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类型的人,好人坏人,能人庸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不同类型的人,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创造和丰富着我们悠久的历史。
但是有个人的出现,却显得特别突兀,你很难给他具体归到哪一类人中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忠臣还是贼子,是建设者还是破坏者。
这些标签打在他身上都是合适的,但似乎又都是不合适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个你很难看透的人。
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秘密和难以解释的现象,很多事并不是时间越近看的越清,相反某些人和事,只有经过的时间足够长,笼罩在身上的迷雾才能散去。
在时隔600多年后,让我们重新来看一看这个历史上的神秘人物,一个对于大明朝和今日的我们都有着巨大关联的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01)英雄与时势
自古以来都说时势造英雄,风口到了猪都能飞起来,天下大乱的时候,往往也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华夏大地便出现了许多载入史册的人物。
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徐达常遇春蓝玉,李善长胡惟庸郭桓,这些元末明初鼎鼎大名的人物,每一个都是能力巨大,搅动这当时天下风云变幻的局势。
据说当年才华横溢的东方朔就曾说过自己生不逢时,如果生在春秋战国时代,说不定自己能成为一代宗师,可惜自己生在了一个大一统的汉武帝时代,自己一生本事无法施展。
对于元末出生的姚广孝来说,自己生的似乎也是有点晚了,那场天下大乱的好戏他没能赶的上,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尽管他只比朱元璋小了7岁,但也正是这7岁,让他完美错过了那一场天下逐鹿的战争,等到他正式露脸和登场的时候,天下已经大定,你唯一的出路就是给老朱家卖命。
古代中国人要想出人头地,几乎没什么选项,除了给皇帝打工之外,其他的什么盗匪,经商,贩卖私盐等活动,都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尤其是在太平年景,更是难有大的作为。
不过同样是选择给皇帝卖命,如果的你的运气好,能成为府邸旧人,也就是在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替他卖命,这样的职业生涯,将会是无比的荣光。
姚广孝是个奇人,家里虽说世代行医,但没想到早早就做了和尚,做了和尚又不好好念经,却又拜了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五行之术。
在姚广孝的眼睛,似乎从来就不存在身份与认知的边界,什么儒释道法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他都会去学,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他觉的可以交往,他就去交往,完全不会顾及对方是什么什么身份。
正是这种广泛的兴趣和交友能力,让姚广孝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安分的人,在他的心里似乎总有那么一团火,他必须要做成一件大事,如果天下的时势已经过去,那么就自己再造一个,天下如棋,而他就是那个执棋之人,而非棋子。
洪武15年,马皇后病逝,这个跟随了朱元璋一生的女人,用自己的温柔与善良,守护了朱元璋一生,他的死让朱元璋悲痛不已,他决定广选高僧,分派诸字为皇后祈福。
得到举荐的道衍,这个时候姚广孝还是叫这个法号,为了方便我们还是一直称呼他的名字算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面,姚广孝是带着目的来的。
他的目标很明确,自己尽管是个和尚,但他交往的对象,全都是当世的精英,对明朝的局势看的一清二楚,这次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燕王,他要被燕王选中,成为他的人,而这只是他宏大计划的一部分。
(02)造反
明人不说暗话,不管姚广孝多么的心思深重,在朱棣面前,要想钓到这条大鱼,就必须一次性把诱饵加到最大,但谁也没想到姚广孝会如此的直接和大胆。
当朱棣走过这个僧人身边的时候,姚广孝直接开口说要跟着殿下您走,朱棣饶有兴致的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僧人。
“选我吧,我会给您送一顶白帽子作为礼物”,此话一出,如果他不是燕王,姚广孝当场就可能被逮起来,夷三族。
对一个王说出这样的话,那无疑是冒着巨大风险的,王加白就是皇,朱棣的不甘心加上姚广孝的不安分,如此直白的话直接打动了朱棣,他把姚广孝带走了。
带回了他的驻地,当时还叫北平的地方,而姚广孝的白帽子要想送出去,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说,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造反。
