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AI大模型发布一周年之后,腾讯健康在做什么?
“您好,这是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量表,可以帮助您评估用药。”这是药房中的药师根据大模型的建议,同时向多位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提醒、答疑等全病程的个性化管理与服务。
“患者主诉胸痛,为首次发作,胸闷快3天。胸痛表现为尖锐刺痛,持续时间约5分钟,无规律性。在握住时症状可得到缓解。胸痛不会护散至身体其他部位。胸痛的发生与剧烈活动有关。”这是门诊医生在接诊病人时,接到的大模型生成的诊前报告,对病情和病史有了基础了解。
大模型有没有用,是不是噱头,能不能帮助医疗产业,是现在目前市场对于大模型最普遍的质疑。而腾讯健康发布的医疗大模型,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腾讯健康要如何再向外界讲述大模型故事呢?
按照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的话来说,“我觉得AI现在的阶段已经有更多的可能性,帮助我们去解决新的问题,怎样可以让成本更低、质量更高,而且让大众更能够可及地获得医疗服务。这是我们腾讯一直努力的方向。”
大模型的意义在于,之前的AI能够替代人类一些固定的任务,一个重复性出现但是步骤简单的工作,但是现在,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大模型可以解决更复杂的任务,可以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去挖掘未知,找到人类不知道的问题,可以将人类的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这,是人工智能能够给予人类最大的帮助。
从C到B,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场景化落地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AI已经是整个就诊过程中绕不开的元素。
“预问诊”不是一个新词了,但是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系统显然不一样。以前的预问诊,都是提供了一系列选项,让患者勾选,现在搭载了多模态的大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内核的系统,将选择题变成对话框,可与患者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文字、语音甚至图片都能理解,预问诊的精准度实现跨越式提高。
不仅可以聊天,对话框还可以处理你所有的检查报告。患者可以直接在预问诊系统中上传检查报告的图片,大模型会协助患者梳理疾病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医学名词解释和相关的医学科普资料,二者结合,给医生一个全面详尽的诊前报告。
预问诊系统的初衷在于,门诊是大部分患者看病就医的“第一站”,对于患者来说,“排队1小时,问诊2分钟”的就医体验实属有苦难言,候诊时基本没有途径可以对身体病症进行整体梳理,只能焦急等待。
医护人员和医院想要解决患者的困扰,是有心无力。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面对大量患者,繁忙的问诊难以保证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患者病情开展详细问询,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而医院方面,门诊流程的复杂性和患者数量的庞大流动性对接待能力和资源配置提出了挑战。
从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与医院的合作,AI大模型预问诊系统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表示,“这个预问诊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已经做了13.7万人次,平均每个月完成2万多人次。而且我们目前有100个标准医疗单元,也就是科室的医生护士在使用。”
下一步呢?患者的需求仍然是医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病人身上,所以耿庆山院长认为,大模型要把医生从电脑前解放出来,不用再被束缚于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把足够的时间腾出来服务广大病患者。
一位住院医生告诉雷峰网,巡完房后,大部分时间就坐在电脑里面去敲病历,记录刚刚主任做过什么,看过什么,检测检验的结果是什么,再写写当天的小结,给出院的病人做个出院报告,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病历当然重要,但是如果医生能在病历上花更少的时间,其实是更符合患者利益的行为。比如去年,上海的瑞金医院就与腾讯合作,发布包括RJH-Base基座大模型和RJH-Med应用大模型的医学大模型矩阵,推出体检报告生成和电子病历生成系统。
今年,瑞金医院进一步发布了瑞金AI医生,不仅学习了丰富多样的疾病案例和领域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多模态交互方式,AI医生可以直接在线上使用,实现望体征、闻声音、问病情、切病因,真正成为用户身边的健康助手。
提升普通人的体验,是技术进步的意义所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是其中的一个案例,除了求医问诊,在药店买药,或者在网上买药,用手机查询健康问题等,都是用户日常中经常需要医学帮助的场合。从用户出发,帮助医疗机构做好服务,对用户有利,对机构也有利。
我们缺的不是大模型,是探索如何落地大模型的人
过去一年中,仅仅在中国,就涌现出了很多医疗大模型,可以在各类评测榜单中刷分,取得好成绩,也都有加了包含报告、影像、药品等百亿级中英文图文、千亿级医疗文本语料,拥有高质量医疗知识图谱,投入巨量医疗问答数据和医学文献。
如果说能力的话,这些大模型或许有一些特色上的创新,但是不构成本质上的差距。他们不仅能提供智能问答、病历结构化和检索、辅助诊断,还能识别药品,阅读医学报告等。
毫无疑问,大模型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时间。在雷峰网的走访中,无论是药企还是医院,普遍都对大模型最终提升医疗产业持乐观的态度,但是他们也有很多疑问,那就是,大模型应该怎么用呢?
