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终于熬到出伏!做好这几点,疾病不找你……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8-24 08:4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8月20日出伏后,今年“超长待机40天”的三伏天也正式结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做好养生很关键哦!

从8月20日(出伏)开始到9月23日(秋分),这中间的33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很大、很频繁的时候。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十几摄氏度,也正是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血压、情绪、内分泌等有所影响,所以大家要多多注意,做好准备,健康养生,远离疾病。

●出伏后为何要注重养生?

1.夏季人体消耗大,需要调整

由夏入秋,人们常常感觉疲乏犯困。这是因为经过酷热的夏季,人们身体消耗大,而且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偿。到了凉爽的秋季,人体各系统发生变化,进入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如果这个时候不注意养生,很容易出问题。

2.昼夜温差增大,血管受挑战

三伏天过去了,大家不能掉以轻心,气候变化之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能忽视。慢慢地昼夜温差变大,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人体血管受到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最容易诱发一些心血管疾病。

3.易出现腹泻、脾胃失调问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4.出伏后秋燥严重,燥气伤肺

“出伏”时节,秋燥严重,燥气易伤肺,而肺与胃、肾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便秘、乏力等症状。

5.自古逢秋悲寂寥,影响情绪

从夏入秋,阳光照射逐渐减少。秋季抑郁症的发生和秋天光照逐渐减少有关系。影响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生理节律有关,造成情绪状态紊乱。

6.热邪导致津液流失,易感冒

天逐渐变凉之后,外感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多数是嗓子干、咽喉肿痛、发高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秋高气爽之后,空气透明度增加了,太阳当头照更会有种炙热感。这种热邪,会导致人体津液流失,使得经络流通载体不足。同时,热邪导致津液流失,会加重干燥的状态,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容易进入。

7.出伏后空气中容易滋生霉菌

出伏后,气温逐渐降低,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容易滋生霉菌。应该选择晴天的日子,及时开窗通风,将衣物取出晾晒,有助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出伏后,一定记住这些“不要”!

1.不要太早去晨练

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夏天习惯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2.不要穿短裤背心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不要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3.不要整夜开空调

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体内。

4.不要熬夜睡得晚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

5.不要渴极了猛灌水

出汗多或者秋燥时,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6.不要醒后立即起身

天气逐渐转冷,经过一晚上的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发生几率大,也有可能会加剧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7.不要刚吃饱就午睡

季节交替之际,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中午时午睡半个小时左右很有好处。但忌餐后即睡。因为中午温度高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上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和大脑争血,此时入睡便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

8.不要暴饮暴食,合理搭配膳食

控制进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油炸油腻食品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不易消化,引发肠胃不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所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摄入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老法子养生,你也可以试试

1.艾草泡脚

初秋还是闷热,很多人的内热迟迟不能下去,教您一个方法:一把艾草叶,两小勺盐,每晚泡泡脚,连泡一两周,可以很好地退内热,降虚火。

2.没事按一按穴位

居家做做穴位,按摩降服“秋老虎”,帮助强身健体保平安。早晚温差大,会导致人体血压压差不稳。防病防燥,可以经常按揉大溪穴和风池穴这两个穴位。大溪穴位于内踝间和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为肾经原穴,属水,可治疗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等秋燥的临床症状。拇指屈曲放于穴位,按揉2分钟—3分钟,间隔5分钟再行按揉,一共按揉5分钟—10分钟,感觉发酸、发胀、发热为标准,一般每天可以按揉2次,以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平齐。该穴主治大风、中风等疾病,为祛风要穴。秋天早晚温差大,容易造成血压差不稳,按揉头颈部,点揉或者按压风池穴大概5分钟到15分钟,可以减缓血压突增。其次,祛燥可按迎香穴养心,防热伤风按极泉穴。

●保养好血管,减少冬天的发病几率

秋天开始注意保养好血管,就可能减少冬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1. 喝好“两杯水”

① 睡前喝半杯:晚上睡觉时,血流速度减慢,如果血液黏稠度增高,极易形成血栓性疾病。饮用适量温开水,能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发生。

② 晨起喝一杯:早晨起床后,身体开始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起床后可以小口喝杯温水,也可防止血栓发生。

2.适量吃香油

香油中富含维生素E,有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减少体内脂质的积累,具有促进细胞分裂、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的效果,从而保护心脑血管。

3. 喝碗杂粮粥

每天喝碗杂粮粥有助保护血管。表皮红色、紫色、黑色的杂粮是花青素的好来源,大麦和燕麦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这些物质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帮助控制血胆固醇,保护血管。

本文来源:“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4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节气话养生|白露暑气灭,重养阴、防秋燥
...温适应能力,增强体质,以适应寒冬的到来。“但呼吸道疾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儿童老人等体质虚弱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胃炎患者、关节炎患者等不适宜秋冻。”此外,沈建军提醒,不同
2023-09-07 15:06:00
秋分过后,这6种病容易找上门!做好这几点,秋冬少生病
...,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秋分时节如何保护心血管健康?1.可通过保暖,避免机体受到寒冷的过分刺激。2.温差较大的环境下,大量活动
2023-09-25 14:35:00
...寒的食物,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起居】睡卧不可贪凉,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损伤人体的阳气,诱发疾病。 白露时节白露后身体这2个部位最怕受凉这
2023-09-08 10:27:00
霜降时节防寒防燥最重要
...体各个部位的保暖;防秋燥,适量滋补,预防各种常见的疾病。防寒保暖有重点要想安然度过霜降这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我们对身体的保暖尤为重要。于小梅医生介绍,人体有一些重点部位不抗冻,
2023-10-27 19:56:00
...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心脑血管疾病等。许之民提醒,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血管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无论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出伏后别做这五件事人
2023-08-21 01:06:00
秋分后,六大疾病要当心,守住身体“健康之门”!
...,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04六大疾病要当心1. 呼吸疾病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
2024-09-24 13:51:00
秋分不养,一年白忙!收下这份养生指南
...,容易出现瘙痒;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使得呼吸道疾病发生率上升;新陈代谢减缓,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中医理论认为,秋季属金,与人体肺、大肠相应。这个季节应当注重“收
2024-10-10 09:58:00
节气养生丨寒露:秋意浓,凉风习,早晚清寒勤添衣
...后,日照减少,昼夜温差扩大,早晚略感寒冷,心脑血管疾病、腰腿疼痛、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在这个时节都容易找上门,所以常被人称为“多事之秋”。百病由寒生,此时养生要注重保暖,还要
2024-10-08 17:04:00
天气阴晴不定,身体“情绪”不断 “秋老虎”势头正猛,掌握这些妙招轻松“打虎”
...应。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肺系症状为主的疾病,常见的有咽喉肿痛、干咳少痰、流鼻血、鼻干唇燥或者咳痰带有血丝等症状。所以,即使现在还存有夏季的‘余温’,大家还是勿要贪
2024-08-24 06:30: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