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1935年中央红军过赤水太平渡搭浮桥的门板,其为双合门之一,长176.7厘米,宽57.5厘米,一边上下有轴。1935年春,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赤水再次入黔向云南进军时,由太平渡搭浮桥过河,这块门板当时被老百姓用来为红军搭建浮桥。红军成功渡过赤水河后,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县桃场区醒民公社小河口群众蔡金德将其捞回保存。1965年蔡金德将其捐赠。
1935年3月21日至22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这次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因为在此之前,红军已经通过三次渡河行动成功地迷惑了国民党军队,但仍然需要找到一条安全的路径,以彻底摆脱敌军的追击。
为了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此时,红军已经深入到贵州与四川交界的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加之春季河水上涨,渡河的难度大大增加。
红军为了第四次渡河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选择了二郎滩、太平渡等作为主要渡口,这里虽然水势较急,但相对较为隐蔽,适合红军快速通过。其次,红军加强了对当地群众的工作,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的支持,这对于后续的渡河行动至关重要。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帮助穷人,深得民心,当地百姓都愿意帮助红军。当时的条件有限,红军没有足够的船只或设备来迅速过河。在得知红军需要渡河的消息后,当地的老百姓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纷纷行动起来,帮助红军解决渡河的问题。当地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拆下了自家的门板、木梁,甚至将床板也贡献出来,用来搭建临时的浮桥。
村民们把家中的门板拆下,用绳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条简易的浮桥。这些门板在水中连接成行,由木棍支撑,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尽管条件简陋,但这些由门板组成的浮桥却有效地帮助了红军渡过了赤水河。
由于有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红军的渡河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尽管河水湍急,但由门板组成的浮桥在村民的帮助下保持了稳定,红军战士们有条不紊地通过了浮桥,成功地渡过了赤水河,顺利完成了任务。
四渡赤水不仅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智慧,更体现了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鼎力支持。而老百姓们为红军搭浮桥用过的门板,不仅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见证,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诠释。
文、视频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图/贵州省博物馆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