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秦聪聪
从严重心衰进入生命的“倒计时”,到重新活过来轻松拥抱生活,对于60岁的王先生来说,不过一台手术的时间。
11月22日,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病房,王先生正在等待出院。他身上背着一个包,电线的那端连接着的是一枚全球最小、全磁悬浮植入式左心辅助装置(俗称“人工心脏”)。
心衰寻生机
王先生感觉到不适,要从今年8月份说起。胸闷、憋喘,日益加重。
“他就是急性心衰。”王先生的儿子介绍,当时他们去了当地医院,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也植入了心脏起搏器,但症状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慕名转院来到济南,山大二院心血管外科庞昕焱团队也为他制定了系统的药物治疗方案。无奈,治疗效果仍不明显。
“在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患者收缩压波动在80到90mmHg之间,24小时尿量最少仅450ml。”山大二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庞昕焱介绍,药物治疗10天后,医院心脏特检科王永梅为患者再次复查心脏彩超,超声提示心肌受累疾患、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LVEF26%、左室壁动度弥漫性减低。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王先生当时已经属于终末期心衰患者。
“单纯更换瓣膜无法改善心功能,并且左心室功能极差属于手术禁忌,因此患者非常不适合进行常规的瓣膜置换手术。”庞昕焱坦言。
据介绍,对于绝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而我国的心脏移植起步晚、器官供体不足,目前每7个等待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中,只有1人能够成功等到合适的供体器官。此外,终末期心衰的老年患者普遍身体虚弱,心脏移植术后需要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免疫力的下降也意味着各种疾病可能趁机而入。
人工心脏植入术,成为王先生的“最优解”。
植入“人工心”
庞昕焱介绍,对比心脏移植,人工心脏移植没有供体等待期,可以满足患者迫切的需求。另外,人工心脏一年生存率约为90%,三年生存率为82%-84%,与心脏移植基本一致,可以作为桥接治疗或者终点治疗。
最后,经过庞昕焱团队、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心脏特检科等多学科会诊和反复评估验证,结合患者的身体、精神状况以及家庭情况,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进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
10月28日上午,王先生被送入手术室。
“这个患者之前血压就非常低,因为麻醉会有抑制心脏、扩张血管的作用,血压维持本就困难,很有可能还没开始手术,就没有手术机会了。”山大二院麻醉科主任赵鑫坦言。
不过,这些风险并没有发生。
庞昕焱团队、麻醉科、心脏特检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密切配合,置入漂浮导管监测右心及肺动脉压力,置入食道超声进行术中评估,庞昕焱团队先为患者进行三尖瓣成形术,随后在心尖处打孔植入了人工心脏,完成人工血管吻合及排气,成功启动人工心脏。
术中经过食道超声验证,人工心脏的入血口精确地正对二尖瓣瓣口并完美地与室间隔平行,同时主动脉瓣实现1:1开放,各项数据均达到术前预期效果,手术非常成功。
在心血管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患者术后第1天顺利拔出气管插管、脱离机械通气,经过20余天的悉心治疗,患者恢复良好,下床活动自如,顺利出院。
延伸阅读——
人工心脏,为心衰患者更长生存提供更多可能
“人工心脏,一个是材料容易获取,再就是和心脏移植不一样,这就是个设备,只需要服用一般的抗凝药物就行了,不会存在排异的情况,因此,不需要长期吃那种抗排异的药物。”庞昕焱介绍,人工心脏植入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现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我国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数量正逐渐增多,由于供体严重不足,心脏移植技术获益者还是有限。
而左心辅助装置技术的发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缺,作为一种桥接甚至终点治疗的手段,可为死亡率高而又缺乏及时有效治疗手段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除此以外,人工心脏植入后,一般也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3 0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