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建卫生报
校园霸凌,为何网络热议不断?
别让孩子在沉默中受伤
日前,据九派新闻报道,四川成都一男孩因名字被同学起绰号、调侃,甚至课本上也被写上调侃的词语,男孩因此抑郁厌学、自伤自残。
有的人会说:这是不是小题大做、太玻璃心了?
不是。在被起绰号的时候,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校园软暴力”而不自知。
校园霸凌屡见不鲜,除了广为人知的暴力伤害外,更多的孩子承受的是更隐蔽的语言或社交霸凌。这些往往更难被定义,孩子的诉求也往往更难被回应,受到的身心伤害可能会延续很久。
上月,一段13岁女孩遭校园霸凌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受害女孩被数个施暴女孩拳打脚踢,撕扯头发和裙子。
近期的热播剧《黑暗荣耀》,讲述的是女主在高中时期饱受校园霸凌,多年后,她向加害者和旁观者进行了彻底的报复。我们发现,此时的手机或电脑APP上,在播放时,弹幕上满满都是霸凌者的姓名(下图)。
校园里的欺凌,无法让人沉默。
一个喷嚏也变成原罪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初二学生林晓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走在前面的几个女生斜着眼睛齐刷刷地扭过头来……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让林晓陷入了噩梦般的境地。
她的作业本被涂抹得乱七八糟,文具经常不见,被迫唱粗俗的歌、跳奇怪的舞,还时不时被揍;她被羞辱、被孤立,欺负她的人甚至强迫她去超市里偷东西。她向同学求助,可大家担心惹火烧身,老师也没有察觉出她的异常。慢慢地,林晓变得越来越孤僻,最后患上了抑郁症。
想起彼时遭遇,如今已成年的她仍然会打寒噤:“心灵的伤害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愈合。”
“校园霸凌,从来都不是一句玩笑”
“咖啡大狗”在小学四年级,他从乡下转学到县城,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加上刚转学成绩跟不上,他在学校没有朋友,没人关注。
有一次,他的书本丢在地板上,在捡书时,被同桌推了一下,笔尖不小心划破了对方的大腿。“你把我弄伤了,你要负全责,不然我就报警告你,叫人打你。”同桌的话犹在耳畔。
“我很害怕,没钱赔他,只能像狗一样听着他使唤着,甚至被迫干丢脸的事情,比如扯女生的头发,偷拿别人的文具。”“小学到中专毕业,虽然已经过去了快六年时间,但每当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心疼/哭泣。校园霸凌,从来都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折磨一个人一辈子的最大的痛苦……”在校园霸凌的论坛里,网友“咖啡大狗”感叹。
“被逼出来的‘鱼死网破’”
“我曾经也是黑羊效应中的黑羊,小学的我被同学讹钱、被欺负。”26岁的陈飞(化名)回忆起往事还有些愤愤不平。
“有一天,和同学因为口角演变成打架。我就以一股鱼死网破的气势拽着他往楼道护栏上摁。当时心里想着让你欺负我,我就算是死了也得让你给我垫背。”陈飞回忆,老师和同学都吓傻了,我也被教务处约谈了。从此之后,班上没人敢招惹我,当然我也不会主动去招惹别人。
这个“狠”,换来了高中三年清净的时光,陈飞最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我靠自己走出来了,也深深知道被欺凌是什么样的无奈和痛苦。”陈飞说。
有75.3%的学生曾被霸凌
初中最为严重
“从年龄段来说,初中霸凌现象最常见,肢体欺凌在初中比例略高,其原因主要是少年们在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行为冲动但又缺乏判断力,甚至把欺凌当作炫耀。高中的霸凌是更隐蔽一些的欺凌,比如说取笑、故意排挤等,父母和老师较难发现。”福州八中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谢维兴老师表示。
“校园欺凌表现为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肢体欺凌和网络欺凌四种形式。”晋安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郑建明老师表示,但不少人只知道肢体欺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伤害。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显示:从小学直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75.3%的学生遭受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
校园霸凌的代价有多大?在论坛上,不少被霸凌者表示,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看着霸凌者顺风顺水,自己却被困在原地怨恨和痛苦。
“除了抑郁,走不出来外,我也看过很多孩子,选取了极端的方式去保护自己。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强,像陈飞一样可能有个比较好的结局。但是很多孩子只会变成第二任的霸凌者。”郑建明老师表示。
“我要的不只是一句简单的道歉”
霸凌这么常见,但为什么很多家长却无感,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被霸凌者选择了沉默。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人家打你肯定是你有问题!”“都是小孩儿闹着玩嘛!”……像这样类似的话,是很多孩子在遭遇不公待遇后告诉父母或老师后得到的反馈。你是不是也很熟悉,然而就是这样的话,却往往让孩子受伤后也不愿再多说。
在郑建明看来,在校园霸凌中孩子选择沉默,一方面是由于欺凌者的霸道和被欺凌者的软弱;但更主要的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监护和教育缺位,导致越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就越容易遭受欺凌,恶性循环。
湖北省律协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主任李春生表示,从近几年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没有意识到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青少年,惩戒实际也是教育、挽救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关部门处理敷衍,学校希望尽快息事宁人,往往采取“道歉”“赔偿”等谅解方式来解决,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再次发生的诱因。
“一句敷衍的对不起根本抹不平伤害,回头可能是变本加厉。应该有更多的学校和社会机构重视并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才是关键。”陈飞呼吁。
有后盾
孩子才能勇往直前
要想减少霸凌,父母和学校应该做好孩子的后盾,让孩子有勇气去抗争。
作为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身心及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异样,做好孩子的引导,增加自信和勇气;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并想方设法扩大孩子的朋友圈。对于触犯法律的施暴事件,第一时间报警,寻求法律支持,惩戒施暴者。
当然,打击校园欺凌仅靠家长“硬起来”还不够。
执法部门应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每一位学生知晓校园欺凌的严重性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执法部门应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追究法律责任,让校园欺凌者既接受批评教育,又受到应有的惩罚。要建立防范校园欺凌长效机制,把校园欺凌纳入法治框架中。
从学校而言,应多开展相关主题班会,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立相关沟通渠道,让孩子申诉有道。此外,学校和老师应多关注,预防非正式小团体的形成。
打击校园欺凌,还要多方“硬起来”。只要法律、学校、家长包括被欺凌者都能“硬起来”,共同向校园欺凌行为说“不”,一定能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记者手记
在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如何调动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形成治理合力,对欺凌行为认定和处罚怎样安排,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如何惩戒,这些都是校园和社会治理的短板。
只有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治轨道,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6 19:45:3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