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孝武帝去世,太子刘子业继位,自此至永光元年八月(465年)刘义恭等人被诛这一阶段,前废帝刘子业都没有正式亲政,朝政大权控制在刘义恭等人手中,为了使这一阶段与孝武帝时期以及前废帝亲政时期相区别,也为了叙述的便利,本文将这一时期统一以前废帝第一个年号“永光”命名。
所说的“永光政局”,就是指大明八年闰五月至永光元年八月(464-465年)这一阶段的政治局势。
孝武帝顾命大臣对永光政局的影响
一顾命大臣团体内部权力之争
1顾命大臣之间相互制衡
孝武帝安排顾命大臣时综合考量了顾命大臣对皇帝的忠诚度、个人能力,也尽量在职位、职权及人际关系方面考虑到使顾命大臣之间相互制衡,但是孝武帝的安排似乎未能实现其初衷。孝武帝驾崩后,顾命大臣内部矛盾爆发,沈庆之、王玄谟被排挤出朝廷,朝政大权落入刘义恭、柳元景和颜师伯之手。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孝武帝驾崩,皇太子刘子业随即继位。按照孝武帝遗诏,刘义恭解尚书令,加中书监;柳元景加尚书令。新帝即位后短短半年内,朝廷接连发布几道关于顾命大臣的人事调任决定:闰五月(新帝继位当月),下令重置录尚书事一职,以太宰、江夏王刘义恭录尚书事。
孝武帝安排的制衡之术之所以失效,首先是因为他识人不清,刘义恭、颜师伯并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安分守己、对权力毫不觊觎。刘义恭虽然在宋文、孝武时期低三下四讨好皇帝,表现出一副安守本分、对权力并不渴望的模样,但他本人其实并非没有权力欲。元嘉六年(429年),抚军将军、荆州刺史刘义恭出镇江陵。
刘义恭任荆州刺史镇江陵是元嘉六年至元嘉九年(429-432年),当时刘义恭十七岁至二十岁,年纪并不小,加之古人知事较早,个人心性已经初步成型,可知刘义恭青年时,是一个锋芒毕露、渴望掌握权势的人。
2刘义恭自敛锋芒
后来刘义恭经历了宋文帝与刘义康的权力之争,亲眼见证刘义康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的宰辅之臣到被贬为庶人、流放边地再到命丧黄泉;亲眼见证自己五位兄弟(除刘义季病逝外)在皇室权力斗争中喋血。刘义恭经历残酷的皇室权力斗争之后学会了自敛锋芒,对皇帝曲意奉迎,但这并不代表他希望掌权的本性发生了彻底改变,他只是隐藏了自己的本性。
孝武帝朝的刘义恭依然表现的碌碌无为,但从他的一些行为来看,刘义恭实际上心机颇重,且极有手段。刘义恭最初加入孝武帝阵营,始于他在刘劭弑逆时逃脱刘劭控制,主动投奔刘骏,这使刘骏登基更具正统性,也为刘义恭后来受到刘骏信任甚至最终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打下了基础。
刘劭弑父篡位后,第一时间召刘义恭入宫,当时以刘义恭作为皇室最年长者的身份,刘劭需要他见证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不可能杀他;而刘义恭为了取得刘劭的信任,主动“请罢兵,凡府内兵仗,并送还台”,将自己府内的兵甲仪仗全部交还,作出明确臣服于刘劭的表示,刘义恭这一举动不仅使其保全性命,而且进位太保,成为刘劭“新朝”最早的拥奉者之一。
二执政大臣与恩倖旧臣合作把持朝政
孝武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中的武将被排挤出朝廷,因此在实际朝政中能够发挥作用、掌握权力的顾命大臣只剩下了刘义恭、颜师伯和柳元景三人,因此,本节提到的与恩倖合作的顾命大臣特指这三位,且称其为“执政大臣”。
这三位执政大臣位高权重,但是他们想要充分掌握朝政大权,还必须取得恩倖的合作,这是由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1压制门阀士族势力
东晋末年以来,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堕落使他们逐渐失去理政任事的能力;进入南朝后,皇权重振,皇帝为了防止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凌驾于皇权之上、控制朝政大权的历史重演,也在不断提防、压制着门阀士族势力。
与此同时,寒人通过建立军功、充任皇帝近卫侍从等职位不断走上政治舞台,甚至凭借皇帝宠任权重一时。
宋文帝时已经有秋当、周纠、徐爰等人作为皇帝侍从协助宋文帝传达诏令、参与决策;孝武帝时期,寒人恩倖的权力进一步扩张。孝武帝年少时不为宋文帝所爱,亦无母族势力相助,是以在朝中并无根基。
2面临失去皇权支撑
孝武帝驾崩后,原孝武帝近臣正面临失去皇权支撑的尴尬境地。戴法兴等人原属孝武帝近臣,他们只忠于孝武帝,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得到孝武帝的信任。
但是,只忠于孝武帝的后果就是他们与新帝刘子业的关系并不亲近,作为先皇倖臣,在先皇驾崩后不仅意味着可能丧失权力,参与过许多朝政机密的他们更有可能要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刘子业身边早就有自己原本亲信的侍从,戴法兴等人很难取而代之。况且戴法兴等受孝武帝亲任掌权日久,他们也不愿意出让权力给新帝亲信。最重要的一点是,恩倖凭借人主宠遇权势极大,但他们本身的官阶却不高。官阶即官班,是魏晋南朝时期一项明确区分官职地位高低的制度。
