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16日起,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鲁韵薪传实践团开展鲁文化探访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进周公庙、鼓楼、三孔、孟府孟庙及乡村社区,在溯源中感悟先贤智慧,更以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实践团首站奔赴周公庙与鼓楼,在周公庙聆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深切感悟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内核;登上鼓楼俯瞰古今风貌,探寻礼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脉络。
下一站,实践团在孔庙万仞宫墙前观看开城仪式,随后走进幕后与演员探讨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当日还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师生分别同游三孔、共访孔子博物馆,在跨校交流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路径。
实践团成员在孔子博物馆内学习
最后,实践团先前往孟府孟庙,结合前两日见闻梳理鲁文化“礼、仁、节”传承脉络,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鲁文化认知调查问卷与主题宣讲PPT,随后走进郭庄社区,面向当地青少年开展文化宣讲与互动活动。
实践团成员进行实地调查
宣讲现场设置“文化问答区”“实验体验区”“创意留言区”三大板块,将鲁文化知识融入趣味互动中。在文化问答区,实践团成员结合《论语》《孟子》经典语句,提出“周公的‘礼’像生活中的哪些规则?”“孟子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今天怎么体现?”等问题,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理解传统文化。有小朋友抢答:“就像排队不插队是‘礼’,遇到困难不放弃是‘大丈夫’精神!”
实践团成员进行鲁文化宣讲
实验体验区成为全场焦点。实践团成员带来紫甘蓝变色趣味化学实验,“实验中,指示剂遇特定溶液变色的规律是固定的,不会因外界干扰而改变。这恰似‘礼’的本质——无论是日常的排队秩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还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都有其不可逾越的底线和准则。”实践团成员边操作边讲解。孩子们争相上前尝试,在观察颜色变化的过程中,轻松记住“仁”要因人而异、“礼”要坚守原则的道理。
实践团成员进行实验讲解
创意留言区里,孩子们用彩笔在展板上写下“我要做懂礼的小大人”“传统文化真有趣”等留言,稚嫩的笔迹里满是对文化的向往。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92%的孩子能说出至少一个鲁文化典故,89%的孩子表示“想了解更多传统文化”。
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实践团聚焦鲁文化,在济宁多地开展实地探访与文化传播活动,涵盖古迹考察,校际联动,乡野科普。实践团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文化+专业”的传播模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千年文脉在青春接力中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李 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5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