自己不太子,好不容易太子死了,又立了太子的儿子做皇太孙,不出意外,这个侄子未来就是大明朝的皇帝,自己这个顶在边境线上替他打蒙古人的叔叔,一定会匍匐在他的脚下,一遍又一遍的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
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但显然他并不在意什么诵经,他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要想让朱棣登上皇位,就要一直劝说朱棣造反。
而造反,从来都是风险最高的一项活动,没有之一,中国几千年历史,从夏商周开始,到秦始皇之后的皇帝,所有人不管你是什么类型,对于打击造反活动,那都是出奇的一致,一定要最严厉的绞杀,不留一点余地。
我们耳熟能详的十恶不赦,十恶之首便是造反,如此的高危行动,除了实在是被逼无奈之外,没人真心是想主动造反的。
当年朱重八是穷到一无所有,父母饿死,自己当乞丐去要饭在,但那是个连要饭都难以维持的年代,跟着造反也就成了朱元璋唯一的选择,但是朱棣不一样,再怎么说,他现在也是镇守一方的藩王。
作为太祖的亲儿子,自己拥有的可不仅仅是现在的十几万军队和荣华富贵,自己子子孙孙的长期饭票,那自己的老爹可是承诺过的,整个大明就算什么都不干,也要全力保障保障老朱家子孙的衣食无忧和荣华富贵。
朱棣已经什么都拥有了,但是还是被姚广孝说的心动了,他要造反,以为皇位实在是太诱人了,侄子朱允炆实在太不是东西,乳臭未干的小孩凭什么就要对他跪拜。
作为鼓动造反的姚广孝,心里很明白造访并不是请客吃饭,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很难成功的,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也是朱棣日后起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凭着自己多年混进和尚道士圈的优势,姚广孝不断在北平散播着燕王有帝王之相的说法,不要小看这种迷信,关键时刻能起到决定作用,历史上很多人都这么干过,而且当时的和尚道士很多都是云游四方的,这种暗流涌动的思潮,慢慢的也会被带到其他地方,将来会以各种方式生根发芽。
思想武器有了,现实中的武器同样不能少,为了打造武器和训练士兵,朱棣在王府下面挖洞,而且为了掩人耳目,还在周围养鹅养鸭,让这些嘎嘎的叫声,掩盖这朱棣的雄心壮志。
(03)肉烂在锅里
事情的发展,完全在姚广孝的意料之中,造反不是谈恋爱,是需要理由的,这个理由朱允炆敢继位很快就送来了,面对爷爷留下了的完美制度,外臣武将能杀就杀,让自己的儿子带兵拱卫大明,这种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对于朱允炆来说,这些叔叔们虎视眈眈,一个个跟饿狼一样,觊觎着他的皇位。
于是朱允炆开始削藩了,他身边的三个重要谋士,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各个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他们知道历史上的削藩,更知道汉代的七国之乱。
读史让人明智,他们有自信削藩,更有自信在藩王要造反的时候,将他们消灭,因为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后来的无数事实证明,这几个读书人跟姚广孝比起来,智谋和胆略,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在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相继被废除藩国之后,朱棣终于坐不住了,他骑兵了,理由很老套但也很管用,带兵勤王清君侧。
远在南京看着北平经常吃土的朱允炆丝毫不担心叔叔朱棣会造反,因为他们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其他藩王乖乖就范的原因,就算朱棣是所有藩王中最强的,但要跟朱允炆统治的地区实力相比,燕王的实力简直不值一提。
这是大部分包括朱棣本人都能看到的,但姚广孝比他们看的更深,儒家一直讲道义,但佛家和道家却在讲人心人性。
朱允炆统治的地方的确很大,兵多将广(相对于朱棣来说,将广这个也算是能成立的,毕竟朱元璋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会造反,早知道就多留几个名臣宿将了),但很多人都忘了一个事实,大家为什么要听朱允炆的。
这个答案还需要思考吗,因为朱允炆是大明朝的皇帝呀,这个制度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过他的正当性,没错,天下的文臣武将,士农工商都要听皇帝的。
这个制度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皇帝的权力,但唯一的确定就是,所有人只听皇帝的,是谁做皇帝他们就听谁的,至于谁做皇帝,对他们而言真的无所谓。
朱棣造反跟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争的是天下,打张士诚,打陈友谅,打元朝皇帝,都是你死我活的战斗,对方所有人都明白,必须战斗到最后,投降没有好下场。
