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用兵如神·故事 | 遵义大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15 15:02: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用兵如神·故事 | 遵义大捷

用兵如神·故事 | 遵义大捷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集结川滇边扎西地区后,鉴于国民党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川滇黔边境地区,黔北敌军兵力空虚的实际,毛泽东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四川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

2月24日,红一军团第一团突袭桐梓县城,黔军弃城而逃,援军退守娄山关。25日,中央红军以红五、红九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迟滞川军,集中主力南取娄山关。拂晓,红一、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下,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向娄山关发起进攻,与敌激战竟日,于当晚攻占娄山关,控制了制高点——点金山。之后,红一、红三军团集中主力,从两翼迂回至敌后黑神庙、板桥等地,歼敌一部,余敌惧歼,仓皇而逃。蒋介石急调吴奇伟率五十九、九十三师从贵阳地区增援遵义。

用兵如神·故事 | 遵义大捷

战斗胜利后,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籍此创作著名词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随后,红一、红三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于27日黄昏突入遵义新城;28日晨,重占遵义老城,并控制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此时,吴奇伟集中优势兵力向红花岗、老鸦山实施反攻,一度攻占老鸦山主峰。由于黔军屡遭红军打击,畏缩不前,导致吴奇伟部孤军冒进;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主力从水师坝突破黔军阵地,直插忠庄铺吴奇伟指挥部,王家烈部逃往打鼓新场,吴奇伟狼狈率残部直奔乌江而逃,过江后,唯恐红军追来,他命人立即砍断浮桥,1000多名未来得及过江的官兵及大批辎重全被红军俘获。黄昏,红军干部团投入战斗,配合红三军团夺回老鸦山制高点,歼敌大部。至此,遵义战役胜利结束。中央红军在5天之内,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共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军2400余人,俘虏约30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用兵如神·故事 | 遵义大捷

胜利是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27日,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前沿阵地察看敌情时不幸被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他是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指挥员,年仅27岁。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写下挽诗深情悼念:“……‘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28日,在老鸦山战斗中,红十团参谋长钟伟剑亦壮烈牺牲。

遵义大捷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军士气,狠狠打击了敌人特别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气焰。蒋介石承认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

阅读链接:

用兵如神 | 四渡赤水,用兵如神的光辉战例

用兵如神·专访 | 姚启勇:四渡赤水充分显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文/肖定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学术支持、图片提供/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吴蔚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出的就是不久前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整版散文《巍巍娄山关》。这篇文章,结构疏散有序,行文气势磅礴,文韵深情浪漫,叙事独特感人,集中体现欧阳黔森敬畏自然,尊重历史,热爱江河山川
2024-09-27 06:05:00
来贵州 此生必去的“红色之旅”
...命故事。线路安排:遵义会议会址→《伟大转折》剧目→娄山关景区/苟坝会议会址→乌江寨(八方宴、篝火晚会)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设置有《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专题陈列,展览以红军
2024-12-02 18:18:00
【走进红色美丽村庄·娄山关社区①】长征精神代代传
...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渡赤水后,再次攻下巍峨险峻的娄山关,拉开了长征以来首次大捷——遵义战役的序幕。毛泽东同志由此吟诵出《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豪迈诗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2024-06-26 12:06:00
用兵如神 | 四渡赤水,用兵如神的光辉战例
...军东进贵州,企图分进合击,围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娄山关战斗遗址。在敌军即将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时,毛泽东等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黔边境,黔北兵力空虚,而中央红军继续
2025-01-15 14:31:00
央地媒体遵义行|“红色读本”薪火相传
...《红娃对着太阳唱》等‘红色读本’。”在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红军小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一角,12岁的马兴烨正用稚嫩语调讲解红色文化和传承故事。马兴烨正在为记者们讲解爱心墙的故
2024-12-29 11:39:00
“诗词党史”大思政课在遵义娄山关开讲 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
...诗词党史”大思政课“‘旷世长征诗情回望’《忆秦娥·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娄山关毛泽东诗词馆前开讲,来自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范大学组团高校的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上
2025-06-21 17:03: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锦群“打下娄山关,拿下遵义城!冲呀!”战斗的号角响起,红军向着山顶冲锋,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飘扬在娄山关上……这是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
2024-06-17 06:04:00
央地媒体遵义行|青海观察:娄山关下,小红军宣讲员的传承之音
12月25日午后,阳光温柔地洒在遵义市娄山关红军小学的校园里,“新时代新征程央地媒体遵义行”主题采访队伍踏入了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与希望的土地。记者的脚步轻轻落在校园的小径上,怀揣
2024-12-29 00:28:00
...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大娄山服务区处在川黔要隘的娄山关,红军曾在此取得了长征首次大捷——娄山关战役。如今,硝烟早已散尽,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的红色足迹却化为不朽的传奇。“生”
2023-11-21 06: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致敬曲《澎湖》 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 扫码阅读手机版
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 80 周年这一重要日子,为了纪念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海战电影《澎湖海战》在相关单位指导协助下创作并发布致敬歌曲《澎湖》
2025-10-25 12:28:00
10月25日,正值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我的国籍我的血》读书分享会在福建农林大学福州仓山校区举行。
2025-10-25 17:37:00
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5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5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还发现有火葬及迁葬合葬现象
2025-10-25 19:08:00
尊古重先 崇德尚艺 ——郭尊先将军书法浅见
【书法家】艺术家简历 郭尊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某学院原政治委员,少将军衔。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首都炎黄将军书画院副院长
2025-10-25 20:58:00
想吃一口穿越百年的醇厚?答案早藏在福州的烟火里了!佛跳墙的根,原来在这座城!福州聚春园的那坛,凭着老匠心守住了最正宗的魂。
2025-10-25 22:01:00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