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际

布林肯虽迟但到,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类别:国际 发布时间:2023-06-19 10:28:00 来源:直新闻

布林肯虽迟但到,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图源:美联社

直新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周日开启两天的访华行程。临行前,美方提前设置了所谓“不抱过高期待”的预期,中方则以“美方不要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和中国打交道”作为回应。你如何看待布林肯此访?

特约评论员 吴蔚:关于布林肯此访,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国际舆论首先形成了一个共识:这是一次迟来的访问。“迟来”二字,很能说明问题。我回溯了一下布林肯的几位前任同事的访华时机,大多发现了一个共性:宁早勿晚。奥尔布赖特、康多莉扎·赖斯、希拉里·克林顿,都是在出任国务卿的首次外访行程中选择访华,哪怕是深受“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影响的鲍威尔,在就职半年多以后到访中国已经被美国媒体称作是“姗姗来迟”了。那么回看布林肯此访的时机究竟有多迟?一眨眼,已是拜登政府四年任期的下半程,美国都要进入“选举季”了。“迟来”二字,足以说明当下之中美关系是一种多么艰涩乃至诡谲的情形。

关于“迟来”的原因,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电话中已向布林肯陈明:“年初以来,中美关系遭遇新的困难和挑战,责任是清楚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留有情面,要知道中国军方此前围绕“中美防长在香会未能见面”答记者问时说得更直白:“责任在美方”。

刚刚赴任不久的驻美大使谢锋则在一次讲话中披露了关键信息:仅为筹备巴厘岛会晤,中方就与美方同事进行了8轮、超过24小时磋商。会晤后不到1个月,中方又邀请康达助卿、罗森伯格高级主任在河北廊坊深入沟通10个小时,重点是落实中美元首会晤共识,启动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商讨今年高层交往的路线图。后来飞艇事件、蔡英文“过境”美国干扰了合作议程,再次打断了对话进程,中方深感失望。

这段新时代中美外交秘辛,充分说明了什么叫“责任在美方”。我有必要提醒美国方面,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围绕“中美关系如何搞好”的这道必答题,美方迟迟未能交出满意答卷。一方面,特朗普执政时期的“遗毒”尚未清除,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又祭出新的围堵举措。要我说,如果美国的掌舵人压根儿就不打算把住方向盘,任由对华关系这辆车歪歪扭扭地莽撞飞奔,你加上再厚的护栏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细节令人关注,在中方释放的通稿里,布林肯此访是“经中美双方商定”,而非外交惯例中更为常见的“应邀或是应约”,这在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务卿先生并非是“想来就能来的”。东道主点头同意,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对大国关系、对国际关切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足称表率。

虽迟但到,布林肯终究还是来了,美国国务院网站甚至为此换上了北京街景封面,你要说美方完全不抱期待,那也是骗人的。西方媒体普遍预测布林肯此行“重在防止战略误判”,然而道理一直摆在明面上,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和“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这才是对中国的严重战略误判。在我看来,在中美这对关乎当前人类命运的大国关系中,中国表现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样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方保持着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心,沟通的大门始终没有关上。反倒是美方,一边动辄“制裁”,一边要求对话合作,为了对话而对话,谈归谈,做归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适得其反。

美国战略学界“大牛”、哈佛大学教授艾莉森撰文呼吁:中美应该重回巴厘岛共识。在我看来,中方一直持开放的态度,而路径也是无比清晰的,那就是:拜登政府得改一改“说一套做一套”的臭毛病。

布林肯虽迟但到,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美国国务院网站换上了北京街景封面

直新闻: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也普遍期待中美关系能够实现某种缓和。吴先生,在你看来,中美关系要实现止跌企稳,需要解决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特约评论员 吴蔚:人类命运取决于中美能否和平共处,世纪老人基辛格博士言犹在耳。在我看来,中美大国关系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的全新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和平崛起让美西方一再炒作的所谓“中国崩溃论”一再崩溃,让宣扬西方文明更先进的“历史终结论”走向终结。然而,面对一个与美西方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新兴大国,美西方却刻舟求剑,埋头在自诩胜利的“冷战史”故纸堆中试图寻找答案。然而,中国当然不是苏联,美国人显然是错判了对手、找错了药方。

实际上,我非常想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中美关系当下面临最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于美方没有找到“新时期中美正确的相处之道”。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美国政界意识形态挂帅、学界缺乏理论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大弊端。

