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程先明
生活中妈妈们在生完宝宝后都会满心欢喜,对自己的宝宝爱不释手,照顾有加。奈何久抱后一抱起孩子就手腕疼。“妈妈手”疼起来是真要命,甚至双手麻木到拿东西都吃力,严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什么叫“妈妈手”
“妈妈手”学名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疾病。人的每一只手都由28块骨头+24条前臂延伸来的长肌腱+18块手内小肌肉借助韧带、关节和皮肤连成一个整体,在手部某些肌腱的外面包着一层纤维组织,这个就是腱鞘。腱鞘的存在是为了维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当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作重复、过度活动时,肌腱和腱鞘之间经常发生摩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肿、纤维性变,引起内腔狭窄。由于肌腱在腱鞘内活动时,通过的径道变得狭窄了,随之出现疼痛和运动障碍,这就是腱鞘炎。
二、“妈妈手”的具体表现
1.多发人群:大多发于30-50岁,女性居多,如新手妈妈、家庭主妇,使用重锤的工匠、滑雪运动员等。
2.疼痛:拇指腕关节处或腕部桡侧疼痛,但也能够传导到前臂。疼痛是其最主要的症状,突然出现或逐渐出现,当拇指活动、特别是抓握物体时疼痛加剧。
3.肿胀:腕部大拇指基底部可见肿胀,在该区域可伴随着充满液体的囊肿。
4.活动受限:疼痛和肿胀导致活动拇指时运动受限。
三、如何判断是否得了“妈妈手”
“妈妈手”有个典型的体征可帮助诊断。具体方法:伸直手臂,前臂处于中立位(大拇指朝上),拇指蜷曲在掌心,其他四指握拳,弯曲手腕并做向下点头动作。如果拇指手腕侧出现明显的疼痛,那就有可能是得了“妈妈手”。
四、得了“妈妈手”怎么办
早期及时预防,注意休息往往可以自行恢复,如时间过长后仍不能缓解、影响生活的建议及时就医治疗。常用方法有:
1.冰敷:急性疼痛且有红肿发热症状时可采用冰袋敷于疼痛部位,每隔两小时冰敷10至15分钟,注意用毛巾将冰袋隔开冰敷以免冻伤皮肤。
2.制动休息:注意休息,减少患病部位的频繁活动,必要时佩戴合适的护具如护腕等,减少患部的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
3.镇痛类药物: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腱鞘炎的疼痛,可口服或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用于镇痛。
4.物理治疗:常见的有超短波、冲击波,可以促进组织再生,达到修复组织、消炎止痛的效果;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找到作用靶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5.针灸、推拿:如症状明显且无法自行缓解时可就医治疗,作用为在结节部位及周围痛点行针刺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采用揉法、擦法等松解类手法配合穴位的点按压,疏通局部粘连的经络、肌肉、筋膜,逐渐恢复关节活动。
6.其他:行局部封闭或小针刀治疗。
五、“妈妈手”的日常预防方法
预防“妈妈手”的最佳方法是避免重复性运动。尽量减少拇指反复做重复性的动作,避免长时间做扭、握、压、扣等拇指有关动作。一是用温水洗手,注重保暖,养成用温水洗手的习惯;适时活动关节,并自行按摩。二是控制关节活动频度,避免长时间频繁使用大拇指,如打手机游戏等。三是多吃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避免刺激性食物。四是锻炼手腕,症状缓解后,可以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锻炼手腕及肌肉的牵张运动是简单的运动之一,可以运动所有的腕肌肉,恢复血液循环。
新手妈妈们尤其需要注意,千万别让“妈妈手”找上你。女性在妊娠期孕激素大量分泌,肌腱各韧带会相对松弛,分娩以后,新手妈妈要应对多种家务,比如抱孩子、手动排乳等都会大量重复地使用拇指。当然“妈妈手”不是女性的专利,它可以出现在各行各业经常用手的人群,比如经常用拇指点击手机屏幕者、键盘手、厨师等。得了此病,贵在早期预防及治疗,以免迁延成慢性疾病。
(作者单位:贺州广济医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7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