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几天,一直有个新闻挂在热搜:
一个男人,在火车站,当着众人的面,对着自己的父亲,怒甩了三巴掌,声音啪啪作响。
事后,有知情人爆料,儿子之所以打父亲,是因为父亲喝醉了酒,误了火车。
当时,父亲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儿子打了父亲之后,又照顾他、帮他穿上衣服。
刚开始看到这条新闻时,感觉特别复杂和后怕,想着养出这样的儿子,这位父亲或许希望自己幸死残生。
可是,事情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出乎意料之外,竟然有许多人同情理解儿子:
有人说:谁家摊上酒蒙子,都够呛,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有人说: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扇爹,我爹的脸估计早就被人扇烂了。
还有人说:我爸年轻时,喝酒总误事,我对此深恶痛绝。
总而言之,不仅是喝酒误事这么简单。
看到这里,经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后的我,开始反思,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原本是最亲的人,到最后,成为这样的关系。
于孩子而言,父母有恩于已,本该铭感五内,可是,在许多孩子心里,父母爱不起来,又不敢恨的人。
于父母而言,除去那些不配为人的父母,大多数父母,哪怕品行再差、德行有亏,也基本上,在拼尽自己的全力,将孩子拉扯大,可是,到最后,却始终得不到孩子丝毫的感恩。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或许,由赵玉萍撰写的这本《亲子关系的重建》中,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赵玉萍是中国沙盘游戏实战专家,国内多维沙盘游戏的代表性人物。
一直以为,她都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传承一沙一世界的思想精髓,为所有家庭的幸福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在这本书中,赵玉萍从五个维度,向受到亲子教育困惑的家长们,全面的解释“为什么付出了全部,却始终养不出满意的孩子”。
01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难教
许多当了父母的人,都有一个感受:
当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希望他能早点出生,自己能早点“卸货”。
当孩子出生之后,嗷嗷待哺、任性无法沟通,生活不能自理,限制了父母的大部分时间,父母们又希望,孩子能一夜之间长大,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过自己的生活。
然而,当孩子越长越大,独立能力越来越强,能说能跑的时候,父母又总是感叹:真希望将孩子塞回肚子里回炉重造。
其大部分原因在于:孩子真大越难教。
你指东,他打西;你说左,他偏要说右。
让他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他却偏偏屎尿屁满天飞;
让他礼貌待人,他却偏偏白眼翻上天。
有时候想想,生下来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仇人。
我们的孩子,真的就是“白眼狼”,看不见父母的一片苦心吗?
对此,赵玉萍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而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赵玉萍老师通过多年的实战与教学,总结出亲子之间发生冲突,大概有五大类:
第一类: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认知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觉得天气冷,让孩子穿秋裤,孩子觉得穿秋裤太丑,坚决不穿。
认知偏差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孩子会很反抗父母提的意见,个性强一点的孩子,会奋起反抗,个性弱一点的孩子,则会自我否定和贬低。
第二类:父母与孩子相处中,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很容易理解,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相处,一言不合就开吼、发脾气,甚至打骂,这样的情况,孩子自然是越走越远。
第三类: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的行为问题。
也就是说,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做不好,经常用父母的身份、权威去限制和控制孩子。
可是,孩子除了身体小之外,与成年人有同等的需求,他们希望能自己做主,哪怕错了,也甘愿承担。
第四类:父母与孩子的人格不健全。
比如,有些父母过于自私、有恶习等,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以及亲子关系。
第五类:父母与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主要是指,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便只能提前长大,像大人一样去照顾和体谅父母。
这样的孩子,看上去懂事乖巧,内心却是十分空洞,渴望被疼爱。
这五大类别,基本涵盖了所有亲子冲突。
不难想象,关系不好,如何引起认同和共鸣,亲子之间,带着对彼此的意见、敌意生活,又怎么可能和谐相处。
02关系不好,一切都教育都是徒劳
赵玉萍老师接待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家三口,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在家独自带孩子,几乎所有的大事小情,都是妈妈一个人处理。
久而久之,妈妈觉得,夫妻之间长期不在一起,孩子经常看不到爸爸,对孩子有很深的亏欠感。
尤其是妈妈看着孩子越来越大,对爸爸的需求越来越渴望,但是,她发现,每当孩子提起爸爸时,她的情绪变化很大,孩子也很敏感的察觉到。
于是,孩子便不敢再经常提起爸爸。
可是,孩子始终是孩子,对亲人的感情需求,怎么藏都是藏不住的。
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参加了学校的亲子活动,晚上睡觉时,做了噩梦。
平常特别乖巧的孩子,在梦里,哭得特别凶,一直在喊:妈妈,不要像爸爸一样丢下我不管。
妈妈看到孩子浑身冒汗,面色苍白,吓得赶紧把孩子叫醒,惊醒的孩子,看到妈妈后,紧紧地抱着妈妈,就怕妈妈会消失一样。
后来,孩子将自己内心一直以为的想法、委屈全部讲给妈妈听,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在一起,而自己只有妈妈,正好,梦里只看到妈妈远去的背景,所以,他害怕妈妈也不要他。
然而,长期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爸爸,在面对妻子的讲述和控诉时,仿佛一个外人一般,找不到与妻子、孩子的共鸣。
很显然,从这一家人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
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却承担起了背负妈妈情绪的角色;
原本该是妻子情绪疏导者的爸爸,却置身事外,高高挂起;
而妈妈,本该是家庭的后方和孩子的情感后盾,可她自己却深深地陷入夫妻分隔两地、一人独自带娃的委屈情绪里。
他们三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给自己的家庭定位:
比如,爸爸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付出;
妈妈也深知,爸爸并不是在外面玩耍不回家,理智告诉她,不能为此跟老公闹,但情感上的需求,又让她委屈不安,痛苦万分。
而孩子,一边是缺失的父爱,一边是救命稻草般的母亲,夹在中间的他,只能像个小大人似的,用稚嫩的肩膀,去扛起本该属于父母的维护家庭平衡的责任。
在这样的关系,每个人都超负荷,入不敷出,所以,就出现了问题。
好在,经过心理医生的指导,孩子发现,自己对爸爸的渴望,很多时候,源于妈妈。
而妈妈的焦虑,则来自于,与丈夫虽然结婚,却始终没有家的感觉。
爸爸也意识到,哪怕再忙,也不能忽视与家人的关系。
其实,这个案例中的一家人,相对来说,比较理智,对家人也在尽量理解,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出现偏差,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03好的关系,让教育事半功倍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真的是这样的。
无论再怎么理智的人,也都是感情动物。
总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感受的牵制。
具体到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就是说,孩子想抵抗的并不是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也不是在刻意反抗父母,而是父母的行为,给了他们不好的感受,从而,导到他们情绪上的障碍,无法理智的接纳父母。
因此,想要教育有效,父母就要懂得修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很简单的道理:
在工作中,许多公司以制度管人,但凡有一点小问题,便一个制度压过来,扣钱扣奖金。
这时候,哪怕制度在前,我们心里也多少会有点不舒服,游戏规则必须遵守,但那也是迫于生活。
还有些公司,提倡以人为本,在制度的前提下,不外乎人情,并不是说,制度定了,有人说情就改,而是,可以充分理解员工的处境,制度归制度,开导归开导,并会站在员工的角度,给予员工其它的帮扶,真正解决员人的根本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因为犯错而被罚,也是心甘情愿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也会越强调,那么,父母给出的建议,他们自然也会更愿意接纳。
先有好关系,后有好教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2 14:46: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