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书香里的贵州|《亚鲁王》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 “史诗里”的传奇贵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20:32: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书香里的贵州|《亚鲁王》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 “史诗里”的传奇贵州

“在远古岁月,是远古时候,哈珈生哈泽,哈泽生哈翟,哈翟生迦甾……”当古朴沧桑的《亚鲁王》在麻山深处响起,一个生命远去了。但这片土地上的生者虔诚地相信,在神秘的唱诵中,消逝的生命可以循着祖先的足迹长途跋涉,走向天宇、高山、平湖、草原,最终抵达祖先生活的天地。

2012年2月,当《亚鲁王》这个世代深藏于贵州麻山苗族地区,仅仅依靠口头流传的苗族英雄史诗,得以用文本形式走出大山,走进中国文学史,向人们揭开了“史诗里”的传奇贵州。由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亚鲁王》(第一部)面世,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项重大成果。

书香里的贵州|《亚鲁王》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 “史诗里”的传奇贵州

东郎(右三为杨正江)。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西部支系在首领亚鲁王的带领下创世与迁徙的历史。著名文化学者、《亚鲁王》总策划冯骥才这样描述它:“在它舒缓沉雄、铿锵有力的诗律中,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这部口述的诗化的民族史,还是苗民族精神与生活的历史经典,是其民族文化所达到的历史高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见证,其意义远远超出文学本身。”

在《亚鲁王》的序言里,冯骥才提到:“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大学毕业生……直至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文的人,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他最早发现麻山地区的《亚鲁王》,最先认识到它非凡的价值,并一直在田野里千辛万苦、甚至形影相吊地默默工作着。”

这位苗族青年,便是《亚鲁王》的主要收集与翻译者,现任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

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紫云麻山的杨正江,从小在祖辈关于家乡的各种奇异故事里对魔幻诡谲的山中世界充满好奇。在成长的过程中,家乡“东郎”(苗语音译,意为“歌师”)苍凉的史诗吟诵的声音似乎一直回荡在耳边,萦绕在心头。带着对家乡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杨正江大学时期毅然踏上了回麻山追寻亚鲁王史诗的旅程。于是麻山遍地长满巴茅花的山野里,常见杨正江孤独前行的身影。

书香里的贵州|《亚鲁王》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 “史诗里”的传奇贵州

身着苗族服饰的杨正江。

从跑遍葬礼收集东郎的唱诵,到拜师亲自学唱,杨正江一点点拾起史诗的碎片,一点点与苗族千年的历史共鸣。

随着杨正江的奔走呼吁,《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学界和苗学界的视野并得到广泛关注。著名文化学者,也是后来《亚鲁王》的执行主编余未人曾形容:“它仿佛横空出世,震撼了民间文学界和苗学界的学者们。”2009年,《亚鲁王》被文化部列为当年“中国十大文化发现”之一,其整理与出版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随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当时抢救保护工作小组中唯一会西部苗语的人,杨正江承担起了大量的一手工作。

书香里的贵州|《亚鲁王》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 “史诗里”的传奇贵州

《亚鲁王》

翻遍麻山的每一处山头,访过当地的每一位东郎,漫长的收集、整理与翻译工作,于杨正江而言是一种寂寞和艰苦到极致的磨炼。但当看到东郎在自己的吟诵中流下泪水,他们看到了《亚鲁王》史诗延续的希望,杨正江看到了传承的意义。

《亚鲁王》史诗不仅传唱着苗族的历史,还吟诵个体生命的前世今生。在每一个仪式上,每一个个体历史就会加入到整个苗族的历史。只要还有东郎吟唱,这部活态史诗便能被再次续写和生长。杨正江说,待《亚鲁王》的全部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圆满完成后,他和他的团队将成为英雄史诗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届时,他们将重返大山,继续吟唱《亚鲁王》,做亚鲁王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者。

书香里的贵州|《亚鲁王》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 “史诗里”的传奇贵州

杨正江与东郎合影。

记者:《亚鲁王》史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为苗族文学史上发现的第一部英雄史诗,它有着哪些特点?

