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总是处于战火纷飞的状态。天下大势就是这样,分裂久了就会统一,统一久了又会分裂。从西周到东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从春秋五霸逐渐演变成战国七雄,后来被秦统一。然而,秦朝末年,楚汉之争又爆发了,最终刘邦统一了天下。
汉朝在历经四百余年的传承后,又一次走向了衰败。朝政的昏庸,很快引发了天下大乱,各路枭雄纷纷崛起。曹操便是其中之一,他逐渐掌握了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汉献帝刘协的旗号,收拢兵权,以重振汉室为名,四处征讨。而在这些势力中,刘备和孙权对他的威胁最大。
当强大的曹操挥师南下,孙刘双方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抗衡,于是选择联手抗曹。赤壁,成为了这场惊心动魄大战的舞台。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赢得了这场空前绝后的战役。
一般情况下,曹操雄踞中原,麾下谋士如云,像荀彧这样的谋士为何在这个时候选择沉默不语呢?这与曹操的用人策略有关,而且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这种策略发生了变化。
【一、连环计下的赤壁之败】
1.多个方面的联合策略
当刘琮拱手献出荆州并向曹操投降之际,孙刘联盟便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尤其是在曹操着手训练水军之时,他那征服江南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就在这时,诸葛亮乘风破浪,直抵江南,成功地说服了周瑜与刘备联手抗曹。自此,针对曹操的一系列计谋正式拉开了帷幕。
首先,曹操内部出现了一些变动。蔡瑁和张允虽然是从荆州投降过来的将领,但他们在水军方面的统领和训练能力却非常出色。因此,曹操任命他们为水军大都督,负责统领水军的训练。面对这种情况,周瑜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他巧用蒋干刺探军情之机,在群英会上设下骗局,让蒋干盗走伪造的书信,信中谎称蔡瑁张允假意投降,实则企图谋害曹操。蒋干中计返回曹营后,将此事告知曹操,曹操果然中计大怒,不等蔡张二人辩解,就将他们处死。至此,曹操的水兵失去了南人的系统训练。
在蔡瑁、张允二人殒命之后,周瑜一方再次使出铁索连环之计,假借凤雏庞统的威名,又一次成功地让蒋干落入了圈套。在蒋干的极力推荐下,凤雏庞统得以进入曹操的水寨。在曹操的亲自陪同下,庞统视察了曹军水兵的训练情况,当然,北方士兵不擅长水战的问题也随之暴露无遗。
北方人多生活在陆地上,擅长骑马作战。但这次征讨江东,水战是主要作战方式。所以,庞统看到水寨训练时,战船上的士兵们都吐得昏天黑地。于是,他趁机向曹操建议用铁索把船连起来,这样在江上作战就像在平地上一样稳定。最终,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后,孙刘联军更是用黄盖的苦肉计成功骗取了曹操的信任。再加上曹操坚信当时正值寒冬,不会有东南风起,所以孙刘联军可以说是算无遗策。最终,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曹操依然决定在赤壁与刘备、孙权一决雌雄。
诸葛亮和周瑜一起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于是让庞统去曹营献“连环计”,让曹操把战船都用铁链连在一起。然后,诸葛亮又让黄盖去诈降曹操,黄盖故意在曹操面前说东吴的坏话,还假装被周瑜打得很惨。曹操相信了黄盖,就等着他来投降。到了约定的日子,黄盖带着十艘装满了易燃物的战船驶向曹营。在靠近曹营的时候,黄盖下令点燃战船,然后跳上小船逃走了。火船借着风势冲向曹营,一下子就把曹操的战船都点燃了。曹操的水军顿时大乱,纷纷跳水逃生。接着,周瑜率领东吴的军队杀了过来,曹操大败而逃。
就在两军即将展开大战之际,东南风在那个夜晚刮得异常猛烈。曹操的手下程昱等人都曾向他提及此事,但都被曹操以偶然为由搪塞过去。最终,黄盖假装押粮船前来投降,在曹操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率军攻入了曹操的水寨,并立即放火。很快,由于大小船只都相互连接在一起,水寨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此外,东吴大将韩当、周泰、蒋钦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带兵出击,杀得曹操胆战心惊。不仅是孙权,刘备一方也在曹操军队的败退之路上设下埋伏,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严阵以待,曹操在兵败溃逃的路上还要遭遇接二连三的截击。
要不是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一马,曹操早就死翘翘了。最后,一把大火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负。其实,这场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曹操太自负了,太相信自己了。
除此之外,曹操此战失利的关键在于孙刘联军一系列完美无缺的计策。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虽说曹操是以一敌二,但他手下谋士如云,除了程昱之外,还有荀彧、荀攸等众多智囊。然而,在酿成此次大败之前,他们为何都选择保持沉默呢?
