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 九月的习水县沔山村,晨雾尚未散尽,卧虎嘴观景台已站了不少游客。他们举着手机,等候拍下朝阳跃出云海、洒在500亩梯田上的瞬间——这样的热闹景象,放在五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
“那会儿村里路不好走,年轻人都往外跑,守着好山好水也没饭吃。”76岁的冉光付是土生土长的沔山人,说起过去,他总爱提自家那栋老房子,“以前房前屋后堆的都是柴火,下雨天出门满脚泥,谁能想到现在天天打扫庭院,就为了给游客留个好印象!”

变化,要从五年前村里算起的“生态账”说起。
沔山村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60%以上被森林覆盖,夏天平均气温不过23℃,且距离县城仅5公里。可这些优势,过去都藏在深山里。2019年习水脱贫摘帽后,村支两委开始琢磨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最先行动的是盘活闲置农房。村里摸底后发现,不少老人居住的老院子、外出务工者留下的空房子,稍加改造就能住人。可这时,村民心里却犯了嘀咕:“改了能有人来住?”村支书吕相高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细账:“你出房子,合作社出设计,公司来运营,赚了钱按比例分。就算没人来,房子也变漂亮了,自己住着也舒服。”

就这样,沔山村“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落地了。冉光付把自家闲置的三层老房拿出来,改造成能住20多人的民宿,去年夏天单靠民宿就赚了5万多元。“现在上了年纪,很多事情干不动了,我就和隔壁村民合作,我这儿管游客住宿,隔壁管吃饭,大家都能赚到钱。”冉光付说道。
五年间,沔山村陆续盘活61处闲置农房,改造成64家特色民宿,设置638张床位。以“云上休闲山居”为代表的民宿,将中式木窗、竹编灯罩搬进房间,推窗便是梯田云海,成了网红打卡地。今年夏天,全村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民宿业主们创收34万余元,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光有民宿还不够。村里又顺着游客需求,建起垂钓场、露营基地,把“梯田观光”“山居体验”串成线。每到夏天,游客在露营基地围着烤炉吃沔山羊肉,到垂钓场边钓鱼,挽起裤脚下田体验农耕,成了不少人的固定行程。这些项目带动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曾经冷清的村落,如今白天有游客的笑声,晚上有民宿的灯光。
生态饭吃得香,地里的收成也没落下。
沔山村多是梯田,过去种稻靠天收,亩产也就600来斤。这五年,村里特邀农技人员蹲在田埂上教技术,从育秧到收割全程指导,还根据田块大小摸索出“小块人工割、大块机器收”的办法。今年秋天,800多亩稻田又迎来丰收,收获64万斤稻谷,算下来能有280万元产值,261户村民都能分到红利。“2.5亩地收2000多斤,每斤能卖4.5元,比五年前多赚一半还多!”村民李海翠攥着饱满的稻穗,把收入账算得明明白白。

林下也没闲着。马临街道带着村干部去外地考察,发现马桑菌适合在沔山的林子里种植。种植大户余吉五先试了水,去年9月培育的1万多棒菌棒,收获8000多斤马桑菌,赚了不少。“今年,村里把基础设施建齐,我们准备把基地规模扩展到500亩,到时候周边农户都能来打工挣钱。”沔山村马桑菌种植基地技术管理员申远表示。
从过去“守着青山愁饭吃”,到现在“靠着生态能致富”,沔山村的五年之变,藏在村民们的笑脸上,藏在民宿的灯光里,藏在沉甸甸的稻穗间。

如今再走进沔山村,既能看到老人在庭院里打扫卫生,也能看到年轻人在民宿里忙前忙后;既能闻到稻田里的谷香,也能闻到民宿里飘出的羊肉香。这座曾经的深山村落,正以生态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富足的模样。(张川 王烨 周子行)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 信 姚 腾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