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重走白求恩之路(我和中国的故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05:58: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加拿大)史蒂芬·沙贝尔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第 15 版)

我的故事要从2005年秋季说起。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安徽省的一所高校教授英语课程。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散步。有一天,一位刚刚练完太极拳的老人同我交谈。听说我来自加拿大,老人立刻紧紧抓住我的双手,饱含深情地讲起当年诺尔曼·白求恩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一刻,我开始意识到中国人民对白求恩医生有很深厚的感情。

当晚,老人激动颤抖的双手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辗转反侧之际,我暗暗下定决心——我想要真正走近白求恩,了解这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国际主义战士究竟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怎样的真挚友谊。于是,2006年我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始追寻白求恩生前的足迹。

在那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现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的英语教研室主任齐明教授,并就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亲切交流。我们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好友。在他的推荐下,我研读了大量史料,渐渐地,一个献身理想而又热爱生活、真诚善良而又执着坚强的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日益清晰。怀着敬仰之情,我与齐明一同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的墓前瞻仰,深深鞠躬并在心中默默祝愿:希望白求恩精神永驻,在加拿大和中国人民之间世代传承。

在中国退休后,我于2015年返回加拿大,但与白求恩之间的渊源并未就此终结。2018年4月,作为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的一员,我荣幸地受邀回到中国,重走白求恩之路。一路上,我遇到的所有人都精心保护着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故地,无声地记述着白求恩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的动人故事。

在河北唐县牛眼沟村,我们看到了白求恩当年住过的小屋,以及他曾协助创办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前身)旧址。当年,白求恩从延安坚决赶赴晋察冀抗日前线,用自己带来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先后在山西五台县耿镇松岩口村和河北唐县牛眼沟村协助创建了“模范病室”和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为八路军留下了一支“永远也不离开”的医疗队。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烧杀抢掠将中国大片村庄烧得一干二净。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被迫转移至唐县葛公村,山西的“模范病室”更是被夷为平地。白求恩在难过、愤恨之余,发明了“流动战地医院”——一个形似卢沟桥的“药驮子”,方便随时转运伤员。我们在位于唐县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见到了这一重要发明,上面装配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可以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配制500个处方。两个“药驮子”一拼,就是一张手术台,大大增强了场地转移的灵活性。

为减少伤员的痛苦,白求恩带着他的“药驮子”,把手术台设在了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在河北顺平县白银坨,我们沿着当年白求恩救治伤员的足迹徒步约4公里。身处深山之中,脚下是崎岖山路,白求恩带领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的画面扑面而来。仅1939年在冀中的4个月里,他就行进1500里,做手术315次,还多次为伤病员输血。

在旅途的最后,我们来到河北涞源县孙家庄。在这个见证了白求恩生命最后时日的村庄,我深感沉痛。1939年冬季,在涞源县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白求恩左手中指不慎被刺破,因感染败血症而英勇牺牲,将魂魄永驻太行山脉。白求恩被安葬在位于唐县军城南关的晋察冀烈士陵园。他的墓旁立着另外一座坟茔,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字:加拿大友人琼·尤恩之墓。当年随白求恩一同来华的,只有这位加拿大护士。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并肩作战,结下深厚友谊。临终前,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尤恩选择将骨灰留在中国,并同白求恩葬在一处。尤恩是白求恩高尚灵魂和壮美人生的见证者。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曾经在书中读到的这段文字,因为这次旅途得到有力印证。多年追寻,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也不断感染、震撼着我。

当年重走白求恩之路时,我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白求恩精神让我身为一名加拿大人感到自豪,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白求恩的故事告诉更多加拿大人,让这份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如今,传承白求恩精神已经成为我的心灵归属和毕生追求。在我心中,这位跨洋越海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身上闪耀的光芒,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生命力,就像掩埋了英雄忠骨的中国太行山脉,年年岁岁,巍然屹立,苍翠葳蕤。

(作者为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渥太华分会)执行委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0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的名字穿越时空,回响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诺尔曼·白求恩,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也又一次被提起。白求恩的堂孙马克·威廉·白求恩接受了纪念章。这位加拿大电影人诚恳地说:“我
2025-08-05 21:48:00
临沂大学医学院实践团的红色乡村振兴之路
...活动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红医精神社会责任实践团在白求恩纪念馆参观学习高天宇供图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意与责任,来到了白求恩纪念馆和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
2024-09-19 16:51:00
珍贵照片里追寻白求恩足迹
...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追寻英雄的足迹——白求恩生平事迹图片展》开展。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今年是白求恩逝世85周年。昨天,“追寻英雄足迹——白求
2024-04-26 05:19:00
...自:中国新闻网8月18日,走进位于武汉市第五医院的武汉白求恩纪念馆,讲解员正在给前来参加武汉市第五医院100周年院庆的专家讲解白求恩在武汉救治伤员的经历。1938年白求恩来到
2023-08-18 19:47:00
中央新影集团2023年重点影视节目片单发布
...辽沈大地百年来的红色传承;《不远万里——寻找真实的白求恩》为人们还原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真实白求恩;《王淦昌》弘扬以王淦昌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
2023-02-02 22:53:00
光耀太行 | 山西抗战中的白求恩
图为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外观。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张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战历史长卷中,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以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为这片红色热土写下不朽的篇章,筑就永恒的丰碑。诺
2025-08-15 16:47:00
同心助“同心” 安踏公益携手和敏基金会助力宁夏乡村振兴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冠军基金、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并在此宣布,安踏茁壮成长公益计划未来三年(2024年-2026年)将向中国欠发达地区再捐7亿人民币
2024-05-31 13:10:00
英雄故里来了“白求恩”
...:人民日报客户端张志锋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白求恩医疗队”终于抵达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来不及喘口气,队员们随即展开工作。从抗日英雄节振国故里,到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故乡,
2024-03-16 23:48:00
健康中国看山西:吕梁市中医院与山西白求恩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骨科联盟及李强博士工作站签约揭牌仪式举行
上游新闻获悉,8月5日上午,山西白求恩医院冯皓宇主任携骨科专家团队,与吕梁市中医院签署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骨科联盟合作协议,举行了骨科联盟及李强博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并在吕梁市中医院
2023-08-05 18: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