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6:3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斗蛐蛐)

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他在用人方面,有问题,而且很有问题。

皇帝的用人问题,那就是官位的任免问题。

我们知道,朱瞻基同志,他是一个很爱斗蛐蛐的人。

斗蛐蛐,也叫斗蟋蟀,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搏戏。

蛐蛐分雌雄,雌性不好斗,只有雄性好斗,在自然界中,雄蛐蛐会为了保卫领地或者争夺配偶而相互争斗,所以人们索性利用这种昆虫的特点,把他们成双捉来,放到罐子里看他们相互撕咬。

一般人斗蛐蛐,天黑之后到公园去捉个一两只也就差不多了,但朱瞻基斗蛐蛐的瘾头相当大,他曾经给让地方上一次进献一千多只蛐蛐,结果当地武官们集体出动捉蛐蛐,捉的多,捉的好的甚至可以以此来论功行赏,升职加薪。《万历野获编》:...卫中武弁,闻尚有捕蟋蟀比首虏功,得世职者...

武弁,就是低级军职。

而这句话就是说,有些地方上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甚至有捉蛐蛐可获得和上阵杀敌一样的奖励,甚至可以得到世代承袭的官职的规定。

官爵本为天下公器,在明代,如要做官,往往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科举。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科举)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轮一轮的考下来,从青年才俊考到华发皆白,也往往只不过是混了个翰林待诏而已。

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在电视剧里经常出现,但是在古代,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那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不是说我只要肯考,我就一定能考上的。

拿科举盛行的唐朝来说,科举从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开始,到昭帝天祐四年结束,期间282年,举行大小科举考试273次,看起来年年都办,但是终唐一朝,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只有8455人。

这也就是说,大唐王朝每年从科举中走入官场的人,只有二十个左右,录取率可以说是相当之低。

那么明朝呢?

很显然,数据要比唐朝好很多。

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十八年到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崇祯十六年,明朝开科89次,一共录取了24595名进士,换算下来,明朝每年登科之人,有86人左右。

这86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寒窗苦读圣贤书,为了考试可以说是玩了命似的学习,小考大考各种考,他们不仅要努力,还要足够幸运,祖坟冒青烟都不够,得是祖坟着火了才能登堂入室,混上那么一官半职,而朱瞻基看谁蛐蛐抓的好,直接就安排好工作,一步到位了。

不应该,皇帝实在是不应该。

当然,坊间风传朱瞻基喜欢斗蛐蛐,甚至是说他斗蛐蛐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王朝,民间百姓为了向皇帝进献蛐蛐,竟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撇家舍业地也不种,每天就是个捉蛐蛐的程度,但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于野史和藩属国朝鲜的史料,明代官修正史却讳莫如深,基本上是一字未提。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内书堂)

如果说以捉蛐蛐而封官只是个例的话,那么皇帝的另外一项用人举措则大有问题。

在宣德元年,也就是他即位登基的第一年,他在紫禁城中开设了一个叫做“内书堂”的机构。

这个机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明的夜校,这间夜校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教授学问,而且由于在这所内书堂里任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翰林院的学士和侍讲,随便拽出来一个不是探花就是状元,所以内书堂里的知识,还不是初级知识,而是高级知识,不是奔着扫盲来的,而是奔着打造人才去的。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所夜校,他不是用来给皇帝的儿子们读书的,也不是用来给大臣们进修的,而是专门用来给宦官们学习的。

朱瞻基不仅教宦官们读书,而且这些宦官们接受完了一整套正规专业的文化教育之后,皇帝还会让他们辅佐自己,给他们参与到明王朝的政务工作的机会。

朱瞻基的这个做法,很显然和祖制有悖。

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宫门口竖过一块醒目的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老皇帝要求,明朝的宦官不允许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谁参与就砍谁的头。

并且,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朱元璋还有很多更加严苛的规定,比如,宦官不能穿官员的服装,不能担任朝廷里的任何官职,就算是做内官,官阶也不能超过四品,皇帝甚至还剥夺了他们读书识字的权利。

身在紫禁城,身为宦官者,就要踏踏实实的做一辈子的文盲,甚至就连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会写,因为,没有人有兴趣知道。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这么做,当然有他的理由,而朱瞻基固然也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帝王,他当然也明白开国皇帝的意图。

秦有赵高,西汉有石显,东汉有十常侍之乱,而到了唐朝,阉宦之祸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唐朝中后期宦官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控制,挟持,甚至杀掉皇帝,唐僖宗李儇甚至称呼权宦田令孜为阿父。

更有如北魏宦官宗爱,连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魏南安王拓跋余两位皇帝。

过往的历史教训如此惨痛,那么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还要教宦官们读书识字,甚至让他们参与政事呢?