想要使用大模型,不仅有技术实力的门槛,有硬件软件的门槛,还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门槛。我们不缺技术实力,也不缺硬件和软件的投资,缺的就是探索如何与实际业务结合,落地大模型的人。
预问诊这样的场景,可能在绝大多数综合三甲医院都能适用,但是对于一些专科医院,他们就需要特殊的AI能力。
比如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患者不需要预问诊,他们的痛点是,找不到床位。
对一位需要住院的肿瘤患者来说,找床位已经成为了一件很煎熬的事情。病人太多,所以什么样的病人更适合住院,医院要做入院评估,进行全面的筛选和合理的床位规划,尽量提高床位周转率。病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住院,所以常常在多个医院门诊之间奔波尝试,希望能够捡到漏,往往到了最后,既没有成功入院,又搞得全家身心俱疲。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找到了腾讯健康,二者合作开发的“云上精准床位预约系统”,通过将线上诊疗和入院评估业务进行整合再造,辅以OCR识别、自然语言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支撑,在互联网医院上建立了床位申请-审核-预约一站式流程。
现在的患者想要住院,不用去多个医院门诊反复评估、逐一尝试,只需要在线上按照病种、科室等情况选择需预约床位的医疗团队,并上传最近三个月由二甲及以上医院出具的影像、病理、检验等报告资料后,即可等待系统智能评估、判断是否符合预约条件。符合条件的,很快就能找到床位。
用数据说话就是,试运行的五个月内,通过智能评估并被接诊的患者接诊率高达79.1%,最终接诊患者收治率达到了16.5%,明显高于13.0%的线下门诊患者平均收治住院率。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全新的大模型应用场景。如果不是对医疗资源与患者痛点之间的精准把控,没有对全国医疗机构场景的扫描式探索,是很难发现这样一个场景的。医学大模型想要真正为人所用,就要找到这样的场景,找到真正需要的人群。这一案例今年也入选了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CHIMA)的“2024年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任重道远,大模型的开放未来仍有很多可能
在与雷峰网的交流中,吴文达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
很多国家都采用了家庭医生+预约制的门诊医疗,家庭医生可以随时服务,但是门诊需要提前预约。问题是,很多急性危重疾病,需要尽快送到医院,这就需要预先的判断。AI大模型就能做得到。
家庭医生去诊断一个病人,AI就可以帮助他来分辨风险,比如说,这种症状是不是心梗的前兆,或者有多大概率是气胸,是需要等到明天去医院,还是现在立刻要打120兆救护车等等,大模型可以给出辅助判断,甚至可以提前干预,救人一命。
当然,这是腾讯医疗大模型进军海外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国内,大模型也在逐渐离开舒适圈。此前,腾讯健康跟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全面达成的大模型合作,也跟华润三九、医渡云、海云健康、卓越未来、羽医健康、华宇云拓展智能的医疗大模型,把它落地到业务场景。
大模型的能力应该是开放的。9月5日,腾讯健康和华润三九合作打造的“三舅健康管家”智能体正式发布,这是基于腾讯医疗大模型、云计算等新技术搭建的AI智能助手,用户既可以通过腾讯元宝APP,也能通过“999会员中心”小程序,体验“三舅健康管家”健康问答服务。
除了这些常见的医疗场景,腾讯还跟互联网电视,OPPO手机的可穿戴设备等合作,做健康科普工作。
因为健康需求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从医院、药店获取服务,也可以讲这些健康小常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就可以获得知识。
大模型并不能解决医疗健康的一切问题,不能代替医生的专业诊断,但是能提升效率。腾讯跟1300多家医院和医疗企业合作,推广大模型的目的,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健康服务。这是大模型发展到现在最有价值的环节。
如果说技术的创新是迭代跃迁式的进步,那么技术的应用是聚沙成塔式的推广。心脏起搏器一代代的演进和推广,需要心脏医学知识的全面进步、材料技术电池技术的创新,以及打破固有思维的勇气。现 在想要大模型带来一场席卷社会的医疗产业变革,也是同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3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