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大学需要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20 04:3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川大哲学系教授梁中和:

大学需要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

大学需要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

梁中和在主持阅读活动。

大学需要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

大学需要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

开栏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与职责,他们用智慧点燃学生们的智慧火花,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他们默默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既有热爱教育的定力,也有淡泊名利的坚守。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的“筑梦之师”,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这门通识教育的课为何这么火

《生命哲学》开课4学期

线下 选课靠“抢”,拼手速

线上 累计选课人数已超过8800人,B站视频播放逾30万次

5月27日下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门外的库闻书店内,一场名为“生命如何延续”的观影会在此举行。当天播放的是《撞死了一只羊》。“影片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什么样子,真诚不炫技,有生命关怀,让人很容易代入进去。”当天的分享嘉宾之一,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

与常人眼中“云山雾罩”的哲学学科、学者不同,梁中和在学术研究之外的“存在感”很强,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他对“生命”的关注。2020年秋天,由他讲授的川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以下简称《生命哲学》)正式开课,几年来持续受到学生追捧:线下,选课靠“抢”,拼手速;线上,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课4学期,累计选课人数已超过8800人,B站视频播放逾30万次。

借用“灵魂的助产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课堂上,梁中和曾抛出一个有些“惊悚”的问题:“你们中间,有谁见过真正的尸体?”只有一名女生举起了手。

梁中和询问她当时和后来的反应,也跟同学们分享自己亲历的亲人、同学、朋友的死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现场教学,很多同学没有关于死亡的经验,或者不在乎这个东西。但是让他们当场讲出来或者听别人讲,就会有一种震撼、反思。”

梁中和在课堂上问大家:你们希望自己什么时候死?早晨、中午、晚上还是凌晨?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他还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每个学生写一段临终时想听到的话,不超过500字。在他看来,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代入对死亡的一种想象,通过这种想象不再把它当成需要避讳的东西,而是接纳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是《生命哲学》课堂上的典型场景,也是梁中和一直坚持的教学方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与别人谈话、讨论问题的时候,从不声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对方自愿地说出他想说的话。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一方法通常被称作“反诘法”,又被生动地比喻为“灵魂的助产术”。

梁中和觉得,这种“对话交流”的方式尤其适用于大一大二,因为很多人还没有跳脱教科书式的条条框框。“所以会让学生代入到一种思考的过程,引导他们慢慢建立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他看来,一个接受高等教育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始终受社交媒体或所谓权威人士想法摆布的人,很难说具备独立的人格。

一些学生觉得这样“挺过瘾”,下课后主动找到梁中和,希望下次课能有对话的机会。“看着我写了满满一黑板,把他的思路展示出来,他就会觉得好棒,我能思考,这都是我的想法。”梁中和说,其实,这是他们进入了人类的普遍思考。

打通学科壁垒,通识教育要淡化功利

《生命哲学》的缘起,离不开川大对通识教育的创新设想。为什么要强调通识教育?梁中和发现,很多本科生从大一入学之后,便很快进入到一种专业学习状态,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工具人”“专业人”来处理。实际上,高等教育虽有为继续深造打下专业基础的成分,但更有通识的一面。

“大学要教人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或者局限之处,学生需要思考一些问题,需要有一些非功利的‘发呆’的时间。”梁中和认为,功利学习往往和知识相关,和考核相关,但是非功利教育是和人相关,和自己的生命相关。

选择以“生命哲学”切入通识教育,也源于梁中和的一些内在焦虑。在他看来,通识教育不仅是学科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乃至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他还发现,这些学生的执行能力很强,不管布置什么任务,不管多大的压力,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但是“就怕温柔”,一旦让他们做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办。

某种程度上,《生命哲学》这门课由此而来。从策划、设计和实施一开始,它就集合了9个学院、11个学科的11位老师,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不同视角入手,探讨生命中爱、美与死亡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去追求美、正确面对死亡,过有趣且有意义的一生。“我们把这些学科整合起来,共同看待生命这个议题。从不同学科出发就会发现,生命背后宏观层级的规律是不一样的。”梁中和说。