【二、叔侄二人“失语”的原因】
1.先行者已步入死亡的深渊。
首先,这二人之所以不给曹操进言,是因为曹操的性格。如今的曹操位高权重,手握百万雄兵,在当时过度自信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的。此外,曹操的反复无常也让手下之人不敢轻易提出建议。
就拿赤壁之战前来说吧,曹操那时候可是意气风发,大宴三军,还横槊赋诗呢!当时著名的乐理大师“师勖”在一旁听着,发现曹操的诗里有不吉利的意思,脸色就变得不太好看了。曹操看见了,还大大咧咧地说:“我这人啊,最乐意听别人指出我的过错了,你有啥就直说!”结果呢,师勖刚一开口,曹操就以败坏诗兴为由,把他给杀了。
大战之前直接见了血,这仿佛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警示。因此,在后来程昱劝谏曹操时,就想起了师勖的事情,才有所顾忌没有再多说,进而导致了赤壁一战的失败。所以,荀彧、荀攸等谋士之所以选择保持沉默,部分原因是师勖的前车之鉴。
2.大汉王朝的肱股之臣们的顾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本来就忠心于大汉朝廷,而不是曹操个人。在曹操统一中原的早期,荀彧就离开了袁绍,转而投靠了曹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荀彧仍然把恢复大汉朝纲的希望寄托在袁绍身上。
然而,当时的袁绍因其犹豫不决的作战风格,让荀彧感到失望。荀彧之所以选择曹操,是因为早年的曹操也算是一位忠心于大汉的热血青年,尽管当时他手中权力有限,却一心为朝廷着想,这是荀彧选择他的直接原因。
荀彧投靠曹操后,摇身一变成了曹操的智囊团。他为曹操统一中原出谋划策,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攻打刘表和讨伐张绣的过程中,荀彧奇谋频出,帮助曹操大获全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性情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势力的日益壮大,曹操逐渐沉迷于权力,在征战四方的同时,于朝中架空天子,独揽大权。尽管他尚无改朝换代的想法,但大汉朝廷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这让忠心于汉室的荀彧无法忍受,在看清曹操的野心后,他最终选择了沉默不语。
3.曹操对出身名门的顾虑
这两人在赤壁之战前之所以保持沉默,与曹操的猜疑也有一定关系。当时的曹操在开始收拢权力后,对朝中大臣多持怀疑态度。他清楚自己架空皇帝的行为肯定会引发朝臣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大汉原本的世家大族。
最典型的就是三代公卿的杨修,杨家那可是汉朝的名门望族,祖孙三代都是大汉的重臣,才华横溢,杨修的过目不忘和对事情的预测能力都远超常人。然而,曹操担心杨家与大汉关系过于深厚,无法为自己所用。
杨修跟随曹操多年,却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主簿,负责记账之事。而荀彧等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预见到了曹操之后会除掉杨修的结局,所以最终选择了沉默不语。
然而,这两人的先见之明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最终不但因为失语而被曹操疏远,甚至还被处死。
【三、战后曹操用人的变化】
1.告别陈旧,迎接新颖。
赤壁之战的失败让曹操如梦初醒,回到许昌后,曹操受封魏王,并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人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手握重权后,大多任用朝中大臣,却忽略了地方上的许多人才。
赤壁之战失败后,他才想起郭嘉当年所言,意识到这个出身卑微之人实则智谋过人,于是决定将那些无所作为的旧臣全部辞退,通过举荐的方式招揽新的人才。
曹操在招揽底层人才的同时,也不再疏远像杨修这样世世代代为汉臣的世家子弟。这些人既然能被当年的大汉朝廷选中,自然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赤壁之战后,曹操决定重用这些人,比如贾诩、司马懿等。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其实都是“双刃剑”。
曹操当政时,这些人看似都在为“魏王”卖命,实则暗中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谋划。就拿贾诩来说,他在效忠曹操的同时,还卷入了立嗣之争,与曹丕联手将曹植挤出了立嗣的竞争,甚至后来还逼迫汉献帝禅位。
和贾诩相比,司马懿出身名门,更为狠毒。在曹操在世时,他选择了隐忍,一直等到曹操离世,才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深得曹丕信任。最后,他甚至以大都督的名义,逐渐掌握了大魏的朝政大权,就如同当年的曹操一般,开始争夺天下。
【总结】
或许连曹操自己都未曾料到,他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最终竟会因自己用人策略的转变而拱手让人。因此,从全局来看,曹操对士族大家的疏远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然而,曹操最终无奈地再次起用他们。这些渴望权力的士族大家,只有在自己执政时才会安分守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3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