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因为历代文人的介入,宜兴紫砂得以从功用的角度上升为艺术,进而延伸为颇具当代意义的紫砂文化。作家徐风正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书写者。从《一壶乾坤》到《做壶》,再到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包浆》,他一直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家乡的紫砂文化。日前,10多位专家齐聚南京,就其集大成之作《包浆》展开研讨。活动由译林出版社、《钟山》杂志社主办。
聚焦紫砂文化,八把老壶串起三代人生
在当代文坛,徐风被誉为“中国最会写紫砂的作家”之一,其《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曾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等奖项;新近长篇力作《包浆》一经推出,即引来广泛关注,并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等。
“一条古南街,半部紫砂史。”《包浆》从古蜀镇古南街一间聊壶茶坊讲起:紫砂世家之子葛家印,为保护祖先传下的珍宝老壶,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到了晚年,他想把所有珍藏托付给女婿钦子厚。通过他写下的一组密码,钦子厚按图索骥,找到几本旧笔记本和一把生锈的钥匙,破译了藏壶地点,又历经千辛万苦,奔走于各地博物馆,寻访当事人及其后代。僧帽壶、提梁壶、匏瓜壶、孟臣壶、双蝶壶……主人公钦子厚一路拜师学艺、寻访记录、守护创新,最终和妻子决定将葛家三代几百件传世名壶捐出。
古与今、技与艺、传与承、守与创……一把壶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复兴史的切片,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中,徐风以紫砂为母题,渐次展开制壶、鉴壶、藏壶故事,牵连起数百年紫砂工艺史和文化发展史,工笔描绘出数代人接续创造、守正创新的艰辛历程。
在徐风笔下,《包浆》既透出岁月之光、人生之境,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人格的凝聚。正如徐风所说:“钦子厚从一个边缘的、无所事事的人,在解读祖辈留下的传器紫砂老壶的过程当中,慢慢有了一种社会责任,壶成了他的精神导师。最后把几百把传世名壶都捐给了国家,这才是最精彩的‘包浆’。”
以壶彰显人性,挖掘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
在传承有序的中华文明中,紫砂文化被视为江南文化中的重要分支,熠熠发光。
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看来,“包浆”是紫砂文化阐释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发明。徐风的作品从“明”与“暗”两个层面进行呈现。其中明线书写了近百年江南紫砂的历史,写出了人性、人情和人生,也写出了紫砂“器”与“道”之间的关系。暗线则是有关八把老壶的故事,每把老壶都带着自己的经历。“三代人生,八把老壶,最终导向了一个‘道’,所有的东西都将离个体生命远去,我们只有把它捐献出来,放到一个能够为所有人欣赏的地方,它才真正获得其价值。”
由此可见,在整部小说中,“包浆”兼具题眼与中心之旨功能,作为做壶人与养壶人共同赋予紫砂陶艺的一种灵性,它既是岁月沉淀显现的光泽,也是经历人生磨砺后达到的境界。《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认为,“包浆”这个词在小说当中是人性的象征,晶莹温润,将美好的东西沉淀下来。同时,“包浆”里面也包括了光线和灰尘,小说中对名利、偏狭、幽暗等也有体现。“它是一部人性反思、文化反思的小说。”
“‘包浆’让古人和今人在精神上建立起对话关系,并传递下去。”《钟山》杂志编辑部主任李祥谈到,“包浆”是一种柔和、内敛、灵动、润泽的光,源自生命和岁月的积累;与之对应的“贼光”,是一种僵硬、放肆、呆板、油腻,缺乏生命力的光,《包浆》通过两相对照,呈现出江南文化精神的积累和传承。
在如此内蕴的主题之下,《包浆》自出版以来,即被视为徐风紫砂文学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看来,徐风不断挖掘中国紫砂与江南文化的内在生命,通过对江南民间手艺史、生活史、审美史和习俗史的展现,书写着制壶者、爱壶者、赏壶者的命运悲欢,刻画出一代代紫砂从业者、传承者、发扬者的赤诚本心,为气象万千的紫砂空间注入丰满的生命情感。
“人是线索,壶也是线索。”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徐风对于紫砂内涵的研究,让他不自觉地把制壶的工艺用到了文学当中,他是以壶写壶,以制壶的方式写了这部长篇小说。
从民族到世界,传统“活化石”重现生命力
正如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郑焱所说,《包浆》打通了文学和紫砂的界限,使更多年轻读者得以领略传统艺术之美,让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口耳相传中重现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文明多样性的典范。
那么,它是如何聚焦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造的呢?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看来,徐风的创作越发注重无声的力量,显得更加内敛,更具内涵。它有别于主流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他笔下,紫砂壶始终是一种平民文化,而不是高雅文化。它诞生于古老、偏僻的小镇,是从民间诞生出来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也表示了相同看法。他说,紫砂壶常常与文人、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一谈到“包浆”,好像只有文人才能盘出“包浆”,这对壶本身作为器、道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比如老岳父跟钦子厚对话的时候说,什么是“包浆”?包浆是“缘分”,是“过日子的诚意”,徐风重新让壶回到了它的生命本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包浆》进行了“术道相济”的艺术探索,术是指技术、技艺,道就是大道、天道。在小说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渲染,“器”与“气”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张光芒认为,《包浆》重构了紫砂壶的审美,并进而将其推向了一种价值再生的高度,壶以人传,人以壶传,足以启迪新时代的人们更多地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这几年影视改编出现一个非常大的回流,传统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更扎实,更有力量。《繁花》《人世间》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口碑。”基于《包浆》所具有的丰富的故事性、细节性以及器物所具有的很强的画面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认为,《包浆》有着非常好的影视化前景。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娟从中看到很多丰富的女性形象。在她看来,这些女性形象看似柔弱,却非常有大格局;而主人公借助紫砂壶来照见自己,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中年危机和疗愈的故事。
张娟进而认为,徐风的紫砂壶写作是典型的中国表情和中国表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包浆》借助器物回应着中国古代的名物传统,也呼应着当代的时代语境。它在向世界讲述着具有独特民族形式的中国故事。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徐风作品以多语种版本数度走出国门,其对紫砂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对世俗人生的敏锐洞察,势必带领“紫砂文学”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