孝武帝顾命大臣的终局
一永光废立与执政大臣之死
“永光废立”即前废帝永光元年(465年)八月,以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三位执政大臣为主谋、意图废黜前废帝刘子业的政治事件。永光元年(465年)八月,前废帝诛杀越骑校尉戴法兴,引起与戴法兴合作的执政大臣刘义恭等人的惊惧。
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等图谋废帝,被沈庆之告发,前废帝亲率宿卫兵讨伐诸执政大臣,诛刘义恭及其四子于其府第。
1永光废立的原因
执政大臣以前废帝凶暴为理由谋废立实际上是不符合史实的。前废帝欲亲朝政,故而杀掉戴法兴后,对颜师伯采取分散权力的措施。
戴法兴与执政大臣实际上是一体的,他的突然被杀说明前废帝有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对执政大臣团体采取措施,这才是令执政大臣忧虑无计而谋废立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执政大臣与前废帝之间权力争夺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他们密谋废立的根源。
前废帝突然诛杀与执政大臣关系紧密的戴法兴是永光废立的导火索,戴法兴的死令执政大臣十分不安,执政大臣既不愿意归政前废帝,又担心前废帝势力壮大后对他们发难,于是以废昏立明的名义密谋废黜前废帝刘子业而以刘义恭代之。
2永光废立失败与执政大臣之死
“永光废立”尚未实施就胎死腹中,谋主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被杀,前废帝正式亲政。这场图谋废立的计划之所以失败,永光废立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不足。
从顾命大臣的职责来看,永光废立的正义性不足。尽管顾命大臣被先帝赋予处理朝政大事的权力,但他们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新帝年少的情况下,顾命大臣应该做的是辅佐新帝理政,当新帝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时,顾命大臣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不是动辄便兴废立之举。永光年间前废帝并未亲政,更没有机会行诸多悖行。
王玄谟作为将领,在军旅多年,也有很高的名望。沈庆之被委以征讨大权,领军将军王玄谟不仅执掌禁军而且被委以外监军队统领大权,他们两位都是刘宋前期较有威望的将领,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有相当大的威慑力和号召力,这对顾命大臣团体来说是有力的军事力量。如果这二位没有受到执政大臣的排挤,永光废立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二沈庆之之死
沈庆之向前废帝告发执政大臣废立之谋,将自己与执政大臣划清界限,并立场鲜明站在前废帝一边。沈庆之是第一位明确支持前废帝的朝廷重臣,他既身负顾命之托,又功勋卓著有武干之用。
1残忍杀害血亲
前废帝这种残忍杀害血亲事例在刘宋皇室绝不是特例,刘宋皇室自相残杀蔚然成风,在宋文帝朝,宋文帝杀亲弟刘义康,宋文帝自己又被长子刘劭和次子刘濬杀害。
孝武帝朝,孝武帝讨逆杀掉兄长刘劭、刘濬,又杀皇叔刘义宣以及皇弟刘铄、刘诞、刘浑、刘休茂等。刘子业生长于这样血腥残酷、骨肉亲情淡薄的宫廷,见惯了嗜杀屠戮,性格中沾染上残暴的因子也有其由来。
总之,前废帝初掌皇权,既要面对对皇位虎视眈眈的诸多皇室宗亲,又要提防大臣与皇室成员相勾结,再加上本性多疑、残暴的倾向,使他对可能侵犯皇权的蛛丝马迹都非常留心,一旦有人试图或者形似越界,他都宁可错杀一万,也绝不放过一人。
2诸多密事的沈庆之
沈庆之选择对蔡兴宗等人的废立之谋保守秘密,执政大臣刘义恭等图谋废立时,沈庆之毫不犹豫的将他们的计谋告知前废帝,而此时蔡兴宗等同样密谋废立,沈庆之却缄默不言。
这是因为沈庆之自己也开始对前废帝失望,他或许已经发现,自己无法阻止前废帝的暴行,于是用保守秘密的方式为国家废黜暴君、恢复平稳保留一线可能性。
只是,沈庆之的这一选择却将他自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因为,前废帝根本不可能接受沈庆之对自己不忠。
虽然沈庆之没有直接背叛前废帝,没有参与到废立之谋中去,但却不能消除前废帝怀疑沈庆之可能已经产生了废立的想法甚至已经参与其中,以前废帝之多疑残暴,怎么能够容忍参与过诸多密事的沈庆之继续存活于世呢?
从孝武帝的五位顾命大臣在前废帝继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不仅没有起到维护政局稳定、辅佐新帝的作用,反而成为前废帝一朝政局动荡的原因之一,顾命大臣内部矛盾重重,执政大臣甚至意图与新帝争权,前废帝猜忌之心特甚、多行杀戮,与作为执政大臣的顾命大臣谋图废立也有一定关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0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