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长江日报》连发四论,聚焦武汉“五个中心”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以提振“四气”精神为关键抓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城市的发展,不仅靠高楼林立的形象,更靠精神气质的生长。武汉,这座因江而立、因工而兴、因智而盛的城市,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力迈向现代化大武汉。城市的气场从干部的精气神中生发,城市的能级在人民的奋斗中升腾。提振“四气”,关键不在口号,而在落实。让“干事之气”“创新之气”“坚韧之气”“包容之气”真正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以“干事之气”激活一线动能。干事之气,是武汉的底色。武汉经开区的智能制造车间昼夜不息,从汽车零件到整车下线仅需数小时;光谷科技园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多项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全国。这样的干劲,成就了武汉的速度,也塑造了发展的姿态。但“干”的方式同样考验智慧。一些基层干部被事务羁绊、考核压顶,“想干事”与“能干事”之间仍有落差。要让干事更务实,就要把精力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健全责任链条与容错机制,对敢闯敢试者多鼓励,对消极应付者多提醒。让干部专注实干、聚焦项目,干事热情才能在一线燃烧。
以“创新之气”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创新,是武汉最鲜明的标识。东湖高新区科研人员推动光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走廊”;长江新区智慧城市建设,让交通、政务、能源系统协同高效。然而,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仍有“断点”,科研成果落地慢、企业参与不足、激励机制偏软。要让创新更具活力,应完善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长期协作机制;以“松绑+激励”的方式释放科研人员创造力。创新不止在实验室,更要在市场和产业中开花结果。
以“坚韧之气”强化发展定力。坚韧,是武汉最打动人的气质。疫情之后的重启、产业结构的重塑,都展现了这座城市“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在城市更新现场,建设者顶烈日、冒风雪抢进度;在基层社区,干部奔波解难、排忧解困。这种力量,是武汉最深的底气。但坚韧不能只靠“硬扛”。一些项目赶进度、抢节点,亮点有余、后劲不足。要让坚韧成为定力,就要从“快”的冲动转向“稳”的积累。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鼓励干部做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引导投资更多向民生与创新倾斜,少做“形象工程”。真正的坚韧,是稳得住心、经得起时间考验。
以“包容之气”汇聚八方力量。包容,是大武汉的文化底蕴与开放格局。江水孕育胸怀,历史积淀气度。无论是引才引智,还是招商引资,武汉都在不断扩大开放。长江新城的建设者默默铺路,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干部扎根田野,这些“铺垫者”的存在,让城市更有温度。然而,包容若无制度托底,也难长久。外地人才落户成本高、青年创业支持不足、民意通道不畅,仍制约开放度。应简化落户与创业流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青年愿来、能留、可成;健全民意直达机制,让群众声音更直接地进入决策环节。包容不只是态度,更应成为制度化的温度。
干事之气要有方向,创新之气要有平台,坚韧之气要有制度,包容之气要有温度。四气并举,城市方稳。今日之武汉,正站在厚积薄发的新起点上。城市的力量,不在标语,而在每一次务实的改进里。让每一名干部有为有守,让每一位市民共建共享,让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焕发生命力。如此,大武汉的气场,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化作更坚实、更长远的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明慧(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杨虹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8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