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甘蔗林—青纱帐》的创作背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际上又面临美苏霸权的威胁,中国人民在空前的饥荒面前,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各行各业都涌现很多先进人物,锻造出雷锋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郭小川
1962年初,三年饥荒尚未度过,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革命和建设经验,号召发扬战争年代精神,战天斗地,度过灾难。
62年3月至9月,诗人郭小川身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听从党的召唤,以满腔革命激情,深入基层单位,广泛访问了工人、农民和战士,深深地为他们艰苦奋战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就在我国东南广阔的甘蔗林采访地,他连续写下《甘蔗林—青纱帐》与《青纱帐—甘蔗林》姊妹诗篇,呼唤继续革命,共度灾荒。下面是其中的《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青纱帐》封面
二、《甘蔗林—青纱帐》原诗
《甘蔗林—青纱帐》为四行式新诗,全诗为:
南方的甘蔗林啊,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甘蔗林和青纱帐
我们的青纱帐啊,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啊,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雨露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上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你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啊,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这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三、《甘蔗林—青纱帐》的内容和结构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选取了两个时空隔离的意象,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将地处南北、分属今昔的甘蔗林和青纱帐,在意义和感情上,紧密联系起来,赋予丰富的象征内涵,揭示出继续革命的主题思想。全诗基调高昂,激人奋进,为四行式格律新诗,11个小节,可分三段。
段一、第1至4节,咏叹甘蔗林、青纱帐两意象的异同。又可分两层。
层1、第1节,以深情设问提出两意象。诗一开篇,便将诗题中的两意象,用对偶句深情设问,以引人深思。
甘蔗林
一问甘蔗林为什么“这么香甜而又那么严竣”?意为它是新生活的象征,当然“香甜”,不再“艰辛”,可又遭遇到空前的饥荒,又面临着那么“严竣”的考验;
二问青纱帐为什么“那么遥远而又这么亲近”?意为它是过去战斗生活的象征,就时间而言,显得“遥远”了,但那是珍贵的革命经历,在心理上,又感到这么“亲近”。
这两个问题都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因果关系,于是,一下子就将时空隔离那么遥远的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含蓄地显示全诗的继续革命的主旨,并同时提出,以期引出下文的联想与想像。
层2、第2至3节,描述两个意象的异同处。这两意象,虽然时空隔离,可都是诗人所经历的,所以将它俩并置,并进行比较。
先说它俩的相似处:“都有随风摆动的长叶、都一样的鸣奏着嘹亮的琴音、都一样的照亮大地的清晨”;接着又写不同:“肃杀”的当年已经过去,“繁华”的今日“香甜、芳芬”,“时光象泉水涌去,生活似海浪推进”,言下之意,时代不同了,尽管遭遇饥荒,只要我们继续革命,艰苦奋斗下去,又哪里能有青纱帐里那种没有“香甜”的“艰辛”呢?自然又引出战友的“艰辛”生活情况。
段二、第4至10节,重温当年青纱帐里老战友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并号召他们继续保持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共度灾荒。可分三层。
层1、第4节,呼唤青纱帐里的战友,到甘蔗林来聚会,重温过去的战斗岁月。两意象的比较,又激起了诗人对老战友的思念,于是,他便不嫌啰嗦,深情地呼唤“年青时代的战友、青纱帐里的亲人、战争中的伙伴、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一道走进历史之中,“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重新会会昔曰的风云”。兄弟情谊、战斗精神、生死相依、真挚浓烈,由战友又自然导入细节的回忆。
层2、第5至8节,回忆青纱帐里老战友的革命斗争生活。这一层四节诗,诗人用设问和隔行排比手法,一连用八个“可记得?”精心选择了青纱帐里的八个典型细节,将它们排比起来,铺叙了当年革命斗争生活情况,咏叹了当年老战友的革命热情、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美好期待,甚至“渺小的心愿”,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他们立志“驾驭任何险恶风云”的誓言,凡此种种,生动细腻,意韵蕴藉,特具人情味,极富感染力,还用对比写法,说“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北京上海“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从而突出了他们的高尚人品和伟大精神。
青纱帐里的战斗生活
层3、第9至10节,回到现实,托物言志,点明主题,号召战友保持革命传统,坚持继续革命,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奋斗,共度灾难。
诗人明言,老战友在新时代都有了新的身份,或为厂长学者,或为编辑将军,或为工人教授,或为书记农民,岗位不同、职责所在,不论能否有机会来聚会,都无关要紧,但都必须“唤回自己的战斗青春”,仍要保持革命传统,仍要具有“驾驭任何险恶风云”的斗志,大家都要在新的甘蔗林时代,继续革命,艰苦奋斗,度过饥荒。战友之情,细节不计,而继续革命,责无旁贷!
段三、第11节,回环往复,首尾圆合。首节咏叹,为了引起联想;尾节反复,回味咀嚼,增强了抒情韵味,并显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郭小川外出采访
四、写作艺术赏析
诗人写诗,一向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服务政治,选择重大题材,“和时代共脉搏”。这首诗就是他倾注深情,按照党中央扩大会议精神,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发扬战争年代精神,为战胜困难,共度灾难而写的,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这种听党的话,直接为时政服务,应时而作的精神,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追求,也是这首诗的第一特点。
同时,在诗歌形式上,他也勇于创新,不断追求。这时,他已搁置马雅式的楼梯体,采用四行式的格律新诗体。他学习楚辞汉赋,大量运用铺陈渲染、排比重复、对偶设问等手法,雄浑热烈,色彩浓郁;诗句基本均衡,诗行大致整齐,节律分明,音韵和谐;还大量运用对照手法,将南方与北方、遥远与亲近、艰辛与香甜、历史与现实、现在与将来、老一辈与新一代,也就是把甘蔗林与青纱帐这样两个时空隔离的意象,进行了详细深入地比照,表达了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继续革命的伟大现实意义。
《甘蔗林—青纱帐》是咏物诗,也是政治抒情诗。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写法,借助合理的想像联想,以浓烈的革命激情,把时空隔离那么遥远的甘蔗林和青纱帐联系在一起,反复对比,互相映衬,作为两个时代的象征意象,形象地表达了革命战争年代与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内在关系,诗人歌颂了继往开来、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抒发了对老一代继续革命、新一代健康成长、新老两代并肩战斗、共度灾难的欣慰之情。陈存选2024、10、15
参资:百度百科《甘蔗林—青纱帐》。
郭小川生活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