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拂晓报
养育孩子,首先要立德树人,让孩子善良、有爱心,懂得体贴他人,即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别人,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而学会爱的第一步就是爱父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往往具有同理心,尊重、关心亲人和身边的人,有责任感。这些良好的品质,会让他成长为一个更优秀、更幸福的人。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身教胜于言教。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表达对家人、对身边人的爱,并且,感受到被爱。
陪伴,满足孩子的早期依恋
从小被父母有效陪伴的孩子,特别在0~2岁依恋期内有妈妈在身边,得到爱的滋养的孩子跟妈妈很亲。在很多家庭中,孩子6岁前被妈妈照顾、呵护、交流得多。这个时候,爸爸要在孩子面前表达对妈妈的爱、关心和照顾。孩子沐浴着爸爸妈妈的爱,看着爸爸照顾妈妈,耳濡目染,有样学样。这种良性的互动传递着家人之间默契的爱,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满足感,也能避免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0~6岁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肌肤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对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就是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的。因此,在孩子生命早期,父母应密切关注孩子,陪伴时全情投入,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回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亲近感。比如,当孩子需要安抚、安慰时,父母就在身边,或通过电话、视频表达关爱,让孩子安心;当孩子倾诉时,父母总能很有兴趣地、认真、耐心倾听;父母无论身处何地,都记挂着孩子开不开心、是否受了委屈,察觉、过问孩子的各种状况,关心孩子的情绪波动;当孩子有需要时,父母在情感上总能与孩子同步,接纳孩子的种种情绪,给予情感支持……家长的这些做法,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很在乎自己,“我值得被爸爸妈妈爱”。父母无条件地包容和爱,能帮助孩子用健康的方式释放不良情绪。
教育专家说,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花时间和心思陪伴,尽量满足孩子的早期依恋,这样父母才能占据孩子内心最宝贵的位置。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会的包容、尊重与爱,也终将会回馈到父母身上。父母爱孩子,就要让这份爱流动起来:彼此架起心与心的桥梁,父母的爱得到回应,孩子的反哺获得认可。
肯定、欣赏、支持孩子
父母是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态度看待孩子,对孩子的发展走向会截然不同,即人们常说的:“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往往就会长成什么样。”
面对叽叽喳喳的孩子,如果父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适时作出恰当的回应、提问,鼓励孩子表达,启发孩子思考,孩子的口才就会越来越好,思维日渐敏捷,分析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反之,父母表现得不耐烦、心不在焉,打断孩子,这种阻止、否定如一盆冷水挫伤孩子表达的欲望,日久天长,孩子既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能说话越来越少,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对喜欢把家里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总想看个究竟的孩子,如果被夸奖、鼓励并得到必要的支持,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相反,如果父母批评孩子糟践东西,是个“败家子”,孩子很可能在指责声中变得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了。
父母积极正向的态度,能让孩子确定自己的想法被理解、感受被关注、愿望被看见,父母爱自己、理解自己,能和自己共情,亲子间心与心离得很近。即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并把这份爱回馈给父母、感恩父母。
父母的爱渗透在行为中、眼神中,也渗透在语言中。如果父母习惯以讽刺、挖苦、命令、指责、嫌弃、打击,甚至恐吓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他们就无从感受到爱。有的父母明明心疼孩子摔倒磕破了腿,却说:“活该!看你还敢乱跑!”原本希望孩子开朗自信,健谈大方,却在孩子不敢与生人打招呼后斥责:“见人连叔叔阿姨都不叫,不懂礼貌,没出息!”这种糟糕的亲子沟通模式,会引发孩子的不快、痛苦、反感,直接导致亲子关系的冷漠,孩子疏远父母,也不容易学会爱父母、爱身边的人。
让孩子享受被需要的感觉
孩子学习并尝试去爱,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付出、开心接受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感谢,在点点滴滴中形成亲子间一条流动的、爱的河流。
孩子幼年时曾无数次表达对父母的爱:在户外玩,随手采几朵路边的野花给妈妈,把自己喜欢的食物留给爸爸;母亲节时,用彩色纸给妈妈做一条漂亮的裙子,父亲节时,画一张贺卡送给爸爸,用压岁钱给爸爸妈妈买生日礼物……对孩子的小礼物和童言童语,父母要欣然接受、表达感激,也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讲给家人和朋友听,夸夸他,这些积极的回应能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把爱的教育融入生活实践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爱和表达爱的机会。在家里,父母适时示弱,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请他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比如,一起购物时让孩子帮忙拎袋子、推车;帮忙收拾餐桌、刷碗,在孩子做完这些后,表达对他的感谢。这样的互动,既能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一些琐事,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懂得父母的照顾和付出并非理所当然,学习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所谓感恩教育,就是让孩子明白要随时随地尽己所能关心、照顾父母家人和爱自己的人,享受自己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心生自豪,逐渐培养起责任感。
另外,父母也可以适当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聊聊自己的烦恼、遇到的困难、身体上的不适等,给孩子关心自己的机会。
感恩教育需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他会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会发现和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而孩子一旦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习得了战胜困难的能力与勇气,就会拥有更好的心理弹性,这对孩子一生都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
■ 陈若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0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