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医生,我的右手臂肿成‘麒麟臂’了,比左边粗了两倍都不止,连抬起来穿衣服都费劲……”两年前,53岁的张女士(化名)的右侧乳房被查出乳腺癌,幸运的是,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可命运的考验并未终止,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张女士再次变得郁郁寡欢。原来,她遭遇了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着实让她苦不堪言。所幸最后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李永峰副主任医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台被称作在“头发丝上绣花”,难度极高的淋巴管吻合术,才得以让她的右手臂再次重回正常的大小。
乳腺癌术后再遇难题
右手臂肿大让她身心遭遇巨大折磨
据了解,53岁的张女士(化名)在确诊乳腺癌后,为了对抗病魔,她接受了右侧乳腺切除结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术后又历经半年痛苦的放化疗。
本以为熬过这一切,就能重归正常生活,可仅仅术后一年,她的右侧手臂开始悄然肿胀,起初她并未太过在意,以为是暂时的不适。但随着时间推移,肿胀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严重。到了术后两年,肿胀如恶魔般蔓延至手背,手臂围度比正常时大了4 - 5公分。
这场“水肿危机”彻底改变了张女士的生活轨迹。曾经得心应手的家务劳动,如今连端起水杯都需要双手协作;想穿一件长袖上衣,手臂却像灌了铅般沉重;商场里的成衣永远卡在臂弯处,让她一次次在试衣间崩溃落泪。更严重的是,持续的淋巴水肿形成恶性循环——组织纤维化导致淋巴管进一步堵塞,而反复感染又加剧了水肿程度。“那段时间照镜子,我都认不出自己了。”张女士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在头发丝上绣花
显微镜下精细缝合多个0.5毫米淋巴管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烦恼,在多方打听后,她来到了李永峰副主任医师处寻求一线生机。“淋巴水肿的核心问题,是乳腺癌手术清扫淋巴结时切断了淋巴管,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李永峰在门诊中解释道,“传统治疗以物理消肿为主,但对于中重度水肿,需要通过手术重建淋巴循环通路。”
摆在张女士面前的,是一台被称为“淋巴管静脉超显微吻合术”的高难度手术。其操作之精细,堪比在头发丝上绣花——术中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40倍,将直径仅0.5毫米的淋巴管与静脉精准吻合。“这相当于在两根头发丝的宽度内,完成4-6针的缝合,每一针的间距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李永峰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既要保证吻合口通畅,又要避免漏液,这对医生的显微操作技术要求极高。”
手术当日,手术室里的气氛紧张而专注。李永峰手持直径不足0.1毫米的显微缝合针,在视野中如发丝般纤细的淋巴管上穿梭。“你看,这就像在一堆乱麻中找到线头,再把两根细丝线打个漂亮的结。”他事后回忆,“每一针都需要屏住呼吸,手部抖动超过0.1毫米,就可能导致淋巴管撕裂或栓塞。”最终,经过4个小时的“微观战斗”,张女士6条受损的淋巴管被成功吻合到邻近静脉,新的淋巴液引流通道宣告建立。
术后第3天,张女士惊喜地发现,肿胀的手臂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消退;术后两周,手臂围度减少了3公分,手指灵活性显著改善;1个月后,她已能轻松完成梳头、拎购物袋等日常动作。“现在终于敢穿无袖衣服了。”她开心地说。
李永峰介绍,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疗效不仅依赖术中的精准操作,更需要术后的系统管理。“我们为患者制定了‘三维康复方案’:一是压力治疗,通过定制化弹力袖套施加梯度压力,促进淋巴液回流;二是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泵运动,增强淋巴循环动力;三是定期随访,通过超声检查监测吻合口通畅情况。”他特别强调,“淋巴水肿是慢性病,术后至少需要持续管理两年以上,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约42万,其中20%-50%会发生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传统观念认为,淋巴水肿是‘术后必然结果’,但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这种认知正在被改写。”李永峰指出,我们提倡“预防性手术”理念——对于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较大的患者,可在乳腺癌根治术同期进行淋巴管吻合,将切断的淋巴管即时重建,从源头上避免水肿发生。
“每次看到患者带着水肿多年的手臂来就诊,我都深感责任重大。”谈及从医十余年的感悟,李永峰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外科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切除肿瘤,更在于修复生命的‘管道系统’,让患者真正回归正常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