但朱棣不一样,他要的不是天下,而仅仅是皇位,只要皇位到手,一切也就都结束了,看透了这一点的姚广孝给朱棣指了一条明路,直取南京,只要朱允炆一死,天下就是你的。
果不其然,朱棣前期造反,他和侄子互有胜负,但时间拖得越久对朱棣是越不利,当朱棣目标明确了之后,一切看起来就很容易了,朱棣的骑兵只要能打到南京,皇位对于他来说,就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
对于南京城的人来说,这不是和张士诚的死磕,这是燕王的军队,这是老朱家的家事,反正肉烂在锅里,谁做皇帝都一样。
沈万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大价钱修筑的最牢固的南京城墙,就算实时今日依然能够看到,但在朱棣面前却不堪一击,因为他自己打开了。
李璟隆投降了,这个人是朱棣自幼的玩伴,也是朱棣刚骑兵的时候,朱允炆的统兵大元帅,我们无法去苛责他什么。
他爹李文忠是一代名将,而他不但不会打仗,最后连气节也没有保住,李璟隆只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他的文武大臣除了个别朱允炆的死忠,在朱允炆放火烧毁宫殿的时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黄子澄和齐泰还在外地募兵,但一切结束的太快了,天下有了新皇帝,没人再忠于朱允炆了,他们效忠的只是皇帝而已。
这种后果,朱棣的子孙也曾亲身体会,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之后,明朝很快就换了皇帝,而自己这个曾今的皇帝,一旦失去了皇帝的身份,立马变得一文不值无人无津。
这就是朱棣造反成功的秘密,朱棣没有打天下,也没有夺天下,他夺的只是一个皇位,只是一个老朱家的皇位,除了朱允炆极其后代之外,其他人的长期饭票依然有效,所有反抗什么的,不但是徒劳的,而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04)破坏者与建设者
姚广孝的眼光不是一般的准,在所有的重要关头,他都选对了人,朱棣想当皇帝,他选择了朱棣,太子朱高炽防守北京,他选择了留在北京协助太子,身有残疾的朱高炽正是凭借着这次大功,才有了坚实的政治资本坐上皇位。
造反成功,自然姚广孝成了朱棣眼前的红人,太子朱高炽也是对他刮目相看,同样的未来的皇帝朱瞻基也成了姚广孝的学生,这种延续三代的传承,让姚广孝牢牢的抓住了明朝皇室的信任,不管自己能活多久,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说来也是有趣,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营造他的居然都是和尚,营造元大都的叫刘秉忠,忽必烈的重要谋士,和尚出身。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和紫禁城基本上都是朱棣时期营造的,为了迁都的方便,朱棣派姚广孝过去营造北平,而这个工作最适合姚广孝了。
营造新都,需要的知识太多太杂,这一切对他这个儒释道兼通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从建筑到天文知识,从防御到生活,从中轴线到祈年殿,北京城最终被建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高峰,处处都体现着古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
姚广孝成功了,但他似乎又不开心,朱棣让他做官他做了,但下了朝就穿黑衣,住在寺庙了,朱棣赐他美女也不要,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似乎都无法打动他,那么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很多人对姚广孝的行为都感到迷惑,也曾经分析过姚广孝的行为和思想,说的太高深反而是云山雾罩的,姚广孝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欲望,只不过姚广孝的欲望和普通人的,有一点点不一样而已。
自幼出家,尽管是个不太正经的和尚,但天资聪颖的他,对佛法道法都有研究,而这两样构成了姚广孝的底色,和尚道士也是有欲望的,只不过他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不一样。
说白了,姚广孝也有追求,但不是荣华富贵,他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从鼓动造反,到营建北京城,从弘扬佛法到编写《永乐大典》,姚广孝做的一直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样的人历史上很多,只不过因为姚广孝僧人的底色,让这一切罩上了神秘的外衣而已,他的追求她的欲望,最终都烟消云散。
他留下的故事和传说,一直会流传下去,他营造的北京城,也一直会存在下去,这些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一个一直追求者自我实现的人来说,姚广孝已经做到了最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0 19: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