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来,湖北省抗牢“守护好碧水蓝天”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建省”,绘就了一幅绿满长江、水润荆楚的锦绣画卷。“叠嶂连天境若仙”的宜昌三峡、“面面岚光拥翠芜”的武汉东湖、“烟波浩渺、万顷澄空”的十堰丹江口......湖北省逐水而居,因水而兴,一路向“绿”而行,持续擦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成色。
以制度保障铺陈碧空万里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法度者,正之至也。近年来,湖北省紧盯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推进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监管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等,不断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然而,仍要看到部分地区落实力度不够,存在片面追求指标、执行不严、流于形式的问题,让制度沦为群众眼里的“假大空”。要避免制度“挂墙上”,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执行考评问责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对执行疲软的单位或个人严格处理,以“严”与“实”的“双轮驱动”抓好事前执行和事后严惩,推动法制与监管“同频共振”。
以系统观念筑牢江山如画的本色。绘制绿色发展的一张蓝图,关键在于贯穿其中的“系统观念”。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百湖之城”武汉始终坚持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把控。从曾经粗线条的“见缝插绿”到现在精细化设计“口袋公园”,从过去大面积裸露的“两江四岸”到如今应绿尽绿的全景式绿廊......这幅“城水共生”的武汉图景,正是得益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发展理念。建设绿水青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整体与局部等关系。各部门、各区域要注重立足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与治理,打通生态建设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
以技术支撑增添绿水长流的亮色。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11月5日,《湖北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印发,明确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科技力量”推动武汉打造了候鸟家园杜公湖、诗意花城藏龙岛、滨水乐园青山江滩等一系列生态“智”作。新形势下,湿地保护工作重心从增加数量、扩张规模转向规范管理、提升质量,要充分发挥科技效能,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坚持数字化、常态化管理,实现湿地资源监测全要素、全周期、全覆盖,建设数字化治理新架构“智慧湿地”,让更多诗意栖居照进城市生活。
十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硕果丰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铺展于青山叠翠、碧水蓝天间。推进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惠千秋,我们要筑牢“两山”理念,在“尊绿”“护绿”和“造绿”上精准发力,以“绿色合力”托起中国之“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诗琦(武汉东西湖区)
责编:郭蕾【责任编辑:郭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