其实,朱瞻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来,朱瞻基治下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盛世的景象,君王造盛世,那他压力肯定就很大,因为漂亮的业绩那就是用辛勤的工作换来的。

作为一个勤政或者说是被动勤政的皇帝,朱瞻基每天要面对处理不完的政事,批阅不完的奏疏,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急需皇帝解决的事情一件又一件,朱瞻基不是钢铁侠,就算他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他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把文官尽可能的都消灭掉,就算是累死也要把国家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祖朱棣选择组成内阁来消化政务,惠帝和仁宗则属于完全信任文臣,可以把整个帝国的大方向让他们来把持,但宣宗朱瞻基青年气盛,却并不愿意这么做。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文渊阁)

一来,皇帝有很多私密性极高的文件,他并不愿意和臣下们分享,他也信不过这些如流水落叶般更替的员工们。

二来,皇帝把工作派遣给大臣,就等于是皇帝把一部分权力分割给了大臣。

从仁宗以来,内阁的权力不断壮大,文官们更有组成集团的势头,这很显然不是皇帝乐于看到的,这个时候,宦官的优势性就体现了出来。

作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宦官们无法离开皇帝,宦官们和皇帝的关系最为亲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皇帝对宦官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皇帝相信他们,因为文臣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博得清正之名,而宦官们只能依靠皇帝。

接受了高级教育的宦官们从内书堂毕业之后,朱瞻基直接把他们送入司礼监,成为了皇帝的贴身秘书。

明朝的内宫机构,一共有二十四个,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

比如,四司中的惜薪司,主要负责烧煤和供暖工作,宝钞司则负责制造纸张。

八局中的兵仗局,负责制造火药和军械,司苑局专门负责宫中的蔬菜瓜果。

十二监中直殿监负责收拾卫生,尚膳监负责给皇帝做饭,尚衣监负责皇帝的日常穿搭,而这个司礼监,则专门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工作。

朱瞻基还专门在司礼监中增设了两个职务,一个叫做秉笔太监,一个叫做掌印太监,顾名思义,一个负责替皇帝签字,一个负责替皇帝盖章,那权力是相当之大。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明朝宦官)

我们知道,朝臣和地方官员们向皇帝呈上的奏疏,会首先送到内阁的手中,内阁的大学士们先看一遍,并且把自己的意见用小条儿附在奏疏上,然后再送交皇帝御览,此之谓“票拟”。

内阁把奏疏送到了皇帝办公室,皇帝可就得一封一封的拿起来看,同时用朱笔在奏疏上写出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皇帝写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写的都是知道了。

这个过程,称为“批红”。

数量少皇帝还能看得完,可是如果数量较多,皇帝忙不过来,他就得拜托司礼监的宦官们帮他代为批红。

如朱瞻基这样的皇帝,他对宦官是拥有绝对的掌控力的,宦官们代为批红的这个过程,也是在他的监督之下进行的。

所以你看,虽然宦官们在批红的过程中获得了近乎于宰相甚至是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可这种权力始终是高危的。

朱瞻基曾经多次惩处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以及胆敢逾越的宦官们,使得他们虽然扮演了可以使皇帝用来和内阁所抗衡的工具,但却从来都是噤若寒蝉,小心翼翼。

有这样可以强而有力的保障中央集权的皇帝,别说他用宦官,就算是他用权臣,用外戚,乃至是把地方军阀弄到朝廷里来,那问题也不是很大。

因为,皇帝管得住。

为何说明宣宗朱瞻基在用人方面有问题

(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朱瞻基有这个能力。

所以在朱瞻基看来,让宦官参与政治,只不过是让他们在洒扫亭台,伺候自己之外再多加上一份无需支付薪水的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榨尽他们的剩余价值。

只是朱瞻基没有想过,他的后代子孙并不如他一样懂得驭下。

作为皇帝,如果要开创一套流程,那么皇帝就必须保证这套流程适合子孙后代,符合千秋万代的生存基本条件,而朱瞻基任用宦官,很显然只是为了创作出一套让自己减负和在政治中不受文官倾轧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的工具。

