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刘海文 商遥遥
“亏了算我的,赚了是大家的”,为了“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他不遗余力带领村民创业致富,他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他就是王红亮,现任广饶县花官镇杨王村党支部书记、农富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
勤恳诚信,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在广饶县花官镇杨王村,提起王红亮,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说一句:“王红亮真是好样的!”2014年,在广饶县供销合作社的引领指导下,王红亮带领6户村民注册成立了广饶县宏达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技术有支撑、质量有保障、产品有销路,当年就取得了丰厚的收益。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了大型食用菌示范种植大棚10座,年产量从建社初期的几万斤增加到60万斤,建起了食用菌冷藏保鲜库,购置了食用菌保鲜配送车辆,产品按照“订单式”产销对接模式,全部配送到潍坊中百、滨州万众等大型连锁超市,食用菌产品直接进入消费终端,减少了环节,增加了收益。
开始带动村民加入合作社种植食用菌时,由于品种在这里不常见,村民认可度低,推广种植难免遇到困难。王红亮承诺给村民们,“大家放心,只要用心种植,品质达标,上市后亏了算我的,赚了是大家的。”合作社主动为参与村民“保底”,确保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合作社不仅带领了村民增收,还解决了就业难题。由于杨王村有小学和幼儿园,有部分村民需要接送孩子而无法外出打工,合作社便给他们和村里部分生活困难户提供了工作岗位,“厂子附近就有小学,他们中午看差不多到时间了,就直接去接送孩子放学,来回很方便”王红亮说道。
王红亮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在发展产业、深化改革、促进增收等方面狠下功夫,坚持发展至上,推进共同富裕。多次考察市场行情后,王红亮发现香菇种植前景广阔。于是,他从2018年开始试种香菇,成为广饶县香菇规模化种植第一人。后来他将香菇大棚分给农户种植,香菇进入采收期后让附近村里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必须每天及时人工采摘,由于采摘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有了就业渠道,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跟着王红亮一起干。“我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干。”当香菇种植当年有起色时,他便跑到临沂、郑州、北京等各地考察秋葵种植。2019年,王红亮成立了农富家庭农场(广饶县)有限公司,流转了50亩土地试种秋葵,成为东营市首家秋葵种植实验基地。他将流转过来的土地免费提供给种植户,并免费提供种苗、肥料、技术,等收获之后再统一销售,“种植户完全是零投入,只需负责好田间管理。”
2022年,王红亮又建设杏鲍菇自动化生产项目,在原有香菇菌包、平菇菌包生产基础上,新上年产3000吨袋栽全自动杏鲍菇项目。新建自动化、一体化、工厂化的现代菌类生产车间,进行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种植,雇佣劳动力60余人,帮助劳动力年均增收5万余元。并采取村集体入股、群众自愿加入的办法,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周边跟着入社的群众达到600多户,大大解决了农忙时节农机紧缺的实际困难。
惠人达己,倾情倾力办实事
曾经,杨王村漫山遍野的玉米地,房前屋后和道路上都种植、堆放着玉米,长期以来没有道路规划,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王红亮发现问题后当即行动,令各家各户清理自家及周边,重新规划道路,短时间内成功解决了村子里这个陈年旧疾。“有难度是有,但是只要和老百姓说明白了,大家都很理解”王红亮说,现在村里道路宽敞整洁,即使丰收时街上晾晒着玉米,也丝毫不影响过往的车辆行人,倒是映现出一幅秋日丰收图。
王红亮刚上任村书记时,村子背着七百万的负债,他将所有账目打包交由专业人士处理,根据各工程梳理清算欠款,制定了还款计划。到2022年4月,用半年时间便还清了负债,稳定了民心。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他组织施工队伍,将杨王村一条7米宽、200米长的生产路修缮一新,主动垫付资金帮助贫困户修缮房屋,对房前屋后道路进行修整硬化,为村子安装净水器并发放饮水卡……他用看得到的实际行动在群众心中树起了金口碑,赢得大家的信赖。
乡亲们选择了他,他就决心为乡亲们承担起这份责任。“每一个事都得盯上,每天早上起来八点来到村里,晚上也许忙到十一二点,有时候也得去各家各户做工作,这两年确实是费了功夫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王红亮都在亲力亲为,大到村里有老人住重症监护室无人缴医疗费,他去跑前跑后找亲属协商甚至找律师打官司,小到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别人不愿意管的事他都来解决。
为做好村里工作,王红亮时常去找老党员、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交谈,向他们“取经”村里的大事小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位退休老教师说:“年轻书记想干点事,我们作为老一辈就要支持下去,该出力出力。”解决村子负债问题后,王红亮抓起村风文化建设,建立村史观、文化广场、生产桥等等,由于杨王村大部分人姓王,王红亮和老一辈们一同溯源重修族谱,修建祠堂,以血缘为纽带将大家又紧密联系起来,大大增加了村子的凝聚力,“人多心齐,现在村里都聚在一起了”王红亮说。
崇信守诚,惠人达己。他的脚步踏遍村子里每个角落,他的诚信兑现了给乡亲们的每个“承诺”,倾情倾力办的是实事,亲力亲为暖的是民心。杨王村从曾经镇上倒数的村子,成为现在从产业经济到村容村貌各项排第一的美丽乡村,在共同富裕、安居乐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王红亮看在眼里也喜在心头。他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用仁爱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好评,为弘扬诚实守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做出了他的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7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