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熊丙奇
近日,网传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一名宋姓副教授因未通过聘期考核,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非升即走”压力下自杀,引发关注。对此,校方相关负责人回应:该教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且不尊重家属,暴露家属个人信息。
此事还是引发舆论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压力的讨论,而且讨论指向“非升即走”这一高校近年来正在推行的制度。“非升即走”,是一项在欧美大学实行多年、被证明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有积极作用的制度——在青年教师入职最初几年,实行严格的考核,达到考核要求获得晋升的教师才能留任,而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师则被淘汰。但是这项制度引入我国高校后,却遭遇“水土不服”,让整个青年教师群体充满焦虑,也加剧了大学功利、浮躁氛围。
这背后原因有二。一是高校一味要求青年教师快出成果,没有给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二是对成果实行量化评价而非专业评价。
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是按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进行支付的,其中,奖金和津贴主要来自于课题经费。没有课题、项目的老师,收入就比较低。此外,大学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有一系列量化指标,主要包括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获得专利以及奖项等,这迫使青年教师必须尽快在聘期内发表规定数量与档次的论文,申请到国家级课题,否则就可能因通不过考核、晋升而被淘汰、降级降薪。近年来,很多人呼吁科研人员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然而,三四年不出成果就被淘汰、降级降薪,谁还敢坐冷板凳?这种评价,让高校所有教师都陷入严重的焦虑。
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实行专业同行评价,用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评价其教育、学术能力以及教育、学术贡献。这也是破除当前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唯职称等急功近利评价体系,引导青年教师专注教育与科研的关键。
所以,并不是“非升即走”政策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当前高校实行的量化考核体系,再加上计工分式的薪酬制度,让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工作考核压力与生活压力。
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采取适当方式提高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坚决破除“四唯”和数“帽子”倾向,合理设置机构评价标准,不把论文数量和人才称号作为机构评价指标,避免层层分解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这都是高校真正关注青年教师需要改革、落实的措施,如此,才能让所有高校“青椒”摆脱焦虑,放手施展才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5 06:46: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