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规避情况判断中的“晕轮效应”
■卢 勇 周 一
“晕轮效应”,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大意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中只注重局部特点,通过简单的思维扩散而得出整体结论,进而形成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觉。分析判断情况,是作战筹划中认识对手、分析战场的关键步骤。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晕轮效应”,把敌人的个别优势不合理地放大,可能对情况判断和作战决策部署产生误导,甚至会严重影响己方的战斗信心,进而招致失败的结局。
客观来说,情况判断中如果关于敌人的相关信息匮乏,以至难以对敌进行全面分析,将极有可能产生“晕轮效应”。这种情况类似于盲人摸象,从能够了解到的个别特点出发,直接得出以此为基础的判断结论。然而,从根本上讲,人的主观因素在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是造成这种思维错觉的主要原因。
从认识客观事物的角度来看,人在主观上很难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情报做出全面系统和及时客观的认知理解,先入为主地得出结论常常难以避免。信息情报是作战对手品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外在表现,也是在分析判断情况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的重要素材。但是,受制于自身的情报获取能力和敌人的伪装、欺骗干扰,作战行动中所能够掌握的准确信息往往呈现碎片化、跳跃式和关联性弱等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以系统思维进行全面评判,仅仅对现有材料进行简单罗列分析,那么率先进入指挥员视野并可能引起重视的,通常是特质突出、表现怪异的少量素材,这将在无形之中误导指挥员的决策判断。
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受个体的思维方式影响,不同的指挥员在面对同一种情境的时候,直观感受上往往有所差别。作战中情况判断也是如此,面对相同的战场态势,有人更加关注对方将领,有人则侧重于兵力数量,不同的对象特征对于个体思维的影响力、吸引力不尽相同,这与决策人员的知识体系、性格特征等不无关系,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之后产生的正常反应。然而,受个体认知倾向的影响,多数人会在自己比较熟悉舒适的某一方面不自觉地持续用力,进而产生盲目的评价泛化和惯性思维,把局部的优势特点扩散到整体,类似于爱屋及乌。2007年,以色列空军以“外科手术式”精准行动,成功袭击了叙利亚的重要设施,这种作战理念让不少国家的空军趋之若鹜。但在随后的局部战争中,这种攻击模式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决策者在思维上盲目扩大了这种战术方法的适用范围,忽略了其在特定的应用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短板。
不难发现,“晕轮效应”产生于“从学习到评价”的过程,就分析判断情况而言,情报搜集和思考分析是学习过程,情况判断结论则是评价结果。要想有效地规避“晕轮效应”,可以从“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两个方面进行纠正。一方面,在搜集整理信息情报的过程中,搭设全方位的信息情报侦搜网络和处理系统,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分析手段,让海量信息既能走进来,也能算出来,为指挥员提供认识对象的全面均衡数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指挥员的思维训练,尤其要增强全面掌握材料、分析互斥材料的能力,缩小“晕轮效应”在分析判断中的影响程度。此外,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通过构建不同地域、单位、领域甚至是军地、人机集体决策系统,增强决策主体之间的思维交互,不仅能够缩短评价时间,还能让各要素充分融合、共同发力,通过规避个人主观好恶的方式降低“晕轮效应”对情况判断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