如果朱瞻基足够聪明,他就应该对这套工具在使用后进行销毁,而不是任其发展。

后世如嘉靖和万历那样怠政的皇帝极大的助长了司礼监宦官的权力,而如武宗和熹宗那样的皇帝更是可以养出威胁到朱氏皇族统治的特大权宦。

在宣德某年的某一天,内书堂中传出阵阵读书声,明宣宗朱瞻基十分满意,他认为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并且终于有所成效。

而这些原本至卑至贱的宦官们,此刻正襟危坐,手捧圣贤书而聚精会神,正在儒家老师的教育下,识文断字,通晓道理。

朱瞻基不会知道,在这群服装统一的皇家奴仆之中,一个叫做王振的低级宦官正在刻苦攻读,而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也开始悄悄转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或许能够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治国有方的君主,承袭先祖的基业,他的统治时期明朝国力强盛,科
2024-05-06 16:56:00
详细介绍明宣宗朱瞻基
...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
2024-04-30 22:36:00
明宣宗朱瞻基在历史上能力被严重低估
...皇帝中文武双全的一世英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明玄宗朱瞻基就是其中之一。本期就跟大家来聊一聊,历史上能力被严重低估的明宣宗朱瞻基。一三九九年三月,朱瞻基出生于北平燕王府,就在他
2023-02-21 20:32:00
...帝的身份不相符,所以正史上的记载非常少。那么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叫蟋蟀皇帝?这个问题也曾被很多历史学家关注,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蟋蟀兴起开始说起,有人说过斗蟋蟀这件事情是从唐
2023-10-11 17:24:00
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朱瞻基,即明宣宗,号长春真人,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在位共十年。他是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
2024-06-23 22:10:00
朱瞻基在位期间,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朱瞻基,即明宣宗,号长春真人,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在位共十年。他是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生母是诚孝张皇后">诚孝张皇后。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
2024-06-26 11:12:00
明宣宗朱瞻基:文如李世民,艺赛宋徽宗,他是好皇帝,却毁了明朝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的历史评价,总是让人又爱又恨。有人说,他的文采堪比李世民,艺术修养比得上宋徽宗,堪称一个“全能型”帝王。但他能登顶,也能翻车。他治国理政不差,可偏偏做了一件
2024-12-03 09:47:00
明宣宗朱瞻基的书画艺术与治国理念
朱瞻基做为帝王又极好艺术且造诣极高,本文试图结合其个人生平、绘画艺术作品、时代特征、笔墨特点、画面意境等因素,解答朱瞻基身为帝王为何雅好丹青,使读者对他的绘画艺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
2023-12-06 21:57:00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与明朝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人才,和他老爹明仁宗朱高炽,合伙开创了明初小盛世:仁宣之治。其实他老爹明仁宗在位只有8个多月时间,而朱瞻基在位却有10年时间,所以仁宣之治的主体,就是明宣宗时代。
2023-09-18 06: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永远铭记!先烈的事迹依然振聋发聩、震撼人心
江南时报讯 清明节前夕,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后代分会和烈士寻亲志愿者及烈士亲属来到苏州市相城区烈士纪念馆祭扫缅怀革命先烈
2025-04-03 14:10:00
书存金石气 艺游翰墨间——评高建书法篆刻艺术
鲁网4月3日讯在当代书坛,走流美一路的人不少,而走古朴浑重一路的,却不是很多,高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探索者。他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先生学习篆刻
2025-04-03 14:56:00
闪耀吧!中华宝藏丨二里头有位琢玉成礼的“少年”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我们不仅展示文物的物质之美
2025-04-03 15:30:00
何谓“山水精神”?如何领会“象外之意”?山水,远超自然景观的有形之身,蕴藏中国文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何谓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2025-04-03 11:23: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3 11:47: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近代女画家陆小曼逝世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女画家、社交名媛。陆小曼师从刘海粟
2025-04-03 12:39:00
描摹,另一种祭奠
大众网记者 孙顺科 邓慧慧 宁晓洁 威海报道清明节前,走进背倚青山的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百余级台阶引向肃穆的纪念场馆与烈士陵墓
2025-04-03 10:53:00
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了一道折子,惹恼了皇帝,肃顺却告诉他好事将近
爱新觉罗·肃顺,此人在道光,咸丰帝在位期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臣,尤其是到了咸丰皇帝的时候,对于肃顺更是信赖有加,每每有军国大事之时
2025-04-03 10:55:00
重温英雄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丨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4月2日上午,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借清明之际重温英雄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025-04-03 08:59:00
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近日,根据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落下帷幕。也是从3月起,徐则臣正式升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2025-04-03 09:53:00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