一方面,华盛顿缺乏有政治担当、历史责任的政治家,白宫和国会上的大佬们在两党颤缠斗中白白耗费心力,对管理好中美关系缺乏自信和真诚。另一方面,美国战略界也被冷战后产生的优越感吞噬,目中无人,甚至丧失了战略眼光,但对中国复兴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事件又集体陷入歇斯底里症。反而是基辛格等老一辈不断发出冷战的工具箱已经不好使的警告,却又被美国政界的反华气氛淹没。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上下是焦虑的。政界陷入了一种“中美权力转移”即将或正在发生的集体恐慌,学界则依然没能对太平洋彼岸的两个大国能够和平相处达成共识。哪怕是呼吁“中美重回巴厘岛共识”的艾莉森,也依然在套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经验”,试图敲打当朝的拜登政府。然而,这很明显是美方在解答中美关系这道必答题时误用了冷战的公式,即使计算正确,但结果必定谬之千里。

借用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之前打的比喻,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而美方已经扣错的纽扣,只能自己一粒粒解开,重新扣好。

大国双边关系的经营,需要当事双方相向而行。两国关系的经营,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动态博弈,本质上是希望取得某种折中,最终凝聚起最根本的共识。我仍然坚信,美国方面依然秉持了某种“斗而不破”的思维,中美关系的彻底破局,恐怕是一个无人能够承受之重。然而,美方一直在“以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既是傲慢的,也是愚蠢的。我必须作出警示的是,这种战略取态与国格底色也将不可避免地塑造中方全力追求相匹配的“实力与地位”。在这个沉默螺旋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恐怕将很难逃出“终有一战”自我预言的实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9 11: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飞艇事件之际,王毅与布林肯通话,中美关系怎么走?
...飞艇,在太平洋彼岸激起政坛和舆论的“大波澜”,也使中美关系走向备受关注。2月3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双方就如
2023-02-06 10:38:00
布林肯将访华,中美关系能否出现小幅改善窗口期?专家:不能过于乐观
当下,中美关系仍处于低位波动,接下来可能有一个小幅改善的窗口期。但对此也不能过于乐观。经中美双方商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6月18日至19日访华。随着中方14日“官宣”这一消息,
2023-06-16 08:43:00
布林肯在中国待2天,能否见到想见的人,比尔盖茨已给他指了明路
...也是自2018年10月蓬佩奥访华以来的最高级别美方官员。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布林肯此次访问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观察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布林肯访华成为中
2023-06-17 17:32:00
布林肯终于打通电话,中方的回话少了2个字,中美风向真的变了
...消息,秦刚外长“应约”和布林肯进行了通话,他指出,中美关系当前遭遇的困难和挑战,“责任是清楚的”。中方对待中美关系上的态度一直没变,还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以及合作共赢。秦刚外
2023-06-18 09:44:00
专访|吴心伯:布林肯访华试图确认中美高层交往“时间表”,意在11月APEC峰会
...问中国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实际上,在过去四个月里,中美关系遭遇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两国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整体处于“僵冷”状态。直至5月初,中美高层之间才恢复较为频繁的互动。6月1
2023-06-18 08:07:00
中方承诺不给俄武器?布林肯任务完成,中美或为俄乌冲突定调
...国总统拜登也对布林肯的表现予以肯定,认为现在走在了中美关系的正轨上。在离开北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召开了一次记者会,向外界介绍了他这次访华的具体成果。整体来
2023-06-21 15:44:00
布林肯来了,能带些什么回去?
...第一次访华。18日下午,秦刚在会见布林肯时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如此背景下,布林肯这趟北京之行可谓举世瞩目。19日中午,中方发布了王毅当天上午和布林肯会谈
2023-06-20 10:27:00
布林肯称“遏制中国不符合美国利益”,却又前后矛盾找借口
...协会(CFR)的一场活动,就美国外交政策发表讲话,其中中美关系是重点内容。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布林肯当天先是明确否认了“美国遏制中国”的说法,称“遏华与美国利益背道而驰”
2023-06-29 14:30:00
布林肯访华前强调中美需更好沟通:确保竞争不升级为冲突
...正就访问的有关安排保持沟通。布林肯访问期间双方将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要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中方将阐明对中美关系的立场和关切,坚决维护自身利益。目前,中美关系面临巨大挑
2023-06-17 15:34:00
布林肯如愿抵京,怀揣3大目标被看衰!俄专家给出最可怕目的
...不了了之,因为美国升级了所谓的热气球侦查事件,使得中美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这也给中美关系陷入僵局定下了基调,而不管是制裁中企还是设置贸易壁垒,美国的挑衅一刻也没有停歇,虽然说屡
2023-06-18 15:38:00
更多关于国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