不少学生觉得,《生命哲学》如同“精神按摩”,听的时候很舒服,觉得自己在思考、在感受。B站也有网友留言说,把课程当作“背景音乐”,给自己一种心理抚慰。“通识课程难在‘抬头率’太低,《生命哲学》大概可以达到七成。”梁中和对这个数据感到满意,但他希望学生“稍微再往上走一点”,进入反思的阶段。“你不能光享受我的话,你要想我哪一点不对或者不全面,不能躺平了让我随便捏。”

不能局限在“舒适圈”,要对社会有责任感

《生命哲学》课程的副标题是“爱、美与死亡”,梁中和觉得,要进入这一领域,最好的抓手是那些感性的东西。为此,他在课程中配套举办观影会,用视觉、听觉语言感染学生。高校以外的社会资源,如社会名流和各领域专家,也频频在课堂上出现。梁中和曾邀请一位青年摄影家到校,给同学们讲如何“观看”。这位青年摄影家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却拿过国内外好几个知名摄影大奖。“他的作品有生命力,就是因为他有‘生活’。”

他还通过同事,邀请一位退役战斗机飞行员登上《生命哲学》的课堂,讲述他职业生涯中的各种细节,“相当于是让大家亲身见识什么是战斗机飞行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

除了“请进来”,梁中和还更多地走出“象牙塔”,与《生命哲学》课程的策划、实施差不多同期,他在成都组织了好几个系列的通识教育讲座。“目的其实就是连接高校和社会。”他发现,一些老师根本不了解社会,他们迫于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对社会事务漠不关心,只管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反之亦然。

仅在库闻书店,这样的通识讲座就已经举办了近60场。一些活动的主题,相对于梁中和哲学学者的身份,甚至显得过于“形而下”了,例如“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是因为他发现,日常的讲座或观影会后,总有一些无比焦虑的家长留下来询问类似的问题。“我希望高校的老师,特别像我们这种解决了职称问题的人,不能够只限制在自己的‘舒适圈’,要对社会有责任感。”

人物名片

梁中和

1981年生,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小组成员;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在成都主持研读中西哲学经典的开放性读书班“望江学园”。

“我们的生命哲学通识教育,就是立志为大学生提供健全的爱的教育、审美教育和死亡教育,让大家把握生命三大议题,尝试过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的生活,努力发现美好,热爱美好,超越死亡的恐惧,赢获生命的自主和尊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0 19: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 该片对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有思辨意义。校长是功利性的教育,成绩好的话一切都是好的,成绩不好就使用暴力手段,刘老师到了以后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观
2023-06-20 14:48:00
拔尖人才更需关注早期发现和贯通培养
...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优秀的工程师等。提供更丰富的、非功利性的教育环境,让有天赋的孩子尽早脱颖而出如何充分发掘并且尽早让有天赋的孩子脱颖而出?目前的教育方案设计距离实现这一目标
2023-11-14 06:11:00
...说的建立等。其内在驱动力是认识世界的学术兴趣。强调非功利性,认为理论进展提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带来无尽应用前景。在学术组织上具有孤立性,知识体系间有明确界限甚至学科
2023-10-29 13:56:00
...,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这是因为虽然读书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双重价值,然而多数人普遍追求的是其功利价值,还有人对非功利读书不理解。比如,对于退休老人参加高考、五六十岁的企业家攻
2023-11-06 11:47:00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沙龙活动
2023年7月6日至8月26日,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完善公共服务,社区青春行”专项计划“向阳花开,绘触心灵”生命教育助力小分队前往紫汀苑社区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沙龙活动。活动主要以紫汀
2023-09-10 13:06:00
为什么「软技能」在今天越来越重要?
...为代表的软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将越来越大,即便这种非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此前很多人没有明显感知,但并不影响能力对于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程度。在职场领域,我在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时间比
2023-07-07 10:00:00
...生,要对学生严爱有加,严在规范,爱在生活,多一些“非功利性”的谈话,走近他们的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作为老师,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家访作
2023-07-04 01:33:00
电影《远山花开》  灌以精神  绽于原野
...,有一种贴近感。影片展示了一种关于教育观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思辨,让乡村教师形象去脸谱化,在立体的充满矛盾感和张力的人物刻画中打动人。影片让我看到了人们生命意识中一种治愈和自
2023-06-21 05:35:00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家风文化将赋予生命以意义|“大家”说家规
...公开征集好家规及背后的故事。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他和团队开设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最近颇为出圈,内容映照进当下诸多现实话题。他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
2023-06-27 19:50: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