气象风险预警;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制作玉米南方锈病科普及防控技术指南,引导种植大户开展“一喷多促”作业等,保障了受灾地区少减产。

未来粮食增产,发力点在哪?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供求呈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当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仍面临困难挑战。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任务还比较艰巨,而且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约束趋紧,持续稳产增产面临一定压力。同时,优化品种结构面临困难挑战,稻谷产大于需,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普通品种较多,优质品种产不足需。此外,粮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玉米、大豆总量不足,特别是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等。

毛学峰表示,鉴于此,未来粮食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稳产,需要一个持续的政策和研发投入,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定预期和稳定政策支持。在充分考量资源约束与绿色发展,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的情况下,稳定并适当增加谷物播种面积。另外一个是要加大育种研发力度,破解“卡脖子”问题,促进品种选育与生物育种、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土壤保护、水肥资源利用、机械装备、信息技术等各方面打通与配合,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

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我们要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节粮减损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还将继续从粮食收购、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5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背后不断涌现的新故事。共享“丰收喜悦”,共话农业“新发展”。亿万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科技撑起了大国粮仓,共享丰收喜悦,看到一片片金黄色带来的好收成,
2023-09-19 15:02:00
...山峡谷大桥,20多座成为“世界第一桥”【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企业篇】智能建造让中国桥跨越“工程禁区”本报记者 北梦原 本报通讯员 骆钊 代浩《工人日报》(2024年05月23
2024-05-23 04:16:00
...科技创新,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企业篇】自研技术助力工程建造智慧升级本报记者 时斓娜《工人日报》(2024年04月23日 04版)阅读提示近年来,中
2024-04-23 03:58:00
【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又能听到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了”
...盐湖复绿、万鸟翔集,村民欣喜发现——【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又能听到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了”本报记者 李昱霖 本报通讯员 亢春宁《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
2024-03-13 04:05:00
习言道|行走在田间地头,习近平再论“中国人的饭碗”
...气。在湖南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当然,有“
2024-03-22 15:36:00
...场变化主动作为,向科技创新要生产效率【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企业篇】瞄准智能化升级,山东3家企业争做行业领跑者本报记者 刘津农 周怿《工人日报》(2024年05月22日 04版
2024-05-22 03:21:00
【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之城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
...和人才涌入,优质公共服务快速落地铺开【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之城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本报记者 李昱霖《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4日 04版)阅读提示作为
2024-03-14 07:47:00
...以上。安徽围绕多种粮、种好粮,抓好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的重大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水稻种子出口量
2024-05-16 17:14:00
...成果达8.9万多项,成果跨省推广占比超62%【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企业篇】国家电网不断推动职工创新创效走深走实本报记者 王群《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9日 04版)阅读
2024-03-19 02:26: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