杨正江:亚鲁王是一个真实但被神化的西部苗族的先祖,史诗以他为主角,叙述了他创造日、月、山、地,带领部族在平原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不料因拥有天赐宝物“龙心”,招致了两位兄长的嫉妒,导致双方兵戎相见。亚鲁王不敌两位兄长,被迫携着王妃、王子、族人迢迢迁徙,从富庶的平原逃亡至贫瘠的深山,艰难生存。但其兄长仍紧追不舍。最后,亚鲁王奋起抵抗、保卫疆土,重建了家园。

《亚鲁王》史诗,只要身临其境地聆听,入心地品读,便能从那些生动形象的描述中领悟其中英雄而悲怆的意蕴。亚鲁王残酷而英勇的征战让苗人的后代深感自豪。

作为在麻山苗族地区世代相传的史诗《亚鲁王》,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它通常是在麻山苗族送灵仪式上由特殊装扮的东郎吟诵,意在通过引述英雄祖先亚鲁王的坎坷经历和历史足迹,指引亡灵一步步回到先祖的故地;第二,《亚鲁王》对于恪守传统的苗族民众而言,不是一个带有娱乐性、可有可无的艺术消费品,而是与这些民众的宇宙观、生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人生重要内容,它对苗人心灵的征服力极其强悍;第三,《亚鲁王》传习的过程有诸多规则与禁忌,习艺者要通过虔敬的仪式拜老东郎为师,传授只能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进行,充满浓郁的神秘色彩。

记者:收集、整理和翻译《亚鲁王》的过程主要遭遇了哪些困难?

杨正江:《亚鲁王》只在被称为“东郎”的歌师间世代口传,2009年系统的采录工作开始时,能较完整唱诵的“东郎”已经93岁了,许多“东郎”也都年过古稀,记忆力衰退。而数百位“东郎”口中的《亚鲁王》,内容、版本也并不完全一致。

另外,《亚鲁王》传唱的西部苗语非常晦涩难懂,在搜集过程中需要以拼音式苗语记录,再转译成汉语,当时具备这一能力的只有我一人。而且,翻译的过程也很艰难。《亚鲁王》中有一些苗语现在已经不用了,不仅是翻译成汉文,就是翻译成苗文都很难。一些东郎虽能唱诵史诗,但并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为了准确地翻译,要花费很多工夫去找一个最准确的汉语词汇来表达东郎们唱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推敲,并且从多个东郎那里去印证。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难题,追寻亚鲁王的过程是辛酸而孤独的。在我们进入麻山寻觅这些声音的时候,我们遭到了同龄人对我们的不理解、不认同。但艰难的道路却成为我们坚强的理由,我们要拯救麻山,拯救历史的遗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民族有着浑厚而壮美的历史。

目前,《亚鲁王》第二部的搜集整理与翻译正在艰难推进中。我们每天只能翻译50行左右,而整本书一共有3万多行。但无论如何,我们始终坚定传承和守望这份文化的决心。

记者: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整理出版《亚鲁王》的意义?

杨正江:麻山地处偏远,过去几乎与世隔绝,这种封闭阻绝了外界文化的入侵;同时,对于世居荒岭僻野的麻山人来说,史诗里这位顽强坚忍的亚鲁王成了他们最坚定的精神支柱,这些成为《亚鲁王》史诗得以数千年传唱不绝的原因。另一方面,麻山会说西部苗语的受教育者寥寥可数,因此千百年来《亚鲁王》只能囿于麻山地区口传而不为外界所知。《亚鲁王》的发现,填补了两千多年来贵州乃至西南地区苗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空白,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英雄史诗的内容,成为贵州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然而,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麻山地区与外界渐渐相通,这部浩瀚的活态史诗及相关习俗与仪式必定难以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走向瓦解甚至消亡。因此它的抢救存录工作变得非常紧迫。将无形的、只依附于口头流传的文学转化为文本,才能保证它的存续。这也是《亚鲁王》的整理出版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亚鲁王》至今仍在麻山苗族地区的3000多名东郎中传唱,它完整地叙述了苗族创世、征战、迁徙等重大史实,展示了苗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图景,成为一部研究古代苗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原生资源和“活态”百科全书。冯骥才老师曾说:《亚鲁王》史诗的价值,无论在历史、民族、地域、文化还是文学方面,都是无可估量的。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曦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活图景,增强儿童对于苗族文化的直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贵州苗寨多为干栏式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沿山坡依此而上,顶端屋脊上有以木质的房梁、杉木板壁、杉木梁柱为主;苗族建筑的屋
2023-05-10 01:46:00
网络文学扬帆远航(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6日 第 20 版)核心阅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研究海外读者的审美接受特点,让翻译后的作品既保持原有的中国文学味道,又契合海
2023-06-16 05:47:00
我国贵州发现两个洞穴鱼新物种
科研工作者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的两处洞穴分别发现两个洞穴鱼新物种,它们均隶属于高原鳅属,专家将其命名为“紫云高原鳅”和“亚鲁王高原鳅”,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
2024-10-12 13:48:00
“黔凉为伴 爽阅书香”第二届避暑季阅读推广活动在贵阳启幕
...,“黔凉为伴 爽阅书香”第二届避暑季阅读推广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拉开帷幕。这场持续至8月31日的活动,将丰富文旅体验融入阅读推广,为广大市民送上一份贯穿夏
2025-07-13 16:04:00
书香助力敦煌之美闪耀世界
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张璇(朝华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敦煌历史文化绵延千年,享誉全球。在对外出版领域,深入挖掘和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多元灿烂的人文艺术之美,展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2024-06-25 10:26:00
“陈彦长篇小说系列”多语种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
...,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做到了这一点,找到了优秀的翻译者;第三,这一系列的图书在输出的同时,考虑了读者阅读,主动营销,才能使这个系列图书获得了更好的市场。同时,他认为“陈彦长
2025-06-23 11:44:00
做顶级风味“翻译者”|“贵阳咖啡”的调性(上)
...待转化。“贵阳虽不产咖啡,但我们可以做顶级风味的‘翻译者’。”强华说。“吾界咖啡咖啡无界”,是强华创业之初就敲定的品牌理念。初心不改,如今,她的吾界拥有3家精品店、一家烘焙工
2025-07-14 11:18:00
又一部红色年代史诗巨制官宣定档,豪华阵容超吸睛,引人期待
自从《觉醒年代》爆火之后,红色年代史诗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近日,又有一部红色年代史诗巨制官宣定档,将于3月24日迎来首映,这部作品就是《望道》。这部历史题材电影又名《宣言》,以二
2023-02-28 12:05:00
翻译家杨苡:岁月呼啸 美无倦意
...让我们一起缅怀她“岁月呼啸 美无倦意”的人生。出生书香门第 就读西南联大《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是杨苡唯一口述自传,这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2023-05-10 08: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 武装队长“顶塌天”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清太徐县公安局旧址(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次猝不及防的遭遇战,竟成了以少胜多
2025-08-14 07:12:00
文化中国行|湘子庙 道教全真派祖师庙
湘子庙在西安南门里西侧,位于湘子庙街与德福巷的三岔路口,与南门东侧的书院门隔街呼应。湘子庙是西安城内道教全真派祖师庙,也是西安市主体建筑尚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
2025-08-14 08:04:00
抗战中的太原:我的父亲是少年情报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武铁柱的故乡五坡村(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故乡五坡村在晋源区最西边的天龙山上,因村小人少
2025-08-13 08:21: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⑧|喝咱一碗水,给咱挑满缸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亚飞 董昌 王亚楠文案:彭文君 苏畅 袁铮制作:齐媛媛 曹珍 翟晓晖 韩海莹 袁欣悦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
2025-08-13 08:29: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姜晓彦8月7日,在潍县集中营解放80周年来临之际,一场特殊的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行
2025-08-13 10:06:00
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8月13日播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由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
2025-08-13 15:16:00
屯堡文化:多元价值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600多年来,屯堡人在与贵州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2025-08-13 15:30:00
海外网8月13日电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原队员清水英男8月13日接受日本时事通信社采访,讲述了在“731部队”的真实经历
2025-08-13 18:17:00
大皖新闻讯 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非虚构历史长篇《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章宪法
2025-08-13 19:16:00
山河铭记|圩主把易守难攻的堡垒无偿给新四军用
大皖新闻讯 肥东白龙镇褚老圩被一圈宽阔的水域包围着,知情人士介绍,这水域是护城河,宽13米多,让褚老圩变成了易守难攻的堡垒
2025-08-13 20:23:00
山河铭记|彭雪枫忍痛卖马筹军费 马贩子得知实情将马返还 索要“报酬”让人至今泪目
大皖新闻讯 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庐江县汤池镇一直流传着新四军抗日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彭雪枫和马贩子的。近日,在重走新四军抗战路探访过程中
2025-08-13 20:27:00
双塔博物馆举行“方寸千年 钱币印迹”研学活动
8月13日,双塔博物馆举行“方寸千年 钱币印迹”历史文化研学活动。讲解员带领小学生们制作铜钱拓片,让孩子们领略古钱币的独特魅力。牛利敏 摄
2025-08-13 22:25:00
拍摄/剪辑:孙国梁
2025-08-13 10:04:00
杨晋豪——九一八事变后国立中央大学重建地下党支部【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杨晋豪,1910年出生。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政治系
2025-08-13 0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